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所言,句句是實,無一字虛假。
當年阿儺、迦葉那點上不得台麵的小心思,又怎能瞞得過靈山諸佛?
隻是此事最終鬨到了世尊如來駕前,世尊非但未曾降罪,反倒還說出了一番道理來。
佛祖當時的原話,燃燈至今記得清清楚楚。
世尊言道:“你兩個問他討些人事,也是該的。”
“我這經,不可輕傳,亦不可空取。向時眾比丘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隻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
這話,如何能說?
在靈山說,自然是金科玉律,無人敢有異議。
可若是叫這猴頭,在這斬仙台上,當著道門眾仙的麵,一字一句地學出來,那成什麼樣子了?
有些事,大家心知肚明是一回事,擺在台麵上又是另一回事。
不上稱,沒有四兩重;上了稱,一千斤都打不住!
燃燈古佛心中那口氣,堵得是上不去,下不來,幾乎要將他那顆舍利子給憋出裂紋來。
他更不能順著孫悟空的話頭往下辯。
再辯下去,便是自取其辱!
就在這滿場尷尬,燃燈古佛騎虎難下之際,一個清朗又帶著幾分威嚴的嗓音,不輕不重地響了起來。
“悟空,休得無禮。”
眾人循聲望去,隻見佛門隊列之中,那位身披錦襴袈裟,已證得旃檀功德佛果位的唐三藏,緩步走了出來。
“此乃天庭公審之地,莊嚴肅穆,豈是你說笑的地方?燃燈古佛乃我佛門前輩,德高望重,你焉能如此放肆,以陳年舊事衝撞古佛?”
他這話說得義正辭嚴,聽著確是在訓斥孫悟空。
但說實話,唐三藏此刻心中,也是有氣的。
當年之事,曆曆在目。
他奉唐王之命,西行求法,一路上風餐露宿,妖魔環伺,九死一生,為的是什麼?
為的便是將那三藏真經帶回東土,普度眾生。
可到了靈山,功成在即,卻遇上了那般索要人事的齷齪事。
阿儺、伽葉二位尊者那副理所當然的嘴臉,至今還清晰地印在他心頭。
他並非不通人情世故,隻是想不通,佛門清淨地,為何也會有這等市井交易。
他更心疼的,是那隻紫金缽盂。
那是太宗皇帝親賜之物,是他離了長安時,身上最貴重的一件念想!
寧要故國一捧土,莫戀他鄉萬兩金!
是臨走之前,他對唐王的承諾!
一路上,縱使衣衫襤褸,食不果腹,他也將這缽盂護得好好的。
最終,卻為了換取那本該無償傳授的經文,落得個那般結局。
他心中何嘗沒有芥蒂?
隻是他為僧多年,早已學會了克製與忍耐。
有些事,心中明白,卻不能宣之於口。
悟空這猴頭,卻不管這些。
他心裡有什麼,嘴上便說什麼,從不曉得遮掩二字。
方才那一席話,聽得唐三藏心中,竟也生出幾分說不清的痛快。
隻是,痛快歸痛快,這規矩體麵,終究是要的。
他如今也是佛,是旃檀功德佛,不能由著這徒弟,將整個佛門的臉麵都給掀了。
因此,他這番訓斥,看似嚴厲,實則不過是做給外人看,要將這場風波給平下去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