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爾夫格勒收複戰在進行到第三天的時候,革命軍南北兩支隊伍就已經彙合了。
“多布裡茨朋友還有科爾沙金,好久不見啊。”
葉格林很熱情地迎接著兩人。
“抱歉啊,葉格林,我們沒能完成自己任務。”
科爾沙金對於在紮裡亞斯克方向的失誤有些耿耿於懷,而葉格林也寬慰他說道:
“沒事的,擺了個陷阱敵人沒上套嘛。”
“這種事情很正常的。”
葉格林拍著老同誌的肩膀寬慰著:“咱們以前在小地方打遊擊,敵人抽象是很正常的。”
“現在直接麵對帝國了,總歸會遇到聰明人的。”
葉格林沒有為之前的戰略失敗而感到氣餒。
在他看來:戰爭嘛,不就是這樣,總會有勝有負的。
這地方輸了一局,在其他地方找補回來就好了。
“咱們是光腳的,不怕帝國那個穿鞋的。”
“敵人來了次戰略大轉移是我沒想到的,但是我們完全可以將計就計。”
“既然山脈阻擊的戰略失敗了,那就集中力量把沃爾夫格勒的敵人給解決掉。”
此前敵軍的戰略調動給了革命軍一個很好的機會。
敵人從舊大陸來的三個主力軍團有兩個在德納蘇蒂斯山脈以南,此時布尼亞克地區有且隻有第三集團軍。
除掉之前已經被打崩的第60師,第三集團軍隻剩下了大約10萬人出頭的部隊。
總兵力上沒有比革命軍多出不少,而且還分散在了四座間隔不小的城市之中。
因此在察覺到了敵軍這種要城市不要命的部署之後,葉格林果斷調集了布尼亞克地區所有的部隊來對敵軍展開進攻。
沒有選擇外圍相對較弱的兩座城市,而是直接進攻了敵軍重兵把守的沃爾夫格勒。
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麵是考慮到心理因素,敵軍對這次的進攻應該有所預料,但是他們絕對想不到革命軍會一上來就挑最難的地方打。
出其不意的優勢在戰爭中還是非常有用的。
其次就是戰略考量上的問題了,這也是葉格林最為主要的考量因素。
攻打博羅堡能夠鏟除敵軍外圍的軍事存在,給革命軍創造更大的戰略活動空間,也能夠對敵軍造成戰略威懾。
不過代價卻是會對後方的敵軍部隊造成警示作用,很可能等革命軍忙完了這裡的事情之後他們也構築好了城市的防禦。
攻打阿尼亞斯克也是差不多的,那地方比起博羅堡也就多了個能夠切斷敵軍後勤保障補給線的作用。
除此之外都不會對革命軍現階段的戰局產生任何正麵的影響。
現在的革命軍在戰略上有什麼需求呢?
除了最為根本的需要消減敵軍有生力量之外,革命軍還需要打通前往東北山區根據地的鐵路線。
格林尼亞失陷的時間太早了,革命軍南部戰略的失敗導致了一連串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