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二天開始,每日盧漫若跟著老夫婦下地乾活,摸魚,喂雞鴨鵝魚。
把自己完整地再一次當成一個農民家的孩子。
吃著自己地裡種的蔬菜、米飯、苞穀、紅薯、芋頭,水裡摸的魚,柴火灶,罐罐雞。
一開始北辰這孩子還不習慣這種狀態,沒過三天像個瘋丫頭一樣也沒了正形。
裹起長褲光腳下河摸魚,上樹掏鳥蛋,地裡刨紅薯,雞肚子下摸雞蛋。
對一位武者來說,修行曆練本質上就是感悟曆程。
感悟自然,感悟天地,感悟愛情,感悟親情,感悟生活,感悟大地,感悟生命,感悟四季。
感悟真理和真諦,感悟日月星辰,感悟山川地貌,感悟力量的源泉。
這一日盧漫若忽然頓悟了,產生新的感悟,那就是“愛”。
並不是單純的愛情和感情。
而且“愛”。
“愛”是包容、是寬容、是無限、是希望、是追求、是未來、是正直、是積極、是快樂、是陽光;
是仁愛、是博愛、是情緒、是欲望、是超越、是向上、是能量、是力量、是允許、是法則、是規則。
是一切萬事萬物力量的源泉動力。
那麼與之對立的就是“恨”。
“恨”是家仇、是國恨、是私仇、是野心、是欲望、是無限、是希望、是積極、是追求、是貪婪;
是情緒、是憤怒、是超越、是極端、是無限、是未來、是向上、是希望、是能量、是力量、是允許、是法則、是規則。
同樣也是一切萬事萬物力量的源泉動力。
“愛”與“恨”兩者之間的區彆在於一個是:
“愛有”包容、寬容、快樂、陽光、仁愛、博愛。
“恨有”家仇、國恨、私仇、野心。
其實兩者之間的差距就在於曆史原因導致出現的偏差性。
其餘的都是具有一樣性,具有可塑性和未來性。
“愛”與“恨”兩者之間都是用情感作為支撐,作為養料,作為動力,作為存在,作為自我實現和突破的基因。
從而最終走向人類頂端、極限和巔峰。
不是成為救世主就是梟雄霸業開拓者。
可惜一代英主西楚霸王項羽,既不夠“愛”也不夠“恨。”
隻有自己的戚戚,關鍵時候掉了鏈子缺乏博愛和仁愛思維。
棄江東父老而不顧,棄天下黎民百姓而不顧,棄江山社稷於不顧。
不敢直麵失敗從而成為懦夫,是消極的,是懦弱的,是逃避的,是不負責任的,是忘記初心和使命的。
繼承得來的產業太過容易了,缺乏自己的主張和使命不達意念。
沒有產生得出自己真正的博愛和仁愛,沒有野心和欲望來支撐的輝煌終將會曇花一現。
況且還不夠臉黑心狠,還太過於要臉。
剛巧,敗給了自己不具備的那位具備了他不具備的帝王思維。
武道修行亦是如此,感悟“愛”與“恨”之力量法則。
古今往來最強武者無一不是因為“愛”與“恨”以及“野心與欲望”支配下才不斷地突破極限。
不斷升華,不斷感悟,不斷認識自己找到自己,不斷找到靈魂尋得歸宿。
最終成為心如鋼鐵意誌一般的一代王者、英主。
當然,因“恨”最強王者大抵是抵不過因“愛”最強王者的,仁者無敵嘛。
一個是為私為野心為欲望;
一個是為天下為和平為人類為仁愛。
第七天的時候,盧漫若想通、悟道這一切後又開始了一次漫長的閉關感悟。
雖然心中無“恨”,但是有“愛”,而且心中充滿的是大愛、博愛和仁愛。
這一次的閉關感悟意義重大,如果可行將會給武當山門修行或者武道界突破一個世上無有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