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汗看著圖冊上飽滿的麥穗,以及田間壟地那些聞所未聞的機械設備,眼中充滿了震驚與渴望。
“這……這真是神跡!”
他喃喃自語,他從未想過,西北貧瘠的土地竟然能產出如此多的糧食作物。
李唐趁熱打鐵:“這並非神跡,而是科技的力量。本王認為,回鶻汗國麵臨的問題,根源在於生產力的落後。
如果貴國能提高糧食產量,穩定民生,部落之間的紛爭自然會減少。而牲畜的養殖,也可以通過科學管理,建造避風保暖的畜舍,減少損失。”
“本王可以向貴國提供一些高產作物的種子,以及基礎的農耕技術指導。甚至,我們可以合作修建一些小型水利設施,改善灌溉條件。但這一切,都需要貴國拿出誠意,並嚴格按照我們的指導進行。”
李唐的話語充滿了誘惑,卻也暗藏條件。
他提供的“糖衣”是實實在在的利益,但“炮彈”則在於對回鶻內部事務的滲透和影響。
崇德汗心中劇震。
他來之前,父汗隻讓他探聽“鐵鳥”和“陸行舟”的秘密,從未想過西北王府竟然能在農業上達到這種程度。
如果這些技術是真的,那對回鶻汗國而言,無疑是救命稻草。
“吾王所言,小王定將如實稟報父汗。”
崇德汗壓下心中的激動,又一次試探道:“王爺所言的發展遠景令人向往。隻是,若要實現這些,難免需要人手。不知王爺對中原王朝,以及對長安朝廷,有何看法?”
嗬嗬,這應該才是保義可汗最關心的核心問題。
保義可汗這廝想知道,他李唐這位被唐憲宗冊封的“西北王”,究竟是忠於長安,還是意圖自立為王?
這直接關係到回鶻汗國未來如何在大唐、吐蕃和西北王府之間周旋。
李唐的目光瞬間變得深邃。
他知道,崇德汗這是在試圖挑撥離間了。
“本王乃大唐子民,受聖上冊封,自當忠於朝廷,為大唐鎮守西陲。”
李唐的回答擲地有聲,不容置疑。
然而,話鋒一轉,他語氣中又帶上了一絲意味深長:
“隻不過,本王也深知,西域苦寒,遠離中原,朝廷鞭長莫及。西北王府的崛起,是這片土地上所有民眾共同努力的結果。
我們自力更生,發展科技,改善民生,這不僅是為了西域百姓,更是為了鞏固大唐的邊疆,使其免受外敵侵擾。”
“本王所追求的,並非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整個西域的繁榮與安定。我們與長安朝廷,是唇齒相依的關係。西北王府的強大,隻會讓大唐的疆域更加穩固,而非成為分裂的力量。”
李唐的話語邏輯縝密,將西北王府的獨立發展與對大唐的“忠誠”完美地結合起來。
他既承認了自己是大唐臣屬,又強調了西北王府的自主性和重要性,巧妙地堵住了崇德汗挑撥的口子。
崇德汗聞言暗自心驚不已。
李唐的這番話,看似回答了他的問題,實則將西北王府的定位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個獨立自主、通過工業和科技發展來鞏固大唐邊疆的特殊存在。
這意味著,回鶻汗國不能再用看待藩鎮的眼光來看待西北王府,更不能試圖將其作為與長安討價還價的籌碼。
“至於人手問題……”
李唐不動聲色地繼續道,“本王歡迎一切願意通過勞動改變命運的民眾。無論是中原移民,還是西域各族百姓,隻要他們願意接受‘科技教’的教化,學習新的技術,成為文明的建設者,西北王府都將張開懷抱。”
他看向崇德汗,目光銳利,語氣嚴肅地接著說道:
“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回鶻的子民。如果他們願意,本王可以提供學堂,傳授知識,提供工作,改善生活。但前提是,他們必須遵守西北王府的律法,放棄舊有的掠奪和爭鬥,融入到新的秩序之中。”
這番話,無疑是對回鶻汗國的一次強硬宣言。
李唐不僅在經濟上展現了巨大的誘惑,更在文化和人口上提出了滲透的可能。
他是在用一種“文明同化”的方式,來瓦解回鶻汗國根深蒂固的遊牧傳統。
崇德汗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
他來之前,父汗曾反複叮囑,一定要小心李唐的“陰謀詭計”。
然而,此時此刻,他卻感覺自己麵對的不是詭計,而是一種無法抗拒的、碾壓式的文明力量。
李唐沒有直接拒絕他的任何要求,但每一次回答,都將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並反過來向回鶻汗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唐很清楚保義可汗的心思。
回鶻汗國在大唐與吐蕃的夾縫中求生,既想從大唐獲取好處,又不想完全被其掌控;既想利用吐蕃牽製大唐,又畏懼吐蕃的侵略性。
西北王府的崛起,打破了這種平衡。
保義可汗希望通過“友好訪問”,探明西北王府的底線,並嘗試將其拉攏,或者至少不讓其完全倒向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