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先生深深地看著陳九,那目光仿佛要穿透他的皮囊,直視其思想本源。
密室中的景宸,呼吸都微微屏住,陳九展現的已非才學,而是一種近乎“道”的思維武器!其價值,遠超百名死士!
陳九最後收指,目光掃過三位聽眾,沉聲道:“致知之後,方談致用,學生不才,有幾點淺陋之思,或可拋磚引玉,權作致用之策:
治本為上,救急為輔:水患根源在泥沙淤積。
除定期清淤外,當於上遊山地,大力推廣梯田之法,固土保水;廣植根係深固之林木,植樹造林,涵養水源,減少泥沙下泄,此乃千秋之計,功在長遠。
疏堵結合,化害為利:一味加高堤防,終有儘時,
可在低窪易澇、不宜耕作之區域,規劃蓄洪區。
洪水來時,主動泄洪入區,保主河道安瀾,洪水退後,蓄洪區沉澱泥沙,反成沃土。
更可因地製宜,將部分蓄洪區改造為濕地園囿,平日可調節氣候、涵養水禽,亦可發展水產養殖,變廢為寶。
技術革新,增效減負:改良漕船。
探索水密隔艙之法,縱一艙破損,整船不沉,可保漕糧與人命。
研究利用風帆、水流之力輔助牽引,甚至設計簡易齒輪傳動裝置,減少纖夫苦役,提升航速與效率。
管理革新,暢通血脈:
建立漕運訊息快傳之製,沿漕路設驛站,以快馬或特定煙火信號接力,提前傳遞各河段水文、船閘狀況、船隊位置,以便中樞統籌調度。
嚴查沿途關卡非法盤剝與非必要耽擱,明確各環節時限與責任,違者重懲。”
話音落下,滿室寂然,
梯田固土?植樹造林?濕地公園?水密隔艙?齒輪傳動?信息快傳?
這些名詞聞所未聞,卻並非天馬行空。
梯田古已有之雛形,水密隔艙在海外海船似有應用,信息傳遞更是基於現實需求。陳九的獻策,充滿了超越時代的想象力,卻又根植於對問題的深刻理解,閃爍著務實與創新的光芒。
工部侍郎呆立當場,繼而激動得滿臉通紅,對著文若先生連連拱手:
“振聾發聵!振聾發聵啊文若公!陳公子之策,看似奇崛,實則深諳物理,直指要害!若得施行,江南水患可緩,漕運可通,萬民可安!此乃經世致用之真學問!下官…下官歎服!”
他看向陳九的眼神,已滿是敬佩。
老翰林沉默良久,最終長長一歎,對著陳九的方向,微微拱手:
“陳公子胸中自有溝壑萬千,非章句腐儒所能及,老朽…受教了。”
這份來自傳統學問象征的認可,重逾千斤。
文若先生緩緩起身。他繞過書案,走到陳九麵前。
這位名滿天下、學養深不可測的大儒,臉上慣有的從容被一種深沉的震動取代。
他目光複雜地凝視著陳九,仿佛第一次真正認識這個曾被全城唾棄的庶人。
良久,文若先生對著陳九,鄭重地一揖到地!
“陳公子高論,字字珠璣,句句如刀,剖開混沌,直指本源!公子所言厘清範疇、建立關聯、推演因果、務實創新,實乃治學經世之無上真諦!老夫浸淫章句訓詁數十載,今日方知何為格物致知!公子大才,深如淵海,銳似新硎,老夫…實不敢妄居師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