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從下午晚上一直打到了第二天晚上,革命軍的部隊一直勢如破竹,但漸漸地葉格林也發現了不對勁。
“這夥敵軍有些過於頑強了……”
此時革命軍101縱隊已經衝垮了敵軍三道防線,現在正在進攻第四道。
然而在進攻第一的時候,敵軍脆地跟紙一樣;到第二道防線,他們的防禦有了顯著的加強;第三道防線甚至讓革命軍這邊費了很大的力氣才攻克下來。
“托卡列夫讓前線的部隊暫緩一下進攻吧,這股敵軍是熟悉我們戰術的。”
“運動戰打成了陣地戰就沒有要繼續了。”
葉格林敏銳地意識到了事情的不對勁,畢竟他這一套戰術之所以能夠對帝國軍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其根本就是在於這是完全獨立於帝國現有軍事體係之外的作戰思路。
說簡單一些就是,帝國軍上到軍官下到士兵對這套戰術體係都是陌生的。
一旦遇到革命軍繞後滲透突襲,他們一下子就不知道該怎麼做了。
因為帝國的軍事條例裡麵沒有寫,他們經驗也不足以應對這種形勢變化極快的戰況。
“但是現在這股敵人就不一樣了,他們不僅熟悉我們的戰術,而且還有意地規避了我們戰術動作。”
“敵軍是有備而來,我們就沒必要在他們預設的戰場上與其消耗。”
葉格林在望遠鏡中看著前方久攻不下的陣地,他的表情逐漸變得嚴肅起來。
對於自己這套從老家帶來的戰術他自然是十分自信的,但他也從來沒把帝國的人當白癡。
當敵人逐漸熟悉了這套戰術體係之後,他們自然能夠找到對付的方法。
雖然在奧爾加格勒打出了一場漂亮的破襲戰,但依舊不能掩蓋革命軍現在還很弱小的事實。
這次的勝利有著很多的因素:前線指戰員們的頑強意誌、本地百姓的支持、靈活多變的戰術、部隊超強的組織力,以及在在戰略上的兩次大調遣。
勝利不是單一要素所拚湊成的,而在布列克這裡葉格林卻看不到多少能夠組成勝利的要素。
“但就這麼算了?”
托卡列夫有些不甘心,畢竟眼前的敵人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他們第四道防線比起之前的要薄弱地多,從現在的形勢來看隻要再加一把勁就能推掉。
路遇強敵掉頭逃跑可能還有些惋惜,但跟對方打到一半都進行到最後比拚意誌的時候撤退,就很讓人難以接受了。
葉格林理解托卡列夫的心情,他自己也不願意就這樣撤退。
“但現在的情況是,我們部隊不能陷在這裡。”
“必須趁著我們現在還掌控著戰場主動權,把部隊從不利的地方調回來。”
“打得過的戰鬥我們就打,打不過的我們就必須走!”
戰爭可不是戰鬥,到了戰略層麵可就沒有什麼狹路相逢勇者勝了,能把自己逼到狹路那就一個戰略家的失敗。
政治主導戰略,戰略牽動戰術。
革命軍在布列克這裡並沒有什麼政治需求,戰略上的訴求有一點但也並非核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