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加冕大典的刀光劍影_一統天下的帝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一統天下的帝王 > 第50章 加冕大典的刀光劍影

第50章 加冕大典的刀光劍影(1 / 1)

寅時三刻,濃稠如凝血的赤月懸於蘄年宮上空,將整座宮殿浸染成一座陰森的修羅場。九十九級漢白玉階麵凝結著霜晶,在血色月光下泛著幽藍冷芒,每一級台階都仿佛是用無數冤魂的骸骨鋪就,透著刺骨的寒意。階前青銅獬豸雙目流淌著暗紅黏液,那黏液順著雕刻得栩栩如生的獠牙滴落,在地麵蜿蜒成扭曲的符咒圖案,符咒邊緣泛著磷火般的幽光,隨著夜風明滅,仿佛是幽冥地府的引路鬼火,無聲地預示著即將降臨的劫難。獬豸腳下的青磚上,還殘留著前日祭祀時潑灑的牲血,此刻已經凝結成暗褐色的斑塊,與月光下的霜晶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幅詭異的畫麵。

嬴政身著玄色冕服,衣料選用蜀地進貢的雲錦,其上金絲繡就的日月星辰、山川草木在血月下泛著神秘冷光。金線采用了最精細的錯金工藝,每一道紋路都經過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在移動間閃爍著細碎的光芒,仿佛將整片星空都綴在了衣袍之上。十二旒玉簾由昆侖美玉雕琢而成,每顆珠子都刻著微型《秦律》條文,隨著他緩步前行,玉珠相互碰撞,發出細碎清響,宛如天籟,又似警鐘。當陰風驟起,玉簾轟然掀開,露出少年君王棱角分明的麵龐——劍眉如墨,眼眸似寒星,緊繃的下頜線條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嚴,嘴角緊抿成銳利的直線,仿佛能斬斷世間一切陰謀。他腰間懸掛的太阿劍,劍鞘以黑色鮫魚皮包裹,鑲嵌著七顆夜明珠,此刻在月光下散發著幽幽的光芒,仿佛有靈性一般,感應到即將到來的危機。

太祝官年逾古稀,佝僂的身軀在寒風中瑟瑟發抖,雙手布滿溝壑縱橫的老繭,如同古樹的樹皮。此刻他正劇烈顫抖著捧著龜甲,渾濁的眼睛裡滿是恐懼。龜甲表麵突然浮現細密裂紋,如同蛛網般迅速蔓延,發出令人牙酸的“哢哢”聲。隨著一聲爆響,龜甲炸裂,暗紅的驪山朱砂如活物般滲出,在《秦律》竹簡上蝕出“亥子”讖語。字跡鮮紅欲滴,邊緣翻卷如皮肉綻開的傷口,每一筆都仿佛是用帶血的利爪抓刻而成,空氣中彌漫著刺鼻的血腥味,令人不寒而栗。竹簡上的文字還在微微蠕動,仿佛有生命一般,昭示著不祥的預兆。

“吉時已至——”禮官拖長的嗓音尚未消散,整座宮殿突然陷入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七百盞犀角燈同時熄滅,火苗熄滅前的刹那,燈油竟詭異地凝結成骷髏形狀。這些骷髏形態各異,有的齜牙咧嘴,有的眼眶深陷,仿佛在訴說著無儘的冤屈。蒙恬身披玄鐵重甲,每一步都似戰鼓擂響,震得地磚簌簌作響,連牆壁上的壁畫都在微微晃動。他如同一頭暴怒的巨獸,撞碎西側編鐘。青銅鐘體炸裂的轟鳴聲中,梁間機關匣“哢嗒”彈開,十二卷蓋著六國王璽的伐秦盟書如黑色鴉群傾瀉而下。嬴政眼神如鷹隼般銳利,手中太阿劍鞘閃電般揮出,擊碎最先墜落的帛書。火光迸濺間,新刻的楚篆“祖龍死而地分”赫然顯現,字跡扭曲如毒蛇盤繞,每個筆畫都透著詛咒般的惡意,仿佛是六國的怨念凝聚而成。

“坎位三步!”李斯聲嘶力竭的嘶吼劃破死寂。他的聲音因為過度緊張而變得沙啞,臉上青筋暴起。奮力潑出手中醴酒,酒液在空中劃出晶瑩弧線,竟在接觸空氣的瞬間凝成透明盾形。淬毒箭雨緊接著呼嘯而至,釘入酒盾的刹那,爆出的薊草籽在青銅鼎麵迅速生長、纏繞,拚出嫪毐的“長信侯”印鑒。那印鑒泛著詭異的紫光,邊緣不斷滲出黑色毒液,仿佛是從地獄深處召喚出的邪惡印記。鼎麵上的毒液還在不斷蔓延,腐蝕著青銅表麵,發出“滋滋”的聲響,升起陣陣白煙。嬴政劍指蒼穹,和氏璧碎片驟然迸發青光,光芒所及之處,宮牆陰影中蟄伏的墨家機關獸顯露身形——這些機關獸渾身布滿尖刺利刃,造型猙獰可怖,獸眼嵌著的夜明珠正是鄭國渠失蹤的鎮水寶珠。珠子散發著妖異的幽藍,宛如惡魔的眼睛,在黑暗中死死盯著嬴政,仿佛隨時準備發動致命一擊。

玄鳥旗杆突然發出令人牙酸的“吱呀”裂響,仿佛是巨獸臨死前的哀嚎。旗麵“秦”字被一道寒光瞬間劃破,魚腸劍的鋒芒閃過,如同一道死神的鐮刀。嫪毐身著寒光凜冽的犀甲,從祭壇下方破土而出,甲縫間湧出混著馬錢子毒的蝗群。蝗蟲密密麻麻,翅膀振動聲如潮水般湧來,空氣中彌漫著令人作嘔的腥甜氣息,還夾雜著馬錢子毒特有的苦澀味道。“今日冠的不是嬴政!”嫪毐癲狂大笑,扯開戰袍時,他胸膛上布滿猙獰的疤痕,心口的墨家矩子令遇月光燃起幽藍火焰,“而是我毐帝!”他的笑聲中充滿了瘋狂與貪婪,嘴角扭曲成可怖的弧度,眼神中閃爍著病態的光芒,頭發淩亂地披散在肩上,宛如一個從地獄中逃出的惡魔。

七百名假扮巫祝的死士同時掀開祭袍,露出暗藏的韓弩。他們的臉上蒙著黑色麵罩,隻露出一雙雙充滿殺意的眼睛。弓弦崩響的刹那,箭矢破空聲如萬鳥齊鳴。嬴政身形矯健,如同一頭敏捷的獵豹,旋身避開貼麵箭簇。冕旒玉珠墜地時,竟神奇地碎成河圖洛書的圖案,每一塊碎片都在地麵滾動,發出清脆的響聲,仿佛是上天在冥冥之中的安排。有些玉珠碎片還在地上微微發光,仿佛蘊含著神秘的力量。蒙恬率領的重騎兵如鋼鐵洪流,踏著震天動地的馬蹄聲,踏碎東側鼓陣。他們的戰馬身上披著厚重的鐵甲,馬蹄上釘著鋒利的鐵掌,所到之處,塵土飛揚。他們繳獲的燕國火油罐上,清晰地刻著太子丹私印,罐體還殘留著新鮮的指痕,仿佛能看到敵人慌亂的模樣。罐子表麵還刻有一些神秘的符文,似乎是燕國用來詛咒秦國的巫術符號。嬴政怒目圓睜,太阿劍如雷霆般劈開青銅鼎,鼎內滾出成蟜的胎發結與春平君的血書。胎發結纏繞著嬰兒的臍帶,血書字跡潦草卻透著決絕,每一樣物品都訴說著宮廷深處不為人知的陰謀與背叛。血書上的字跡還未完全乾涸,散發出濃濃的血腥味,仿佛在講述著一個悲慘的故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母後可知此物?”嬴政聲音冰冷如萬年玄冰,劍挑染血繈褓擲向趙姬。他的聲音中充滿了憤怒和失望,眼神中透露出對母親的痛心。翡翠護甲碎裂的脆響中,雙生子的啼哭尖銳刺耳。眾人驚恐地發現,嬰孩臍帶未斷的肚臍上,烙著墨家“尚同”徽記,徽記周圍的皮膚焦黑翻卷,顯然是剛被灼燒不久。趙姬踉蹌後退,撞倒身後的燭台,火苗瞬間點燃帷幔,火光將她蒼白的臉映照得扭曲可怖。她的眼中滿是驚恐和慌亂,嘴裡喃喃自語,似乎在為自己辯解,又似乎在祈求原諒。火勢迅速蔓延,濃煙彌漫了整個宮殿,嗆人的煙霧讓人睜不開眼睛。

宮牆之外突然傳來震耳欲聾的轟鳴,仿佛是大地在咆哮。鄭國渠水逆流而上,形成數十丈高的水幕,水幕中裹挾著泥沙、斷木和墨家機關獸。渾濁的毒水漫上玉階,腐蝕著漢白玉,發出“滋滋”聲響。嬴政的冕服很快被毒水浸透,布料開始腐爛,散發出難聞的氣味。但他握劍的手卻穩如泰山,眼神堅定如磐石:“開涇水閘!”他的聲音如洪鐘般響亮,充滿了王者的威嚴。蒙恬揮動令旗,驪山刑徒的號子聲排山倒海般響起。他們的聲音整齊而有力,仿佛是一支不可戰勝的軍隊在呐喊。三道洪峰如咆哮的巨龍,破閘而出,瞬間將叛軍陣型衝得七零八落。洪水裹挾著叛軍的哀嚎,夾雜著兵器碰撞聲,宛如一曲悲壯的末日挽歌。洪水所到之處,一片狼藉,叛軍們四處逃竄,有的被洪水衝走,有的被兵器砍殺,鮮血染紅了大片的土地。

李斯蘸取叛軍血水,在《秦律》刻石上奮力疾書。他的臉上濺滿了鮮血,衣服也被血水浸濕,但他毫不在意,全神貫注地書寫著。血字遇水顯形:“事皆決於法”,每個字都力透石背,仿佛是用鮮血和律法的威嚴共同鑄就。刻石上的文字在血水中閃爍著奇異的光芒,仿佛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守護著秦國的律法。嫪毐的麵具被劍氣劈開,露出的半張臉竟與呂不韋有著七分相似!他獰笑著扯斷腰間玉組,明珠墜地後神奇地拚出整幅阿房宮梁架圖:“你永遠破不儘這局...”話音未落,嬴政的太阿劍已如閃電般貫穿他的咽喉。嫪毐的身體重重地倒在地上,鮮血從傷口處噴湧而出,染紅了周圍的地麵。與此同時,對岸楚巫的招魂幡突然自燃,火焰衝天而起,灰燼中緩緩升起用童血書寫的八個篆字——“海內混一,皇帝之功”,字跡在晨光中閃爍著神秘而莊嚴的光芒,仿佛是上天對嬴政的認可與祝福。火焰燃燒時發出“劈啪”的聲響,伴隨著陣陣濃煙,仿佛是楚巫的詛咒在隨風消散。

辰時的陽光終於刺破血霧,灑在殘破的祭壇上。金色的陽光與地上的鮮血相互映襯,形成一幅慘烈而又壯麗的畫麵。嬴政獨立高台,衣袍染血卻不減威嚴。他的頭發被風吹起,眼神堅定地望向遠方,仿佛已經看到了秦國統一六國的未來。蒙恬呈上六國王璽,他毫不猶豫揮劍斬碎,玉璽碎片落入沸騰的雍州鼎,青銅熔液騰空而起,凝成展翅翱翔的玄鳥圖騰。“自今日始,”嬴政的聲音響徹雲霄,太阿劍劈開最後一卷《呂氏春秋》,“大秦隻有一部法典!”他的聲音充滿了自信和決心,仿佛在向天下宣告秦國的崛起。李斯捧出新鑄的皇帝玉璽,印紐玄鳥的金瞳倒映著整條銀河,散發著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光芒。玉璽表麵雕刻著精美的花紋,每一道紋路都代表著秦國的榮耀和威嚴。

此時,驪山深處傳來震耳欲聾的鑄鐵轟鳴,聲音持續不斷,仿佛是大地的心跳。七百名墨家工匠的屍骸從地脈湧出。他們有的肢體殘缺,有的麵容扭曲,手中卻仍死死握著未完工的馳道圖紙。圖紙上的線條被鮮血暈染,仿佛在訴說著他們最後的抗爭。這些工匠的身上還穿著墨家特有的服飾,上麵的墨痕和血跡交織在一起,記錄著他們為了理想而付出的努力和犧牲。當玄鳥旗重新升起,“秦”字已被金線繡成“皇帝”。嬴政撫過劍身新刻的銘文,昨夜的血鏽在陽光下化作八個灼目篆字——“六合既掃,八荒歸心”。渭水對岸,終南山隱士的白鶴銜來半卷《山海經》,潔白的羽翼掠過天際,仿佛預示著,一個嶄新的大一統時代,正踏著鮮血與榮耀,緩緩走來......白鶴的羽毛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它的眼神寧靜而深邃,仿佛看透了世間的一切興衰榮辱。它銜著的《山海經》,或許隱藏著更多不為人知的秘密,等待著嬴政去探索和發現,也為這個新生的帝國增添了一絲神秘的色彩。

喜歡一統天下的帝王請大家收藏:()一統天下的帝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下神壇 不奉陪 重生七零,女配從末世殺回來了 創造太陽係 炮灰女配不語,隻一味搶奪仙緣! 劍神在星際 塔拉 千方百計與千方百計 幻影宇宙之冥幻大陸 劍神韓友平第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