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蒙的留下,如同平靜湖麵投下的一顆石子,激起的漣漪遠超李唐最初的預料。
阿巴斯使團返回巴格達後,帶回的不僅僅是西北王府的盟約,更是關於“科技教”和“格物致知”的震撼報告。
馬蒙王子自願留下求學的消息,更是如同驚雷般,在大食帝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引起了軒然大波。
一個即將繼承哈裡發之位的王子,竟然放棄榮華,甘願在一個東土大唐邊陲之地為學徒,這本身就蘊含著某種顛覆性的力量。
消息傳到吐蕃,讚普赤德鬆讚的反應最為激烈。
他曾親身領教過西北王府熱武器的強大,深知其軍事力量已遠超吐蕃王朝的巔峰時期。
然而,相較於可見的刀劍火炮,馬蒙所言的“科學”與“科技教”更令他感到不安。
這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種足以改變文明根基的信仰。他痛定思痛,意識到單純的武力對抗已不足以維係吐蕃的霸權,甚至可能導致文明的衰落。
“去!告訴藏瑪,讓他立刻啟程,前往新龜茲!”
赤德鬆讚在布達拉宮中,對侍衛下達了旨意,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的決絕。
藏瑪,他的長子,未來的吐蕃讚普,必須親自去探尋這股力量的奧秘,無論是為了學習,還是為了洞悉其弱點。
這既是臥薪嘗膽,也是一種無奈的妥協。吐蕃的未來,或許就維係在這場看似求學的行動之中。
遠在長安的大唐朝廷,唐憲宗李純同樣坐立不安。
西北王府的崛起,對大唐而言,既有收複河西故土的欣喜,更有邊疆出現一股強大到難以掌控勢力的隱憂。
李唐所展現的工業奇跡,以及其獨特的“科技教”理念,讓李純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危機。
他看到了大唐衰落的根源——固步自封,墨守成規。他需要了解,需要學習,甚至需要駕馭這種力量。
“傳朕旨意,命長子李桓,即刻啟程,前往西北王府,入船山書院求學。”
李純的決定,無疑是向天下宣告,大唐天子也承認了西北王府在知識領域的領先地位。
李桓作為皇太子,其地位之尊貴,遠超馬蒙與藏瑪,他的求學,更像是一種姿態,一種對未知力量的試探與融合。
五姓七望,這些傳承千年的門閥世家,對權力與知識的嗅覺向來敏銳。
他們深知,時代的變革往往伴隨著新的權力洗牌。
當馬蒙和李桓兩位儲君都選擇前往西北求學,他們清醒地意識到,一個全新的知識體係正在構建,而誰能率先掌握這套體係,誰就能在未來的權力格局中占據先機。
“去吧,將家族中最聰慧的子弟送去船山書院。無論付出何等代價,也要讓他們帶回‘科技教’的精髓。”
各大家族的族長們紛紛下達了指示。
他們不惜重金,甚至動用多年積累的人脈,隻為爭取到一個船山書院的入學資格。他們深信,這並非簡單的求學,而是一場關乎家族未來興衰的豪賭。
南昭王國、天竺諸邦,乃至更遠的埃及、希臘、羅馬等地,也都陸續收到了關於西北王府的傳奇信息。
鐵甲蒸汽機船在裡海的航行,火車頭在戈壁上的轟鳴,以及“科技教”在西域治愈疾病的“神跡”,無一不吸引著他們的目光。
在信息傳播緩慢的時代,這些奇聞異事被添油加醋,最終演變成關於一個擁有“神明之力”的東方王國的傳說。
麵對這股席卷天下的求學熱潮,李唐並未故作姿態,而是果斷下達了船山書院麵向全社會的招生簡章。
他深知,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需要打破舊有的階級壁壘與地域限製,建立一個以知識為核心的全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