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並非複雜的機械,而是巧妙地利用了島嶼的自然坡度。
從高處泉眼引來的淡水,通過劈開的竹筒和打磨過的石槽,淙淙流淌,一路滋潤著幾片開墾出的小塊農田。
田裡種著一些耐鹽堿的薯類、豆類和島上發現的可食用野菜,綠油油的葉片上掛著晶瑩的露珠,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淡水還是稀缺,”淩疏影解釋道,“所以我們儘量收集雨水,精打細算,墨磐改進了滴灌,用的都是生態材料。”
她指著竹筒接口處一些用沉船金屬和貝殼巧妙製成的控水部件。
接著,她們來到了那個巨大的海蝕洞。
洞口被加固過,垂掛著防風用的草簾。
一走進去,便感到一陣涼爽濕潤的氣息撲麵而來。
洞內空間開闊,石壁上鑲嵌著墨磐用透鏡和發光藻類製作的簡易燈具,散發出柔和的光暈。
這裡便是育苗洞。
一排排用椰殼、貝殼甚至打磨光滑的石片做成的“育苗盆”整齊地排列著,裡麵是處於不同生長階段的、更加嬌嫩的藻苗和作物幼苗,綠茸茸的一片,充滿了新生的稚嫩美感。
幾個流民婦女正在細心地用噴壺給幼苗灑水,看到她們進來,都露出淳樸而友好的笑容。
“這裡冬暖夏涼,濕度穩定,是天然的育苗溫室。”
淩疏影輕聲介紹,仿佛怕驚擾了這些沉睡的小生命。
穿過一片茂密的棕櫚林,眼前豁然開朗。
一片相對平坦的空地上,散落著十幾座流民居住的屋舍。它們並非千篇一律,而是各具特色:
有的用粗壯的圓木和寬大的棕櫚葉搭建,結實防風;
有的利用天然的石壁延伸出棚屋,省材省力;
有的甚至將擱淺破損的小船巧妙改造,成了彆致的居所。
屋舍周圍,用樹枝圍起了小小的院落,裡麵晾曬著漁網,堆著柴火,有的還種了幾株開著花的爬藤植物,充滿了生活氣息。
孩子們在屋舍間追逐嬉戲,看到淩疏影,都歡快地跑過來打招呼。
“淩姐姐!”
“看!我撿的貝殼!”
淩疏影笑著摸摸他們的頭,從口袋裡掏出幾塊用藻糖熬製的小零食分給他們。
院長和弦歌看著這一切,眼中充滿了觸動。
這裡沒有都島的擁擠和壓抑,沒有冰冷的金屬牆壁和嚴格的等級劃分,有的隻是因地製宜的智慧、互助友愛的溫情和對生活最質樸的熱愛。
“這裡…真好。”弦歌輕聲感歎,語氣裡滿是羨慕,“每個人都在努力地、有尊嚴地活著。”
最後,淩疏影帶她們來到了自己的木屋和旁邊的實驗室。
木屋建在一棵巨大的棕櫚樹下,屋身是用打磨光滑的浮木和竹子搭建的,屋頂覆蓋著厚實的乾海草,看起來簡單卻異常堅固溫馨。
喜歡海上無土種田?我點滿藻科技請大家收藏:()海上無土種田?我點滿藻科技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