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煤機的轟鳴
教學與科研是高校教師身上的兩副重擔,要求教師雙肩挑,雙肩挑教師要在學術的天平上起舞。
在鐵嶺電廠招待所夜燈下,我曾將infi90的組態圖與教案並置案頭。那些跳躍的控製邏輯與傳遞函數在稿紙上交錯生長,如同鬆花江與遼河在平原上編織的經緯——這或許就是高校教師的宿命:左手托著講台的晨光,右手提著實驗室的星鬥。教學與科研的共生關係,恰似鍋爐燃燒的氧量控製:過量則火焰搖曳,不足則熱力難繼。科研形成共振頻率,教師的學術生命便會進入持續創新的良性循環。這種平衡不是機械的負重,而是在學術天地間舒展的羽翼,載著求知者的夢想飛向更遠的地平線。
一九九七年夏,鐵嶺電廠的煙囪在晨霧中吐出灰白煙柱。我站在集控室玻璃幕牆前,看著5號磨煤機的實時數據曲線終於變得平滑如綢。這是我們教研室耗時176天完成的技術改造工程,此刻控製櫃裡的空調風機正發出輕柔的嗡鳴,與窗外的機械轟鳴交織成獨特的交響樂。
作為熱工自動化教研室主任,我清楚記得去年深秋第一次走進電廠的場景。5台德國進口的磨煤機像頭倔強的老牛,控製櫃裡密密麻麻的繼電器如同盤根錯節的老樹根。運行班長劉師傅布滿老繭的手在操作台上叩出悶響:“楊教授,您聽聽這動靜,每天光是換接觸器就得三班倒。”機組磨煤機控製係統在運行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如設備老化、控製邏輯複雜、故障率較高等。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機組的穩定運行,還增加了維護成本。因此,對磨煤機控製係統進行改造成為了一項迫切的任務。機組磨煤機控製係統存在的問題,我們提出了具體的改造方案。改造方案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麵1.硬件升級:采用先進的可編程序控製器和傳感器,提高係統的可靠性和穩定性。2.軟件優化:對控製係統的軟件進行升級和優化,簡化控製邏輯,提高係統的響應速度和準確性。3.自動化控製:引入自動化控製技術,實現磨煤機的自動啟停和遠程控製,降低操作難度和人力成本。
那天深夜,科研團隊在實習工廠的模擬控製台上反複推演。300機組的磨煤機係統涉及287個控製節點,要把德國西門子的老係統改造成國產智能控製平台,不亞於給恐龍換上機械心臟。當李老師在淩晨兩點興奮地舉起優化後的控製邏輯圖時,我們發現自動啟停程序的響應時間從12.7秒縮短到了4.3秒。
在學校實習場的六十天裡,由十二名教師和學生組成了“攻關小組”。李老師白天給本科生上《可編程序控製器》時,會把正在調試的給煤機啟停控製係統係統作為案例講給學生;傍晚又和團隊在控製櫃前討論如何用焊接技術解決端子排氧化問題。當最後一根屏蔽雙絞線在2號控製櫃固定時,我發現李老師的工裝上還沾著講課時的粉筆灰。
在控製櫃安裝工地,教師和學生緊張地進行控製櫃內設備的安裝和配線。300機組通常配備5台磨煤機。具體來說,每台鍋爐配備5台中速磨煤機,其中4台運行,1台備用。在控製櫃中安裝了空調風機和密封網,做到了防粉塵和防高溫。五台控製櫃在學校安裝後運往鐵嶺電廠,再進行現場調試。
現場調試的第七天,3號磨煤機突然報出"密封風差壓超限"。廠家技術人員盯著示波器直搖頭:"你們的控製算法太激進了。“我調出曆史數據曲線,發現正是優化後的防喘振邏輯在發揮作用。當我們連夜修改補償參數後,第二天清晨的振動監測數據顯示,磨煤機軸承的振幅從0.15降到了0.08。
在實施改造方案的過程中,我們遇到了諸多挑戰,如設備兼容性、係統調試等。但通過精心設計和嚴格測試,最終成功完成了改造任務。機組磨煤機啟停控製係統取得了顯著的效果:1.改造後的係統故障率顯著降低,減少了因設備故障導致的停機時間;2.由於係統更加穩定可靠,維護工作也大為減少,降低了維護成本;3.可編程序控製器技術的引入提高了機組的運行效率,為電廠帶來了更大的經濟效益。此外,此次改造還為鐵嶺電廠的其他機組控製係統改造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參考。機組磨煤機啟停控製係統改造》論文,發表在2000年的《中國電力》雜誌上。那天,我正在給大一新生講“熱工控製概論”。當我走在鐵嶺電廠的巡檢通道,看著智能控製櫃上跳動的ed屏,我總會想起實習工廠裡那盞整夜未滅的工作燈。教學與科研本就是同一條河流的兩個河段,就像磨煤機的齒輪與傳動軸,在熱能轉換的轟鳴中共同書寫著中國高校教師的時代答卷。
喜歡我的人生手帳請大家收藏:()我的人生手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