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風帶著幾分涼意,我坐在陽台的藤椅上翻著報紙,外孫女林曉背著嶄新的書包蹦蹦跳跳地進門,書包上的小熊掛件隨著她的動作晃個不停。
“姥爺!姥爺!”她湊到我身邊,把作業本攤開在竹桌上,“老師讓寫重陽節的作文,可我連重陽節紀念誰都不知道,您給我講講唄?”
我緩緩地放下手中的報紙,目光落在了竹桌上那束剛剛擺放好的野菊花上。這束野菊花散發著淡淡的清香,讓人心曠神怡。我伸出手指,輕輕地觸摸著那柔軟的花瓣,感受著它們的細膩和脆弱。
然後,我不緊不慢地開口說道:“要說重陽節的來曆啊,那可就得從東漢時期的汝南說起了。在那個時候,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生活在汝南這個地方,也就是現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的周邊地區。”我給林曉講起了桓景一家避禍的故事。
桓景跟隨仙人費長房學習道術已經有很多年了。在這漫長的時光裡,他勤奮刻苦,不斷地汲取著仙人的智慧和經驗。
有一天,費長房突然神色凝重地對桓景說:“九月初九這一天,你的家裡將會遭遇一場災禍。”桓景聽後心中一驚,連忙詢問仙人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這場災難。
費長房沉思片刻後,告訴桓景:“你需要讓你的家人都做一個紅色的錦囊,然後將茱萸係在每個人的胳膊上。此外,你們還要登高去喝菊花酒,這樣才能躲避災禍。”
桓景對仙人的話深信不疑,他立刻回家將這些方法告訴了家人。家人們雖然對仙人的指示感到有些疑惑,但還是按照桓景的要求去做了。
九月初九這一天終於來臨了,桓景帶著家人早早地登上了高山。他們在山頂上品嘗著菊花酒,感受著秋日的涼爽。
傍晚時分,桓景和家人回到了家中。當他們推開家門時,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家裡的雞、狗、牛、羊全都死了!
桓景驚恐地看著這一幕,心中充滿了疑惑和恐懼。他急忙去找費長房,向他訴說了家中發生的事情。
費長房聽後,緩緩地說道:“這是因為這些牲畜替你們擋住了災禍。”桓景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仙人的方法真的有效,是這些無辜的動物用生命保護了他們一家人的安全。
林曉聽得眼睛瞪得溜圓,小手托著下巴追問:“那重陽節現在是要做什麼呀?”
“現在啊,”我指著遠處園區裡散步的老人,“九月初九的‘九’和‘久久’同音,大夥兒就盼著老人長壽,說到底,是讓咱們多疼疼身邊的老人。”
我問林曉:“你讀過‘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古詩吧?
林曉立刻回答:“讀過,我全能背下來。”
我怕林曉不懂,就解釋到:“這句古詩的意思就是,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慈母春季三個月的陽光呢?這裡的三春暉象征母愛的溫暖。”
我又接著說:“老師叫你們寫重陽節的作文,就是讓你們從小把重陽節的祭祖、祈壽,尊老的心思藏在裡頭了,以便更好地敬老孝親。”
林曉重重點頭,第二天上學前就跟我保證:“爺爺,我肯定照著做!”我原以為她隻是隨口說說,沒成想這孩子真把“敬老”記在了心裡。
每天放學坐地鐵,隻要看到頭發花白的老人,她準會第一個站起來讓座,回來還會興致勃勃地跟我講,今天讓座的奶奶誇她是好孩子。
周五傍晚,夕陽西下,林曉結束了一天的學習,拖著疲憊的身體走進地鐵站,準備乘坐地鐵回家。
車廂裡人不算多,但也沒有空座。林曉在人群中擠來擠去,終於在靠近車門的地方找到了一個座位。她如釋重負地坐了下來,準備好好休息一下。
然而,就在她剛剛坐穩的時候,突然瞥見車門邊擠進來一個身影。那是一個“老奶奶”,她穿著一件灰色的外套,一頭白發梳得整整齊齊,顯得十分利落。老奶奶的手裡還提著一個布袋子,裡麵裝著一些蔬菜和水果,看起來像是剛從菜市場買菜回來。
林曉的腦海裡立刻浮現出我之前對她說過的話:“在地鐵上看到老人、孕婦或者殘疾人,一定要主動讓座哦。”於是,她毫不猶豫地站起身來,用清脆而響亮的聲音喊道:“老奶奶,您坐這兒吧!”
“老奶奶”聽到聲音後,緩緩地轉過頭來,她的動作有些遲緩,似乎是被這突如其來的招呼給驚到了。當她的目光與林曉相對時,林曉明顯感覺到對方愣了一下,仿佛對她的稱呼感到有些意外。
過了一會兒,“老奶奶”才緩緩開口,然而她的聲音卻清亮得讓人吃驚,完全不像是一個老人該有的音色。那聲音清脆悅耳,宛如黃鶯出穀,又似銀鈴乍響,帶著一絲年輕人的活力與朝氣。
林曉不禁心生疑惑,她又仔細端詳起眼前的人來。這一看,她才發現原來自己剛才的判斷有誤。隻見那人的臉上光滑細膩,根本沒有一絲皺紋,眼角甚至還帶著少年人特有的清澈與明亮。隻是她的頭發被染成了奶奶灰的顏色,給人一種滄桑的感覺,讓人誤以為她是個上了年紀的老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啊!對不起!對不起!”林曉的臉瞬間紅到耳根,手足無措地站在原地,車廂裡的人都忍不住笑了。那少年倒是不介意,擺擺手笑著說:“沒事沒事,謝謝你啊小姑娘,你這心意比啥都強。”說著他指了指自己的頭發,“學校話劇社排節目,我這是提前試造型呢。”
林曉有些靦腆地撓了撓自己的後腦勺,似乎想要再說些什麼來解釋一下剛才的情況。然而就在這時,地鐵緩緩地駛入了站台,發出了“嘎吱”一聲響。
少年見狀,迅速拎起放在腳邊的布袋子,站起身來準備下車。他的動作十分利落,沒有絲毫的拖遝。在離開座位前,他突然轉過身來,對著林曉露出了一個燦爛的笑容,並向她揮了揮手,喊道:“下次讓座的時候可要看準點哦!不過呢,你這好心腸真的很不錯呢!”
林曉被少年的話逗得微微一笑,也向他揮了揮手,目送著他走出車廂。直到少年的身影消失在人群中,她才緩緩地收回目光,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暖流。
晚上林曉把這事講給我聽時,還捂著嘴笑個不停:“爺爺,我下次可要看仔細了!不過就算認錯了,能幫到彆人也挺好的。”我摸了摸她的頭,看著窗外飄落的梧桐葉,忽然覺得,重陽節的意義從來不是記住某個傳說,而是把“敬老”的心意,像種子一樣種在孩子心裡,等著它慢慢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後來林曉寫的作文裡,沒提太多桓景的傳說,反而把地鐵裡的趣事寫了進去,最後還寫:“重陽節不是隻在九月初九,而是要把尊老的心意放在每一天,就算認錯了人,這份心意也不會錯。”老師給了她滿分,還在班裡當範文讀了,林曉回來時,嘴角都快咧到耳朵根了。
看著她蹦蹦跳跳的模樣,我想起小時候母親牽著我的手,在重陽節帶我登高插茱萸的場景。原來傳統從來不是老掉牙的故事,而是像這樣,從祖輩傳到父輩,再從我們傳到孩子手裡,帶著溫度,一直走下去。
喜歡我的人生手帳請大家收藏:()我的人生手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