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目前的能力,直接接手永樂大典,是否過於倉促?”
“還是讓更有能力的人來擔任吧,我剛入內閣,尚無此資格接手如此重任。”
於謙擺了擺手。
於謙言辭平靜,並無急切之意,畢竟他初來乍到,不願過於張揚。此時若急於求成,恐生事端。況且,能入內閣已屬難得,他頗為知足。
朱棣見於謙如此態度,心中更是讚賞。他微微一笑,說道:“很好,你能有如此覺悟,太子果然沒有看錯人。”言罷,心情大好,接著說道:“既然如此,那修永樂大典之事,便交由他人吧。”
此言一出,眾官員皆蠢蠢欲動,但朱棣並未急於宣布人選。他轉而看向朱高著,笑道:“於謙有此才能,皆是太子之功。”
朱高著淡然一笑,未置一詞。朱棣心領神會,隨即又望向自己的兒子,問道:“朕欲問太子,修永樂大典,你覺得選誰為宜?”
此問一出,滿座皆驚。眾人萬沒想到,朱棣竟會將此事再詢太子。於謙乃太子推薦,如今老爺子又就永樂大典之事征詢太子意見,足見其對太子信任之深。
朱高著略作沉吟,全場氣氛頓時緊張。眾人皆聚焦於太子,深知其一言可決定眾官員能否參與永樂大典之編纂。
永樂大典,乃永樂大帝一生心血所在,除征戰沙場外,他最大的心願便是多為國家作貢獻。
他因得位不正,一生不懈奮鬥,渴求世人認同。英雄遲暮,若時光倒流,他願成就更多。然而,歲月不饒人,他確已老去。這話此刻應驗了。
朱高著聞言,微微一愣,輕咳一聲道:“此事我亦不甚明了。若父皇定要擇人,我倒想到一人,隻是此人恐怕難以相請。”言罷,他搖了搖頭。
此言一出,朱棣怒氣更盛,覺其故意為之,臉色鐵青,怒目而視:“你這小子,故意為之?話說一半,存心讓我難堪?”
朱高著連忙否認:“絕非此意!”
“但你表現得正是如此!”朱棣不依不饒,“你說,那人究竟是誰?”
此言一出,滿朝寂靜,眾人皆注視太子,側耳傾聽,皆感好奇。
朱棣目光流轉,望向兒子。朱高著輕揉眉頭,道:“既如此,我便直言,此人非他,正是國師姚廣孝!”
聞此,朱棣一愣,旋即醒悟,笑道:“對啊,我怎把他忘了?”
朱棣哭笑不得,搖頭歎道:“你這小子!”
“今日便不與你計較!”言罷,他大手一揮,“退朝!”
言畢,朱棣毫不猶豫,邁步離去。
眾人皆麵麵相覷,沉默不語,停止了所有的猜測。因為他們已經明白,皇上定是前往了雞鳴寺。
“好了,咱們回去休息吧。”朱高著微笑著說道。
此言一出,百官皆感無語。他們深知這位太子爺平日裡並不插手太多事務,大事多由兄長處理。即便身為太子,監國之責也依舊落在兄長肩上,這著實令人費解。這位太子爺似乎隻是個名義上的存在,真正忙碌的是已封為靖王的朱高熾。
在雞鳴寺內,一切如常,寧靜祥和。姚廣孝正在院中誦經,閉目養神,享受著這幾日因朱棣未至而得的清靜。然而,這份寧靜很快被一陣急促的呼喚打破。
“老和尚,老和尚……”
姚廣孝聞聲輕歎,臉上露出一絲無奈,揉了揉眉頭。
“看來我這一次,終究無法再清閒了。”他苦笑自語。
朱棣隨後步入,滿麵笑容地看著姚廣孝。但姚廣孝的臉色卻不太好看,他瞪了朱棣一眼。
“皇上啊,您怎麼又有空來我這兒了?”姚廣孝問道。
朱棣見狀,笑道:“怎麼?我來看你不好嗎?”
姚廣孝連忙搖頭:“我當然不是這個意思,隻是感覺你這個時候來,定無好事。”
他心中充滿了無奈。朱棣聽後,微微一笑。
“不逗你了,我這次找你是真有要事相商!而且這件事還是太子殿下擔保的,擔保的人就是你。”
他微微一笑,特彆是臉上掛著淺淡的笑意。
聽完敘述,姚廣孝一怔。
聞聽太子殿下竟為他擔保,雖不明所以,他卻心生好奇。
他眼眸微轉,旋即問道:“太子殿下究竟擔保我何事?”
朱棣輕笑:“此乃美事,天大之美事!”
然而,姚廣孝心中莫名泛起不安。
“不知為何,我總覺此事不祥……”姚廣孝道。
“那倒沒有,其實是太子舉薦你來編纂永樂大典!”
“此人……”
朱棣正說得起勁。
未及言畢,姚廣孝已打斷:“莫非那人便是我?”
姚廣孝問罷,臉色驟變。
近來他於此地參禪打坐,已無意他顧。
而今太子竟要他編纂永樂大典。
他自覺,這定是份苦差。
“嗬嗬,老和尚不愧是老和尚!”
“果真被你料中!”
朱棣笑道:“起初我也有此念,隻是未曾確定。太子既已舉薦,那便是你了!”
“此事若交由他人,我實難放心。編纂永樂大典,非同小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朱棣語氣一頓。
“那解縉所為,你亦知曉,此人雖有才,卻愛炫耀!”
朱棣拍了拍姚廣孝的肩。
“此事便交予你,莫令我失望!”
言罷,重重。
姚廣孝張口結舌,眼中閃爍不定,一時遲疑。
“可是皇上,我,我……”
他欲言又止,竟不知如何是好。
“夠了,我明白你的意思!”
“但無論如何,此刻你必須助我一臂之力!”
姚廣孝苦笑點頭。
“既然如此,我便幫皇上一把吧!”
他站起身,懶腰一伸。
“恐怕接下來,這世道要大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