2.極端影響力
黑天鵝事件一旦發生,會對整個係統產生深遠而持久的影響,遠遠超出正常的市場波動範圍。它們不是簡單的價格調整,而是範式的根本性轉變。
正常的市場波動就像海麵上的漣漪,即使是劇烈的波動也隻是大一些的浪花。但黑天鵝事件就像海嘯,它不僅會摧毀沿岸的一切,更會永久性地改變海岸線的形狀。
這種極端影響力往往具有蔓延效應。一個看似局部的事件,會通過複雜的金融網絡迅速傳播,最終演變成全係統的危機。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第一張牌的倒下可能看起來微不足道,但最終卻能推倒整麵牆。
3.事後可解釋性
這是黑天鵝最狡猾的特征。當黑天鵝事件發生後,人們總能找到各種"合理"的解釋,讓這個事件看起來並非完全不可能。
磚家們會信誓旦旦地分析各種“早期信號”,新聞學學多了的媒體們會挖掘出各種“蛛絲馬跡”,書讀傻了的學者們會構建新的理論框架來“解釋”這一切。這種事後諸葛亮的智慧往往讓人產生“早就應該預見到”的錯覺。
但這種事後的“合理性”是一種認知陷阱。它讓我們誤以為下一次能夠提前識彆黑天鵝,從而更加大膽地承擔風險。實際上,每一隻黑天鵝都是獨特的,過去的經驗對於預測未來的黑天鵝毫無幫助。
4.金融史上的黑天鵝集錦
金融曆史就是一部黑天鵝的編年史,每隔幾年就會有新的“不可能事件”在發生:
1987年黑色星期一:道瓊斯指數單日暴跌22.6,比1929年大蕭條期間的任何一天都要慘烈。在此之前,沒有任何模型預測過如此規模的單日跌幅是可能的。
1998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倒閉:這個由兩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設計的“完美”對衝基金,號稱風險接近於零,結果卻在俄羅斯債務危機中轟然倒塌,差點拖垮整個華爾街。
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這家擁有158年曆史的投行一夜之間倒閉,成為全球金融危機的導火索。在破產前幾個月,它的股價還在50美元以上,信用評級依然是投資級。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2020年原油期貨負價格:ti原油期貨價格跌至37.63美元桶,徹底顛覆了人們對商品定價的基本認知。在此之前,沒有任何一個理性的投資者能想象到“我去買石油還t能被倒貼錢”這種荒誕場景有一天會成為現實啊!
集錦太多了,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在每一次黑天鵝事件發生後,都會重新洗牌整個金融生態,讓無數自認為已經掌握了市場規律的聰明人的資產,瞬間歸零。
更殘酷的是,那些在黑天鵝事件中幸存下來的人,很可能會變得過度自信,認為自己已經學會了如何應對極端風險。但實際上,他們隻是運氣好而已。下一隻黑天鵝可能以完全不同的形式出現,讓所有基於上一次經驗製定的應對策略都變成廢紙。
這就是黑天鵝最恐怖的地方:它們不僅會摧毀那些毫無準備的人,也會摧毀那些自以為已經做好準備的人。因為真正的黑天鵝,永遠不會以你預期的方式出現。
在一個充滿黑天鵝的世界裡,傳統的風險管理理論都顯得蒼白無力。你無法通過分析曆史數據來預測下一隻黑天鵝,也無法通過分散投資來規避係統性風險。
唯一的生存策略就是承認自己的無知,保持足夠的敬畏,永遠為那些看起來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留下一定的餘地。正如塔勒布所說:“黑天鵝的存在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比我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也危險得多。”
不僅僅在金融市場中,在現實中黑天鵝也會出現,一個人的一輩子很長,總會遇到那麼幾次。那些能夠長期存活並保持客觀盈利的投資者,不是因為他們能夠預測黑天鵝,而是因為他們知道如何在黑天鵝降臨時依然保持活著。
……
五,總結以下都是我自己截止202575日的個人感悟,請以辯證的眼光看待)
當我們把上述這些概念綜合起來,或許就能看清金融市場的部分真實麵貌:
這是一個用k線圖記錄勝負的競技場,一個用杠杆放大人性貪婪與恐懼的實驗室,一個用滑點乃至跌停懲罰天真與無知的教學場,一個被黑天鵝事件不定期更新版本的生存遊戲。
在這個遊戲中,規則表麵上公平透明——每個人都能查看k線圖,都能使用杠杆,都可能遭遇滑點,都會麵臨黑天鵝。但掌握規則運用技巧的能力卻天差地彆。
那些真正的贏家,不僅要理解這些基本概念,更要深刻洞察概念背後的人性弱點和係統缺陷。他們知道如何利用彆人的恐懼獲利,如何在杠杆的陷阱中全身而退,如何在滑點的屠刀下保命,如何在黑天鵝的羽翼下尋找機會。
更關鍵的是,他們理解一個殘酷的真相:金融市場本質上是一個零和遊戲,甚至是負和遊戲考慮到交易成本和印花稅)。你的每一分收益,都來自於彆人的虧損。財富不會憑空產生,隻會從一個口袋轉移到另一個口袋。
而對於大多數參與者來說,他們進入這個市場時往往隻看到了收益的誘惑,卻沒有真正理解風險的本質。
他們看到的是股神巴菲特的傳奇,卻忽略了無數倒在路上的屍骨;他們聽到的是暴富神話,卻選擇性遺忘了破產的警告;他們相信自己是那個例外,是那個能夠戰勝市場的天選之子。
當黑天鵝降臨、滑點爆發、杠杆反噬時,他們才意識到自己參與的不是投資,說得好聽點叫投機,說得難聽點,這就是在進行不犯法的“賭博”!
但即使是這種痛苦的覺醒,往往也來得太晚。資金已經歸零,信心已經崩塌,隻能在廢墟中反思自己的愚蠢。
然而,即使擁有了一個金融學博士的知識儲備,也不意味著就能在金融市場中賺到彆人的錢。知識隻是這個遊戲的入場券,不是獲勝的保證。
金融實戰時真正的挑戰不在於理解規則,而在於在極端壓力下依然能夠理性決策。
問幾個問題,不著急回答:
“當你的投資組合在一夜之間蒸發50時,你還能保持冷靜嗎?”
“當所有人都在恐慌拋售時,你還能堅持自己的判斷嗎?”
“誘人的機會出現時,你還能控製住貪婪的衝動嗎?”
很多人以為自己能做到,但如果事實真是這麼簡單的話,那麼在市場上占比超過了7成“韭菜”們,就不會在最高點買入,在最低點賣出,淪為市場情緒的奴隸了!
真正的挑戰,在於在群體瘋狂時保持獨立思考。金融市場是群體心理學的最佳實驗場,羊群效應、確認偏誤、損失厭惡等心理陷阱無處不在。
真正的挑戰,也在於在麵對未知風險時依然敢於行動。過度的謹慎可能讓你錯失機會,過度的冒險可能讓你萬劫不複。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需要的不僅是知識,更是智慧和勇氣。
金融是人性的放大鏡,它會無情地放大你內心深處的每一個弱點:貪婪、恐懼、自負、僥幸、從眾......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無關緊要的小毛病,在金融市場中都可能成為致命的缺陷。
它也是強者的財富製造機和弱者的財富粉碎機。但這裡的“強者”和“弱者”,不單單是手中指資金量的多少,還要考慮心理素質、知識結構、風險控製能力等因素。
更有趣的是,強者和弱者的身份是動態變化的。昨天的英雄可能成為今天的炮灰,今天的失敗者可能成為明天的傳奇。
這,或許就是金融魅力與殘酷的一體兩麵性吧。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戰場上,沒有永遠的贏家,也沒有絕對的輸家。唯一確定的是,那些能夠長期生存下來的人,都學會了與不確定性共舞,在風險與機遇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
這就是我眼中的金融——
一個永遠沒有標準答案,在時間的長度上沒有限製,難度還會隨著時間段推移不斷動態增加的超大型開放性考試;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複雜遊戲;一個映照人性光輝與陰暗的魔鏡。
……
情不自禁地多寫了好多內容,但考慮到這是非正文章節,多寫就多寫了一些吧。)
喜歡秩序樂園,我無限加點請大家收藏:()秩序樂園,我無限加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