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技論文
1993年的春風裹挾著煤灰的氣息,鐵嶺發電廠主控室的燈光刺破東北平原的暮色。我站在300機組的儀表盤前,指尖觸到的是日本進口的協調控製係統操作屏,冰涼的金屬質感裡仿佛跳動著這個時代最前沿的科技脈搏。
上世紀80年代後期,由東北電力設計院設計、電力工業部東北電業管理局籌建、東電一公司施工的國家“八五”重點建設工程鐵嶺發電廠,於1990年9月15日破土動工,兩期工程建成總裝機容量為2400的大型燃煤火電機組。自其建設之日起,鐵嶺發電廠就站在了“高起點”上。1993年3月,鐵嶺發電廠首台300亞臨界燃煤機組建成後成功發電,獲原電力工業部部長史大楨的欣喜題詞祝賀。
鐵嶺發電廠首台機組成功投產發電後,我受邀請前往該廠進行講課,主要是針對熱工分場的工作人員開展新技術培訓。這一次的行程對我來說充滿了熟悉感和親切感,因為在這裡,我遇到了許多與我有著特殊關係的人。
鐵嶺發電廠的副總工程師竟然是我的大學校友,這讓我感到十分驚喜。而副廠長則是我中專時期的同學,多年不見,如今在工作場合重逢,真是令人感慨萬千。此外,生技處的專工還是我的學生,這種師生關係在工作中得到延續,也讓我倍感欣慰。
有了這三位熟人的助力,我在鐵嶺電廠的工作進展異常順利。特彆是進入廠技術檔案室時,他們為我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仿佛這裡就是我自己的地盤一般。我住在廠招待所裡,白天按照安排去上課,傳授最新的技術知識。而在其他時間裡,我幾乎都泡在技術檔案室裡,如饑似渴地查閱各種資料。
到了晚上,當檔案室的工作人員下班後,我會將需要的資料借回招待所繼續閱讀研究。第二天早上,再將這些資料如數歸還。這樣的安排雖然有些辛苦,但卻讓我能夠充分利用時間,深入了解鐵嶺電廠的技術情況。
鐵嶺電廠的設備起點非常高,全部采用進口設備,這意味著各種設備的說明書也都是隨設備一同而來的。而且,這些說明書清一色都是英文,對於我這樣英語水平有限的人來說,閱讀起來確實有一定難度。
我至今還記得,當時的協調控製係統采用的是日本的技術,爐膛安全監控係統則來自美國,旁路控製係統是德國的產品,等等。然而,在眾多的進口設備中,隻有汽輪機控製係統使用的是中國自己的技術,這讓我不禁為國內的技術發展感到驕傲。
“楊老師,這是剛到的德國旁路控製係統說明書。”生技處專工小肖抱著一摞英文資料推門進來,鏡片後的眼睛閃著興奮的光。我翻開扉頁,油墨香裡混著北陵湖畔的水汽,忽然想起十年前在中專課堂上,這個總坐第一排的學生提問時的模樣。
廠招待所的硬板床在深夜發出輕微吱呀聲。我趴在台燈下,將infi90組態圖用硫酸紙描摹出來。窗外的楊樹影在圖紙上搖曳,仿佛那些pid控製回路都活了過來。韓老師從沈陽打來長途電話,我們隔著七十公裡討論爐膛安全監控係統的邏輯跳轉問題,直到電話線裡傳來清晨的汽車鳴笛聲。
infi—90,這可是美國生產的分散控製係統呢!我在鐵嶺發電廠的檔案室裡,像發現了寶藏一樣,找到了關於它的資料。這些資料對於我來說,簡直就是無價之寶啊!我如饑似渴地翻閱著,尤其是對其中的工程師站和組態圖,更是愛不釋手。
為了能夠更深入地研究這些資料,我毫不猶豫地將它們全部複印了下來。然後,我帶著這些複印資料,滿心歡喜地回到了學校。
一回到學校,我就迫不及待地翻開英漢詞典,開始仔細研讀這些資料。畢竟,這可是全英文的資料啊,對於我來說,難度可不小呢!但是,我並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一點一點地去理解、去消化。
在這個過程中,我還得到了韓老師的幫助。他不僅在專業知識上給了我很多指導,還和我一起,在學校的infi—90工程師站上,根據鐵嶺發電廠複印出的組態圖,進行實際的組態操作。這讓我對infi—90的了解更加深入了。
在撰寫論文的時候,我主要是對組態圖的控製策略進行了詳細的分析。比如,機組啟動時、額定工況運行時、內擾和外擾發生時、各種故障發生時以及停止時的控製過程,我都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在論述的過程中,我儘量做到娓娓道來,讓讀者能夠輕鬆理解;而在論證的時候,我則力求絲絲入扣,讓每一個觀點都有充分的依據。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我終於完成了對三張組態圖的描繪。為了確保這些圖能夠安全、準確地到達《華東電力》編輯部,我特意用掛號信將它們郵寄了出去。之所以選擇《華東電力》這本雜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華東地區的某座電廠也正在使用infi—90係統。科技雜誌作為一種傳播新知識的媒體,其存在的意義就是為生產現場提供服務和支持。因此,凡是涉及到infi—90熱控新技術的論文,被《華東電力》錄用的概率都非常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就在我焦急等待的過程中,《華東電力》的樣刊終於寄來了。那一天,沈陽的初雪紛紛揚揚地灑落下來,如同銀蝶翩翩起舞,輕輕地覆蓋在主教學大樓的紅瓦上,給整個校園增添了一抹寧靜而美好的冬日氛圍。
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信封,取出樣刊,仔細翻閱著。當我看到自己的論文《infi—90的組態操作》被刊載在其中時,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喜悅和成就感。這是我公開發表的第一篇科技論文,它見證了我在學術道路上的努力和成長。
為了確保論文的質量,我迅速對打印樣稿進行了最後的校對工作。每一個字、每一個標點符號都經過了反複推敲,力求做到準確無誤。在校對完成後,我鬆了一口氣,同時也為自己的嚴謹態度感到欣慰。
就這樣,我的第一篇公開發表的科技論文《infi—90的組態操作》,成功地刊載在了《華東電力》1993年12期上,成為了我學術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1993年至2003年,在這整整十年的時間裡,我始終保持著每月至少發表一篇科技論文的頻率。這樣的高產讓我的同事們都不禁戲稱我為“論文專業戶”。
時光荏苒,如今當我走進自己的書房,目光落在那本1993年12期的《華東電力》上時,心中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感慨。這本雜誌靜靜地躺在玻璃櫃中,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故事。
翻開泛黃的紙頁,那上麵的infi90組態圖像宛如一幅古老的星圖,散發著歲月的氣息。每一條線條、每一個標記,都記錄著我當年用字典和硫酸紙,在數字時代前夜艱難繪製的黎明。
那時候,計算機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普及,我隻能依靠傳統的工具和方法來進行研究和創作。每一篇論文都是我心血的結晶,是我對科技領域的探索和思考的見證。
如今,雖然科技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這些泛黃的紙頁依然承載著我對那段時光的回憶和敬意。它們是我成長的足跡,也是我堅持學術研究的動力源泉。
喜歡我的人生手帳請大家收藏:()我的人生手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