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藝有什麼?一家廣告公司剛轉型,才主控出品了第一部電影,有什麼值得那幫港島人惦記的呢?
突然,林楓瞟了一眼電腦屏幕,那是新琅的一則新聞:
馮驍剛的新電影《一聲歎息》繼續拍攝,這部電影改編自王碩的小說《狼狽不堪》。
林楓鬆開眉頭,他好像有點想明白了。
前世港人北上第一個接觸華藝,不單單因為他們是民營電影公司第一,還因為他們是京圈。
不過這裡的京圈不是重點,重點是人,或者說編劇。
比如馮驍剛從1997年度《甲方乙方》開始,創造了國內票房的神話,也開創了“賀歲電影”,最終成為大導演之一。
一切的成就,即使不說全靠王碩的好劇本,也差不多。
林楓也受到後世電影環境的影響,思維有些局限了。
在那個還沒有3d、電腦特效的時代,?個好的劇本對於影視劇來說簡直是重中之重。
而這個時代不像現在,當時的的名編劇,名作家是可以跟投資方硬剛的存在。不像現在,隨便就被資本給撕了。
比如“香蜜”的鬨劇。
連人民網傳媒頻道都發文譴責這種注水行為。
又比如曾經享譽國際,如今跌落神壇的陳詩人。
他的神作《霸王彆姬》本身改編自作家李碧華的同名小說這個作家的小說相當牛逼的,大家可以了解下),本身就是高起點了。
可是有原著還不行,就像現在那些ip劇一樣,並不是一部小說拿來就能拍成好電影的,還要編劇結合實際與導演的思想,重新創作。
遇到好的編劇就相得益彰,遇到不好的,再牛的ip都能搞成爛片。
而《霸王彆姬》的編劇盧偉,雖然是“西北幫”,但出道就跟著王碩等京圈大佬進行劇本創作。
他編劇功底即使是現在都是數一數二的,早期有《活著》,《霸王彆姬》,後期還有《圖雅的婚事》。
而像陳詩人、張一謀這樣的大導,一旦離開了編劇大咖親自上陣時,出來的效果就再也不複當年的關輝。
所以人們常說的京圈有多厲害,不是指京圈有什麼神秘力量,而是指京圈的編劇劇本)牛逼。
這也是後來馬爸爸進入電影圈,還拚命拉攏京圈的原因。
道理很簡單,技術他有,導演可以高薪請,但好劇本他用錢打動不了京圈的那些編劇大佬。
畢竟像王碩,海晏,趙寶鋼這些都是高乾子弟,早就地位、權勢、金錢都不缺了。
林楓理清思路,那麼港人北上第一站就是華藝也就不難理解了。
“都有誰?”林楓問道。
“很多,主要有代表的就是徐科、陳可欣,以及一些大牌港星。”李小萍回答道。
林楓聽到這些名字一點都不意外,前世就是他們率先大規模北上的,今世隻是早幾年而已。
像陳可欣應該就是2003年在內地開設自己的工作室的。
“他們應該是想借助華藝的京圈編劇資源,拿一些適合我們這邊的劇本。”林楓說出了自己的判斷。
李小萍也反應過來:“那我們要不要做一些什麼?”
“嗬嗬,他們想得太簡單了。不說王碩、海晏這些京圈大佬尿不尿他們,就算合作又如何?
等我們公司這些導演成熟起來,適應了商業片的節奏,劇本要多少有多少。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