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龍站在講台上,背後的全息投影上,清晰地展示著吐蕃全境的三維立體地圖。
山川、河流、城鎮、部落分布,甚至每一座寺廟的位置,都標注得清清楚楚,精度之高,令人發指。
“今天,我們學習吐蕃語的語法結構。吐蕃語屬於漢藏語係藏緬語族,其基本語序為主語賓語謂語sov),與漢語的主謂賓svo)結構有根本不同……”
李龍的教學方式,完全摒棄了傳統的死記硬背。
他利用龍巢基地的強大計算能力,將語言學、社會學、曆史學、地理學等多門學科融會貫通,以一種前所未有的宏觀視角,為學員們係統地梳理著關於吐蕃的一切。
從吐蕃貴族的六大姓氏“噶、沒、征、努、瓊、韋”的起源和演變,到苯教與佛教在千年鬥爭中的融合與對立;從吐蕃的“告身田”製度,到“千戶”“百戶”的軍事編製……
海量而精準的信息,如同潮水般湧入學員們的腦海,讓他們對那個曾經隻存在於史書和想象中的高原帝國,有了一個立體而深刻的認識。
下午,則是裝備使用和野外生存訓練。
學員們第一次穿上了那套看起來厚重,實則輕便靈活的防寒服,第一次戴上了便攜式高壓氧氣設備的麵罩。
當純淨的氧氣通過管線輸入鼻腔時,那種頭腦瞬間清明,疲憊一掃而空的感覺,讓所有人都發出了驚歎。
“太神奇了!我感覺自己現在能跑完二十公裡!”一個學員興奮地叫道。
“這哪裡是凡間之物,分明是仙家法寶!”
慕容秋默默地感受著這一切,他撫摸著身上防寒服那光滑而堅韌的麵料,又看了看手中那個結構精密的氧氣設備,眼中的火焰燃燒得更加旺盛。
他知道,有了這些“法寶”的加持,他們未來深入高原腹地,將如虎添翼。
一天的訓練結束,學員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宿舍,卻毫無睡意。白天的所學所見,依舊在他們腦中盤旋,帶來巨大的衝擊和興奮。
夜深人靜,李唐的書房依舊燈火通明。
他正在通過遠程終端,查看龍巢基地的各項工作進度。
畫麵中,祈連山腹地的地下基地已經初具規模。
一條條巨大的隧道如同城市的地鐵網絡般縱橫交錯,全自動化的采礦機器人和工程機器人正在不知疲倦地工作著。
從山脈中開采出來的各種礦石,被直接送入冶煉中心,變成一塊塊規格統一的金屬錠,再由生產線加工成各種零部件。
整個基地,就像一個精密運轉的巨大心臟,為李唐的宏偉計劃,源源不斷地輸送著血液。
他的目光,最終落在了青藏高原的實時衛星地圖上。
在那片被世人視為生命禁區的雪域高原上,一條鋼鐵巨龍,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從東北向西南,蜿蜒前行。
那是由無數工程機器人組成的施工大軍。
它們無視高寒缺氧,無視永凍土層。巨大的激光鑽探機輕易地在堅硬的岩石上開鑿出隧道,全地形鋪軌機如同貪吃蛇一般,將一節節標準的鐵軌鋪設在平整的路基上。它們的效率,是這個時代人力所無法想象的。
沿途的吐蕃牧民,早已被這番“神跡”驚得魂飛魄散。
他們從未見過如此龐大的“鋼鐵犛牛”,它們不知疲倦,力大無窮,能移山填海。
一開始,他們驚恐地躲得遠遠的,以為是山神發怒,降下了妖魔。
但很快,他們發現,這些“鋼鐵犛牛”隻是默默地修路,並不會傷害他們。而且,隨著道路的延伸,一些穿著西北王府製服的漢人開始出現。
他們帶來了牧民們急需的鹽巴、茶葉和鐵器,並用公平的價格,換取他們的牛羊和皮毛。
漸漸地,敬畏取代了恐懼。
在那些淳樸的牧民之間,一個傳說開始流傳:東方的漢人神王,不忍見高原子民受苦,派出了座下的鐵甲神獸,要為雪域高原開辟一條通往極樂世界的“天路”。
這個傳說,甚至已經傳到了邏些城,傳到了讚普赤德鬆讚的耳中。
“神跡……天路……”
赤德鬆讚端坐在華麗的王帳中,反複咀嚼著從北方傳來的密報,眉頭緊鎖。
他派出過最精銳的斥候,想要靠近那支“施工隊”,一探究竟。但那些斥候,無一例外,都在距離“天路”十裡之外,就被一種無形的力量驅趕,頭暈目眩,無法再前進一步。
未知,帶來了巨大的恐懼。
他完全無法理解,那位西北王李唐,究竟是用什麼樣的方法,在短短數月之內,就將道路修進了高原腹地。
這種速度,已經超出了神話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