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場的故事
作為毛澤東、周恩來親自關懷下“四三方案”引進項目之一,元寶山發電廠一號機組從歐洲大陸漂洋過海落戶元寶山。所謂“四三方案”,是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指示精神,由國家計委向國務院提出的“旨在改善民生”的對外引進方案的簡稱。因該方案提出“為解決人民群眾的吃飯穿衣問題”,“擬用三至五年時間從美國、聯邦德國、法國、日本等西方發達國家,引進總價值為43億美元的成套設備”而得名。亦稱“43方案”。
1973年4月19日,中國技術進口公司與法國西埃姆公司、瑞士蘇爾壽公司正式簽訂元寶山發電廠300火電機組設備引進合同。
1976年1月,從大洋彼岸來自瑞士的鍋爐、法國的汽輪發電機組,總重量1.6萬噸的設備分裝在個包裝箱中“搭乘”24條貨船分批運抵中國大連港,再經600多公裡鐵路陸續到達元寶山。很不幸的是,主控室控製台在海上運輸中沉沒,打撈出來後,被作為實驗實習設備,直接運到沈陽電力學校。元寶山發電廠一號機組是全國首台整套引進的300火電機組,是當時國內引進單機容量最大的發電機組。其主控室控製台,具有上世紀七十年代國際先進水平。
就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閉幕的前一天,即1978年12月21日,中國首台整套引進30萬千瓦火電機組並網發電。
運到我校的控製台外觀非常漂亮,簡直和元寶山控製室裡的控製台如出一轍。我和實驗室主任李老師站在控製台前,仔細端詳著它,心裡都在琢磨著該如何充分利用這個實驗台。
李老師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中專生,他於1965年畢業,參與過許多安裝工程,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他看著控製台,若有所思地說:“這個實驗台可以作為學生配線實習的設備。我們先對台內的每個電器元件進行絕緣測試,如果測試結果合格,就可以給控製台通電了。然後,我們可以使用信號發生器作為信號源,對儀表進行校驗和調試。”
我覺得李老師的提議非常好,於是我們決定立即行動起來。李老師和實驗員一起忙碌起來,他們首先為每個控製台繪製了詳細的配線圖,以便學生們能夠清楚地了解電路連接方式。接著,他們購置了各種配線工具和配線耗材,確保學生們在實習過程中有足夠的材料可用。
為了讓學生們更好地掌握配線技巧,李老師還精心編寫了配線實習指導書,並總結出了一套簡單易記的配線口訣。這些努力都是為了讓學生們能夠在實習中更好地學習和實踐,提高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控製台配線口訣如下:
線路檢查,一絲不苟,安全第一,牢記心間,接線端子,牢固可靠,擰緊螺絲,萬無一失,電壓電流,明明白白,負荷分配,合理計算,線路布設,橫平豎直,美觀大方,整齊劃一,接地保護,不可忽視,防止漏電,安全無憂,電氣設備,定期檢查,預防為主,防患未然,雷電防護,不可忽視,避雷設施,完好無損,照明設備,亮度適中,節能環保,美觀大方,空調通風,運行正常,溫度適宜,舒適宜人,配電盤上,一目了然,操作方便,安全可靠,數字符號,準確無誤,標記清晰,便於查找,線路顏色,規範統一,區分明顯,易於識彆,線路編號,有序排列,便於管理,方便查閱,電器安裝,位置合理,便於操作,安全可靠,電池更換,定期進行,確保電量,使用無憂接地線,不可少,保護人身,安全無虞,報警器,及時響,危險信號,立即響應,斷路器,自動跳,故障排除,安全無憂,工具使用,正確操作,保護工具,延長壽命。
每次我來到電廠,看到那些剛畢業的學生們,他們總是會興致勃勃地聊起在學校裡的熱工實習場的實習經曆。尤其是那控製台櫃配線接線的實習,對他們來說簡直是一次寶貴的實踐機會。
在實習過程中,他們親自動手操作,將一根根電線連接到相應的位置,這種實際操作讓他們對電氣係統的安裝和調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通過不斷地嘗試失敗和成功,他們逐漸掌握了正確的接線方法,並且學會了如何檢查和排除故障。
這些實習不僅鍛煉了他們的動手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耐心和細心。在麵對複雜的控製台櫃時,他們需要仔細觀察每個線路的走向,確保每一根線都連接正確。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和耐心,對於他們未來的工作至關重要。
而且,在實習培訓中,他們還學會了團隊合作。在一些大型的項目中,往往需要多人協作才能完成。通過與同學們一起完成實習任務,他們學會了如何分工合作、相互溝通,提高了團隊協作的能力。
總之,校內熱工實習場的實習對於畢業生來說意義非凡。這些實習經曆不僅提升了他們的專業技能,還培養了他們的綜合素質,為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喜歡我的人生手帳請大家收藏:()我的人生手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