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銘同誌,這樣搞,步子是不是邁得太大了一點?”
在眾人的愕然中,曹副總擔憂地看著劉威銘。
太激進了!
這百噸級的還沒首飛成功,直接要求改型達到150噸級。
更是要求預研200噸級的。
配套、基礎、經驗什麼的都不足啊。
“不大!運10本來就是110噸級,而且是渦扇發動機的噴氣式大飛機……對於團隊來說,106噸最大起飛重量的指標甚至是比運10降低了很多……隻要了解運10的都清楚,運10下馬不是設計有問題,而是配套跟不上,距離需求差得太多了。”
劉威銘臉上神情陡然變得嚴肅。
“咱們的運輸機研製,應該跟戰機研製一樣,列裝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甚至還需要增加探索一代……以此保證裝備研製不斷層……同樣,隻有在預研過程中發現問題,才能先解決關鍵技術瓶頸,提前準備配套,避免現在這樣在研製過程中遇到問題,再去臨時攻關,太礙事了……”
劉威銘的話,讓在場所有人都點頭不已。
之前這些年的研製工作,不就是在研發過程中遇到問題進行臨時攻關麼?
從85年到現在,619組織了不下200場的技術攻關,不斷從全國各地的科研院所、大學、生產企業抽調技術骨乾搞攻關。
要不然,619即使有再多的經費,技術發展也沒有這麼快的。
“劉總,如果要搞150噸級飛機,噸大壓機就無法滿足大梁的結構強度要求了。”
馬總提醒劉威銘。
運10下馬,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配套跟不上。
沒有更大噸位的大壓機隻是一方麵,發動機、飛控係統、材料等等,國內能提供的跟設計所需的,有著不小的差距。
沒有完善而成熟的材料供應體係,發動機等關鍵零部件的仿製工作也不順利等問題一直存在。
如何能不下馬?
“威銘同誌的提議不錯!我覺得可以在整個國防科技戰線推廣。”
曹副總在劉威銘解釋後,明白了劉威銘所說的預研200噸級大飛機的意思:通過預研,提前對項目所需關鍵技術進行攻關,做好研製的準備工作以及配套準備工作。
“對,確實應該整個國防科技戰線都學習這樣的策略。那樣一來,以後的研製壓力就沒那麼大了。”
陳為民也點頭表示讚同。
“那啥,諸位,即使咱們搞出更大的飛機,空軍除了裝備少量用於培養種子教官外,沒有太大用途啊。咱們的國防策略是本土防禦,對中遠程投送並無多大需求……要不是619很多運輸使用空運,現在不多的運8也都得停在機場……”
王司令的話,給眾人潑了一盆冷水。
沒有需求!
運8一服役就閒置在機場,每年飛行任務少得可憐。
一開始的型號,由於並沒有氣密艙結構,連空中投送傘兵的任務都無法滿足——一旦飛得高一點,機艙就透氣了,無法確保乘員的安全。
現在倒是利用運10團隊增加了氣密艙結構,可還在試飛階段。
“咱們現在也不缺經費,部隊現在不需要,以後肯定會需要的,不能等部隊需要的時候再開始研發啊!”
劉威銘見172跟710的工程技術人員都是滿臉憂慮,笑著說道,“部隊不需要,咱們就按照需求來改型唄。國內沒市場,國外肯定有啊!”
運8從最初仿製安12b成功,後來搞了好幾十個改型,最終才造就了國際上最龐大的電子戰機家族。
“行了,咱們上飛機去看看吧。”
劉威銘知道不適合繼續再談下去。
部隊需求的現狀,讓所有國防科技工作人員都會擔憂項目前景。
搞出來,也沒有采購訂單。
國家投資項目還好。
自籌經費的項目,一旦沒有訂單,後續就沒法繼續研發。
運9原型機尾部艙門是打開的。
一行人從後方主艙門踏上機艙內部,地板上設置的8條標準滑軌就映入眾人眼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