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廠長被這文縐縐的專業術語問得一愣,一臉茫然地搓著手:
“啥?規模……經濟?俺們是大老粗,不太懂這個洋氣詞兒,反正就是訂單多了,就多招幾個工人,多添些設備,一條生產線忙不過來就再開一條唄!咋劃算咋來,咋能多掙錢咋乾!”
宋文昌略顯尷尬,還想試圖用更理論化的語言解釋一下什麼是規模經濟,但張廠長聽得雲裡霧裡,溝通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
站在稍遠處的陳默,一邊認真記錄著廠長這番樸實無比的話,一邊忍不住低聲對旁邊的同學說:
“其實廠長這句咋劃算咋來,就是規模經濟最直觀最本質的體現了。”
他說完,目光下意識地看向薑雲舒,似乎期待她的反應和看法。
薑雲舒聽了,唇角微彎,接著開口問道,她的問題就接地氣多了:
“張廠長,我看咱們廠區今年加了不少新設備,那貸款還好辦嗎?聽說現在鄉鎮貸款雖然比過去鬆快了,但利息好像比去年又高了點?”
這話可算是問到張廠長心坎裡去了!
他立刻像是找到了知音,一拍大腿,開始大倒苦水:
“哎喲!這位女同誌可算問到點子上了!難啊!利息是高了點,手續也麻煩得很,條條框框多得要命……”
薑雲舒這個問題,一下子打開了張廠長的話匣子。
他滔滔不絕地提供了大量鮮活真實的一手信息,都是坐在書齋裡完全想象不到的情況。
同學們趕緊埋頭猛記,心裡越發佩服薑雲舒。
這才叫調研啊!
接下來的幾天,調研小組輾轉於附近的多個鄉鎮,大大小小的廠坊以及田間地頭。
80年代,是飛速發展的年代,但當薑雲舒真正做了學術研究,才注意到許多蓬勃發展背後隱藏的問題:
在小河邊,她看到私人開辦的小染坊將五顏六色的廢水直接排入河道,河水顏色怪異,散發著異味。
在供銷社,聽采購員抱怨,相鄰兩個鎮子的螺絲廠為了搶一個客戶,互相壓價都快打到成本線以下了,簡直是鷸蚌相爭,惡意內卷。
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尤其是環境治理。
在觀察到小染坊汙染時,陳默主動走到薑雲舒身邊,眉頭緊鎖,語氣沉重:
“薑同學,你也注意到這個了?這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恐怕難以持續啊。”
薑雲舒麵色凝重地點點頭:
“是啊,清澈的河水沒了,以後治理的成本恐怕比現在賺的這點錢要高得多,這賬不劃算,我們要考慮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這個在後世經常被提起的詞,薑雲舒此刻才切身感受到。
而陳默更是第一次聽。
他瞪大了眼睛,有些激動:
“……可持續發展?薑雲舒同學,你說的太好了!可持續發展……”
陳默一直念叨琢磨著這個詞,不知道想到了什麼,眼睛越來越亮。
這個觀點不是薑雲舒提出的,她有些不好意思:
“我也是聽彆人說的。”
陳默沒注意到這句話,他很激動,興奮的握住了薑雲舒的手。
“薑同學,你真的很厲害!謝謝你給我的啟發,我想我知道以後要做什麼了!”
說完後,他就急匆匆的走了。
薑雲舒微愣,聳了聳肩,沒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