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房子建好了,當天就有人住了進去。
為了公平起見,周圍幾公裡的小隊每天都會讓隊長過來抽簽,抽中的人當天就能入住。
當然沒抽中的也沒關係,新的房子已經在建了,要不了多久第二棟房子就能建好。
科瓦廖夫他們小隊的運氣就很好,隊長波爾夫在第三天的時候就抽到了入住的機會。
整個小隊一百來人全都興衝衝地地擠進了這棟小樓裡麵。
一樓的房間全都是大通鋪,科瓦廖夫和其餘的十一個人全都擠在了同一個火炕上,房間內采光很差,隻在外牆頂部開了兩個小口子用作空氣流通的媒介。
這裡總共有8個房間,其中6個是男生宿舍,剩下2個是女生宿舍,邊上空著的位置是向上的樓梯。
走上樓梯來到二樓和三樓,這裡的居住條件要比一樓的大通鋪好上一些,基本都是獨立房間,雖然數量下降到了隻有4個程度,但內部空間卻是比較寬敞的。
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超重壓垮木梁,同時也是為了後期改造成民居預留空間。
但比起更加寬敞、采光更好的二樓和三樓,科瓦廖夫寧願跟大家夥一起擠大通鋪。
不為彆的,就是因為這裡更暖和。
新修的房屋基本全靠火炕來取暖,二樓和三樓的房間雖然預留了一個壁爐,但是由於沒有玻璃的緣故,房間內的大窗戶就成了最大的敗筆。
這些房間現在是留給技術人員們住的。
工人們用帳篷的帆布想辦法封住了窗口,白天的時候技術人員們可以把帆布卷起來獲得更好的采光,晚上則蓋下去用來遮蔽風雪。
不過比起有火炕的一樓,這裡的居住環境還是太過寒冷了一些。
科瓦廖夫此時正調試著房間內的煤油燈,等火焰剛好照亮了整個房間之後他就將其掛在了門邊的牆上。
“行了行了,能照亮了,再多就浪費了。”
“科瓦廖夫就差你了,快過來吧。”
同一個宿舍的工友們催促著科瓦廖夫快些過去,他們不願意將煤油燈開到最大,不是因為太亮了,而是覺得那樣太浪費了。
等他過來的時候,工友們已經為他打好了熱水。
一群人齊刷刷地坐在了床邊,動作整齊地在泡熱水腳。
科瓦廖夫在這個時候趁機伸手過去摸了摸身後的火炕,沒一會兒手掌心竟然感覺到有些燙了。
“嘿,這可是個好東西啊,有了這火炕冬天再小的娃娃也不怕挨著凍了。”
科瓦廖夫笑著跟工友們打趣著說道,大家都對身下的火炕十分滿意。
的確就像科瓦廖夫讚歎的一樣,有了這東西再冷的冬天也不怕凍死人了。
雖然說火炕這東西在很久之前就隨著遠東的移民一起被帶入了希德羅斯,但是在流行了一段時間之後就逐漸銷聲匿跡了。
其原因嘛,也不複雜。
能用得起火炕的人不屑於這種粗淺的取暖方式,燃素鍋爐明顯是更好的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