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後,琅琊書齋,
靜室之內,檀香嫋嫋,竹影映窗。
文若先生一襲素雅青衫,端坐主位,氣度沉凝如淵,下首左右,各設一席。
左席是一位須發皆白、麵容古板的老翰林,象征學問的厚重與傳承;
右席則是一位目光矍鑠、氣質精乾的工部侍郎,代表學問的實用與革新。
隔壁密室,三皇子景宸端坐於特製的銅鏡前,鏡中清晰映出靜室景象,他目光沉靜,帶著審視與探究。
陳九一身洗得發白的青布長衫,踏入靜室,恭敬行禮:“後學陳九,拜見文若先生,見過兩位先生。”
舉止從容,不見半分市井傳聞中的輕浮與局促。
文若先生微微頷首,目光如古井無波:
“陳公子請坐,今日清談,題為格物致知,經世致用,此乃吾輩治學之根本。
然空談無益,當以實事為基,你可準備好了?”
“請先生賜教!”
陳九不動如山,自信滿滿,他早就有過經驗,想要能讓這些老學究驚為天人,不能論學問,要拿現代知識直接嚇住他們,
巧了,自己彆的沒有,恰好是個現代人,那麼多超前的知識,隨便說點他還不信唬不住這些人!
文若先生頓了頓,拋出一個宏大而沉重的問題:
“江南之地,乃我大景糧倉稅賦重地,然連年水患頻仍,河道淤塞,漕運梗阻,百萬黎庶流離失所,良田化為澤國。
若欲格此水患漕運民生困頓之物,當如何致知?
又如何致用以解民困,挽此危局?願聞公子高論。”
問題一出,靜室更靜。
隔壁密室的景宸也微微凝神,此問包羅萬象,涉及水利、河工、漕運、民政、吏治,非胸有丘壑、學貫古今且深諳實務者,絕難回答周全。
那老翰林閉目撚須,似在沉思;
工部侍郎則身體微微前傾,顯然想聽聽這個“傳奇庶人”有何見解。
攬月樓裡,得到問題內容的玉京四公子更是哄堂大笑,等著看陳九如何出醜。
陳九起身,緩步走到靜室一側懸掛的巨幅《禹貢九州圖》前。
他目光沉靜地掃過圖上蜿蜒的水係,尤其是標注著“水患頻發”的江南區域。
片刻後,他轉身,聲音清晰而平穩,帶著一種迥異於尋常書生的、近乎冷酷的條理感:
“先生所問,宏大精深,直指國本民生,學生淺見,欲格此物,首當厘清範疇,分而析之,混沌一體,難窺其真;分而解之,方見脈絡。”
此言一出,文若先生古井般的眼神微微波動了一下,老翰林撚須的手也頓住了。
陳九走到書齋備好的簡易沙盤旁,以指代筆:
“其一,格水患之物。
水患之因,非天災即人禍,或兼而有之,
需問:是雨量異常遠超往年?需詳查地方曆年《晴雨錄》,對比分析,得出均值與異常值。
是河道本身淤塞抬升,行洪不暢?
需遣精乾河工,分段勘測河床高程、泥沙沉積厚度,繪圖錄檔。
是堤防年久失修,或偷工減料,不堪重負?
需核查曆年修堤工程記錄、物料清單、驗收標準,實地查驗堤身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