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演“哥哥”張國容就更不用說了。
八十年代就已經是亞洲當紅歌星,1987年就拿下了六白金的壯舉。
更是憑借《倩女幽魂》、《英雄2》等電影紅遍亞洲。
開拍《霸王彆姬》前一年,他就憑借《阿飛正傳》,獲得1991年港島金像獎影帝。
那時彆說是內地了,全亞洲都是他的粉絲。
甚至連為張國容配音的都是楊立辛。
有多少人聽得出電影裡不是張國容的原音?
為了《霸王彆姬》能參加戛納,楊立辛甚至放棄了署名權。
而陳詩人本人呢?那時隻是個內地新銳導演而已。
隻有憑借著這樣的陣容,才能牢牢抑製住陳詩人的再創作欲望,也是在這些眾多牛逼電影人包括陳詩人)的通力合作下,才造就了《霸王彆姬》的經典。
所以林楓特彆明白,電影雖然是導演得藝術,但不能隻是導演得藝術。
當然,林楓也不可能扼殺導演的天賦,繼續補充道:
“對於第一次拍電影的導演,你們要多尊重,多幫助。一些沒有原則性的修改和創新還是允許的,這就要看你們的本事了。
另外,他們第一次拍電影,時間和預算可以適當放鬆。比如使用過多單機位拍攝的問題就可以適當由著他們。
但是,一定不能告訴他們,你們自己知道就行了。”
這年頭電影導演基本都不太喜歡多機位的,反而是電視劇用得比較多。
道理很簡單,電影和電視劇的拍攝量是不同的。
一個2小時的電影,即使再精細,鏡頭的數量很難與一部40集電視劇多的。
一般電視劇的特點就是都是鏡頭多、拍攝時間短。因為這都是錢啊,是成本。
而電視劇的特點就是b2b的,電視台都是按集數付錢的。
而電影不同,電影則是b2c。
那麼就要求電影必須吸引觀眾,而多機位肯定會增加導演的工作量,和控製難度。
即使是簡單的打光都隻能是平光,這在重視細節的電影中是很難接受的。
就如王家衛,這就是最典型的。
林楓前世第一次聽說一部片拍幾年,一直拍,斷斷續續拍,所有人都還配合,真的太幸福了。
幾位製片人也聽懂了林楓的話裡意思。
但是,聽懂歸聽懂,但是真做起來,怎麼把握一個度,才是考驗製片人的關鍵。
林楓也看出了幾位製片人的為難,輕輕一笑道:
“你們也不要想太多。要知道,我們的編劇小組可不是吃素的。
再說了,所有劇本的編寫,導演們都是參與的,基本也能代表他們的想法。現在我們要防止的隻是導演們現場胡亂改劇本而已。
再說了,有什麼拿不準的,還可以找我嘛,我還是監製呢。”
眾人聽到林楓這麼說也就放下心了,沒有再說什麼,紛紛點頭。
安排完這些事,林楓總算有時間好好想想《無間道》了。
喜歡重生了,我想見識娛樂圈的風景請大家收藏:()重生了,我想見識娛樂圈的風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