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地的第一批救荒隊組建地十分順利,第13號難民營裡除了有家人受傷需要照顧的之外,基本都報名加入了。
民眾們不傻,他們分得清事情的輕重緩急,加入救荒隊其實也是在救他們自己。
這就跟逃荒一樣,本地的糧食不足了那就必須逃到外地去搏一搏那一線生機。
有時候是因為饑荒和瘟疫,有時候則是戰爭和賦稅。
但總體來說逃荒這件事對於希德羅斯的農民們來說是十分尋常的,平均每隔一代人都要舉家逃離故土。
更何況這次還有著革命軍幫他們打底,家裡的孩子根據地會幫忙照顧,革命軍也會給每個救荒隊配備一個隊長帶領大家。
可以說比起以往的逃荒,這次的風險要小得多。而且逃荒是漫無目的的、沒有希望的,這次的救荒卻是有著明確的目的,希望雖然渺茫但不是沒有。
這一切的邏輯難民們不是想不明白,而是在饑餓的狀態下,人腦會進入一種低耗能的保護模式,拒絕思考這種複雜的問題,長期食素也會導致這樣的問題。
因此昨晚的那一頓飽飯不光是提振的士氣,更是讓大部分難民們有了認真思考現狀的機會。
此時隨著第一批救荒隊的出發,根據地的糧食壓力減輕不少。
之前辦大餐會的時候的確一口氣耗費了整個營地三五天的食物儲備,但出發的救荒隊卻隻帶走七天的口糧,之後他們就不會再找根據地要糧食了。
之前的開墾大隊是從文德鎮出發沿著格利芬爾山脈一路向北去開拓根據地的,其營地選址是早已規劃好了的。
這次的救荒隊也是如此,根據地可不會毫無準備地就把老百姓給丟到荒山野嶺中去讓他們自生自滅。
在前期開墾運動的時候,根據地的偵查隊也沒有閒著,他們以各大開墾營地為中心在向四周偵查著,最遠的已經往北麵跑了上百公裡都快跑到格利芬爾山脈最北端的高原那了。
偵查隊的任務是尋找適合建立聚居點的地方,順帶勘繪山脈內部的地圖。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找到了很多合適的地點,但是卻因為路途遙遠或者地形的因素暫時沒有被列入第一批開墾營地的選址。
除此之外還有一下地形有限不適合建立聚居點,但資源相對豐富的地方。
這些都是救荒隊將要被派往的地方。
就比如伊萬·科瓦廖夫加入的第41救荒隊就要前往第40號營地下遊的湖泊那開展捕魚作業。
為此他們從文德鎮西南麵的難民聚居地出發,先是到文德鎮領取了一部分工具和7天的補給物資,接著他們就會沿著之前開拓出來的道路向北前進。
根據地的物資運輸隊會跟著他們一起出發,路途上的各大開墾營地也會給他們提供幫助,當到達第40號開墾營地之後他們就獨自前往預定地點。
之後如果一切順利的話,他們就不會讓根據地提供糧食,反而向附近的開墾營地供給食物。
相對應的開墾營地那邊也會給他們提供其他生活物資和武力援助。
根據地現在有著三個主要的難民聚居地,其中一個在文德山脈腳下,另外兩個在霍米林茨克邊上,
文德鎮難民聚居地和東霍米林茨克的難民聚居地會沿著開墾營地的方向一路向北去各大湖泊或者獵場附近尋找食物,至於西霍米林茨克的難民聚居地則會直接向北進入格利芬爾山脈的西側。
大雪紛飛,寒冷的北風席卷著整個希德羅斯大地,但是各大難民營卻並沒有在北風的肆虐下瑟瑟發抖。
隨著大規模的掃黑運動的進行,各大難民營的秩序得以重建。
有著前麵幾個難民營做榜樣,後方的難民們也知道了根據地這麼做最終受益的還是他們。
因此到後麵的時候都不用保衛部的人出手,難民們自己就把那些為非作歹的爛人給抓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