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麵的紛紛攘攘,李唐端坐王府冷眼旁觀,任它波詭雲譎風高浪急,我自巍然不動。
有著部署在太空中的天眼衛星監察天下,加上總控智能星辰對手機終端二十四小時監控,不論是中原朝廷方麵的猜忌、草原回鶻人的試探,還是高原上吐蕃高層的隱忍,都未曾偏離李唐設置的既定航向。
他的“苟道”方針,在這一刻體現得淋漓儘致。
西北王府的核心議程上,戰爭與擴張被暫時擱置,取而代之的是一串更為基礎,卻也更為宏偉的詞彙:大基建。
在李唐的藍圖中,一個強大的文明,其根基並非僅僅是鋒利的武器和雄壯的軍隊,而是高效、通達、能夠承載海量物資與信息流動的社會基礎設施。道路、橋梁、水利、通信……這些才是文明的骨架與血脈。
“轟隆隆——”
巨大的轟鳴聲響徹在蘭州城外的黃河故道上。
一台由“船山城”兵工廠出品的“開山者一型”蒸汽挖掘機,正揮舞著它鋼鐵的巨臂,每一次落下,都能挖起數噸的土石。
在它身旁,數以千計的勞工,正按照工程圖紙的規劃,在冷麵工程師t800b工程機器人)的指導下,緊張而有序地鋪設著枕木與鐵軌。
這裡,便是“大唐鐵路總公司”承建的蘭長鐵路蘭州至長安)西段的施工現場。
經過長達半年的利益博弈與政治角力,中原的世家門閥與長安朝廷終於在西北王府拋出的巨大蛋糕麵前達成了妥協。
他們或許不理解鐵路背後所蘊含的工業革命的偉力,但他們能清晰地看到那白花花的銀子和足以改變一地興衰的運輸效率。
於是,一個史無前例的龐然大物——大唐鐵路總公司,應運而生。
朝廷出人、出錢、出地,並以皇權背書,協調沿途州府;各大世家則踴躍出資入股,提供大量的勞力與物資;而李唐的西北王府,則牢牢掌控著最核心的技術、設備製造與工程標準製定權。
這是一種全新的合作模式,李唐用超越時代的股份製和工程承包理念,巧妙地將所有勢力的利益捆綁在了這條鋼鐵巨龍之上。
從此,保護鐵路,就是保護他們自己的錢袋子。任何試圖破壞鐵路建設的行為,都將成為所有股東的公敵。
李唐穩坐蘭州,卻將整個大唐的政治經濟格局玩弄於股掌之間。
他很清楚,這條鐵路的意義,遠不止於經濟。
它是一條深入大唐腹心的血管,未來,無論是工業品的傾銷,還是兵力的快速投送,都將依賴於此。
當崇德汗再次風塵仆仆地趕到蘭州時,他帶來的不再是試探與機鋒,而是滿臉的震撼與近乎謙卑的懇求。
在返回回鶻汗國的途中,他親眼目睹了蘭長鐵路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麵。那噴吐著黑煙的鋼鐵巨獸,那一日千裡的鋪設速度,那種組織嚴密、效率驚人的工程能力,徹底顛覆了他對“工程”二字的認知。
回到牙帳後,他將所見所聞,連同李唐描繪的農業藍圖,一並呈報給了父汗保義可汗。
保義可汗,這位在夾縫中求生的草原雄主,在長達數日的沉默後,終於意識到,時代變了。
過去那種依靠騎兵劫掠、以戰養戰的生存模式,在西北王府展現出的“科技”力量麵前,顯得如此脆弱和原始。
“要想富,先修路。”
這句由西北王府通過商隊和“科技教”傳教士有意散播出去的口號,如同草原上的野火,迅速在回鶻上層貴族中蔓延開來。
他們或許不懂其中深奧的經濟學原理,但他們能直觀地理解:有了路,就能把牛羊更快地運到蘭州換取精美的瓷器和絲綢;有了路,就能把西北王府的糧食和工具運回部落,安撫那些饑腸轆轆的牧民。
於是,崇德汗再次出使,帶著他父汗的最高指令,向李唐提出了一個石破天驚的請求——懇請西北王府,為回鶻汗國修建一條鐵路。
“王爺,父汗已經深刻認識到,封閉與落後隻會導致滅亡。回鶻汗國願以最大的誠意,學習西北王府的先進技術,走上文明富強之路。”
崇德汗再一次在李唐麵前深深下拜,姿態放得極低,語氣誠懇:“我們希望,能有一條從蘭州,經由我汗國腹地,直達牙帳王庭的鐵路。為此,我回鶻汗國願付出任何代價!”
李唐端坐於主位,麵色平靜,手指有節奏地敲擊著桌麵。
他等的就是這一天。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但如果“漁”的核心技術掌握在授人者手中,那麼對方就將永遠成為另一方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