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團軍的三位師長在商量了一下之後都發現支援的南岸炮台的成功率極低,而且還會浪費現有的運輸船,有這個時間還不如多送點裝備出去。
至於步兵是死活他們不是特彆關心,能跟著活下來大不了就賞點軍功過去,不能的話就隻能讓他們聽天由命了。
反正帝國從不缺兵員,也不缺武器。
作為一個工業國家,帝國有著比以往封建王國更強的抗風險能力。
哪怕是精銳的步兵師損失了一些也可以在幾年的時間內重建起來,隻要是重型武器、決戰兵器、艦船之類的大型設備損失不要太多,帝國都是可以承受的。
或者說時不時地死點人對於帝國的整體軍事結構來說可能還是個能改善內部人員循環的正向作用。
一批士兵死了,帝國才會大規模征召下一批士兵,這對於帝國底層的家庭來說無疑是個能改天換命的好消息。
失敗的軍官會被清退,新的軍官也有了出頭之機。
哪怕是之前馬爾森將軍那樣花錢了事也無所謂,畢竟按照帝國的老話來說,欠款不會消失隻會轉移。
失敗後的追責也是如此,要麼拉出一個高級軍官來頂鍋,要麼獻祭手下的大部分基層軍官去扛罪。
此時對於這三位師長來說,情況就是如此。
他的失敗已成定局,現在唯一要做到的就是如何把戰敗的過錯給推到其他人頭上。
最理想的結果自然就是讓海軍的人去背鍋,反正不管是什麼矛盾隻要搭上了帝國的海陸矛盾,陸軍這邊一定會來幫場子。
這是個不錯的主意,但不是現在應該考慮的事情。
海陸矛盾一定是會爆發的,但尚不足以彌補他們一口氣丟掉三個滿編師的罪過。
因此要想逃脫懲罰,就必須將損失給降到最小。
“我提議從新港區和梅娜區交界處那裡撤軍,一口氣跑到海邊去。”
“到時候哪怕敵軍追過來,我們也可以把責任徹底推到海軍身上去!”
62師的師長最終能還是想到了一個非常得罪人的決定。
他們現在的情況十分不妙,在敵軍已經威脅到岸防炮台的情況下,海軍的撤出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這點撤離時間根本不夠他們轉移部隊的,不說全部人一起跑路了,就連單獨打包重炮集團和機甲部隊也是做不到的。
所以此時隻能是能裝幾門炮算幾門,剩下的重炮就必須由機甲拖曳出城。
其實帝國也是有專門的火炮運輸車來運轉重型火炮單位的,但這一型號的車輛體積不小,在即便裝備了小型蒸汽機的情況下也有著快20噸的重量。
這樣的車輛在野戰狀態下的機動力十分堪憂,也不知道帝國軍事後勤部隊那幫文員的怎麼批準生產的。
反正比起使用這款火炮運輸車,帝國軍一線部隊更傾向於將快要報廢的機甲改一改用來拖曳。
在拆除了武器係統和防護裝甲板之後,大部分的帝國機甲都是可以拖曳得了重炮部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