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周全體會議結束後,工程營地這邊果斷調整了白天的工作安排。
采石隊和伐木隊優先調集到規劃的生活區附近工作,他們需要在最快的時間內將土地給平整起來。
為此葉列茨基帶著技術人員們連夜跑過來勘測地形,他根據以前在工廠設計管道走向的經驗,按照地形的走勢設計了一條基於高架水渠的供水網絡和相對應的排水渠網絡。
並且這兩條網絡互有交叉但互不乾涉,保證了生活用水和生活汙水不會混在一起。
接著在兩條供水網絡的節點上,他開始規劃起建築的布局。
首先這裡的建築必須能夠兼顧保暖和結實的特點,在當下需要預留足夠的煙道來建造火炕,在之後還要留夠能升級集體供暖的冗餘空間。
最後的那個需求葉列茨基表示能夠搞定,畢竟文德鎮的大部分供暖係統都是他親自設計並改造來的。
革命軍當時帶來的蒸汽鍋爐看著數量很多,但型號繁雜,而且普遍偏小,基本很難用作工廠設備。
於是乎葉列茨基就著手對每台鍋爐進行了定製化的改造,將其變成了文德鎮各個區域的供暖中心。
在文德鎮內,有些小鍋爐可能隻夠供應一兩棟房子的,而有些大的卻能夠供應周邊一整條街道。
這樣的布局儘管很靈活,但會讓後期維護的同誌感到壓力山大。
不過比起格利芬爾山脈這寒冷的冬季,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被大家克服的。
就像他葉列茨基他現在遇到的問題一樣,他能解決預留後期供暖設備升級空間的需求,但是對前期火炕建造的問題卻有些拿不定主意。
這時候同隊的其他技術工人就主動請纓,他們很表示這個問題可以交給他們來解決。
葉列茨基可以先把升級要用到的部分設計出來,剩下的他們看著設計稿去改就行了。
“大工程師你就放心吧,咱們不動你設計好的地方就行,剩下的咱們用點土辦法總能解決。”
技術工人們的保證讓葉列茨基信心滿滿,他答應了對方的提議,於是乎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供暖管線的設計當中去了。
在有著技術人員們加班加點幫忙規劃的情況下,生活區的建造也在順風順水地推進著。
隻花了三天的時間,生活區的一個角就被清理出來。
大家又花了兩天的時間去平整土地,在第六天的時候建築隊的人就已經過來。
這幾天他們並沒有放棄原本木屋的建造工作,畢竟總不能讓大家一直在荒野上睡覺吧。
當聽說第一塊土地被清理出來之後,建築隊的人才是最為興奮的。
他們當天一大早就扛著處理好的木梁過來了,采石隊的工人們也提前把切好的石材堆在了附近,就連在峽穀下麵新開的水泥工作組的同誌們都把這段時間生產的所有水泥給運了過來。
這項工作得到了所有人的關注,大家都無一例外地選擇了在工作結束之後過來幫一把。
房屋的建造就地取材,因地製宜地設計了下層石製、上層木製的結構。
葉格林給出的簡易水泥在這個時候派上了大用場。
雖然這種水泥的抗凍性很差,在低溫的情況下結構強度根本不足以支撐大型建築。
但材料性質不好的問題完全可以靠人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