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新組建的兩個庫爾德裝甲旅抵達了摩蘇爾南部地區。
薩拉丁的庫爾德風暴旅,迅速搶占了埃爾比勒北部山區的重鎮迪亞奈。並且在迪亞奈構築大量山地工事。
對於即將發生在伊拉克北部的戰役,地麵軍事部署實際上並不複雜。
整個戰役的焦點實際上隻有一個,就是摩蘇爾和埃爾比勒北麵的山區。
伊拉克北部地形一馬平川,屬於兩河平原。隻有在摩蘇爾和埃爾比勒北麵,變成了縱橫交錯的山地地形。
埃爾比勒和摩蘇爾實際上都是很難防守的城市。無論進攻還是防守方,都需要解決城市北方山區的高地問題。
進攻方拿不下北麵高地和山地區域,就是占領了埃爾比勒也不消停。
對方可以直接把遠程火炮架設在北方高地。
況且進攻方還要頂著大口徑火炮進行巷戰,這個傷亡是誰都願意承受的。
在薩達姆時代,這個區域就修建了大量山體工事。
工事的意義就是為了防守埃爾比勒。
而埃爾比勒是伊拉克北方最具有戰略意義的城市。
薩達姆對於埃爾比勒北方高地的防守,是非常狠的。
他根本就沒修建蘇萊曼尼亞到北方高地的公路,唯一通往北方高地的路。就位於埃爾比勒城。
這就產生了一個悖論,占領埃爾比勒城沒意義,占領了守不住。但是不占領的情況下,沒有通往高地的道路。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就是通過空降部隊占領了北方山區高地。
當時美軍看中庫爾德人的作用,就是因為可以幫助美軍奪取北部山區。
如果不是庫爾德人的幫助,雖然美軍可以速通伊拉克南部和中部,但是對於伊拉克北部還真沒什麼好辦法。
當時美軍在庫爾德區域設立禁飛區,實際上就是為了山地作戰。
在山地作戰中,機動性是最核心的力量,直升機成為了山地戰中的絕對王者。
所以這個區域內,製空權的爭奪也是最激烈的。
這裡的製空權決定了山地作戰的勝敗。
同樣摩蘇爾也是如此,而且摩蘇爾的問題要更嚴重一些。
摩蘇爾北麵可是有大壩的。美軍在沒有完全控製摩蘇爾大壩以前,他的地麵部隊是不敢在摩蘇爾展開大規模巷戰的。
is武裝在摩蘇爾造成幾萬政府軍的潰敗,有一個很大因素就是美軍第十山地師下屬營級部隊,不打招呼的撤退。造成了北方山區一部分被控製。
這才是導致摩蘇爾大潰敗的因素,is武裝在數天內組織了多起,迫擊炮對大壩的射擊,同時用自爆卡車對大壩試圖進行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