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德和華盛頓的海空大戰,在華盛頓政府屈辱讓步下,落下帷幕。
但另外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剛剛開始。
雙方都覺得,一些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或許可以在談判桌上得到。
在庫爾德政府和拉卡政府的崛起過程中,中東地緣政治格局發生了巨變。
兩個政府的相繼崛起,破壞了原有的中東政治格局。
而華盛頓對形勢判斷的屢次失誤,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現在,就是他吞咽苦果的時候了。
在原本的中東博弈中,無非就是以兩伊和沙特為核心。
敘利亞和埃及,甚至包括土耳其,都是中東地緣政治中的邊角料。
中東的地緣政治格局,就是以三國為核心,向整個中東地區輻射的。
這是因為兩伊和沙特及其周邊小國,是波斯灣核心的產油帶。
這三國區域,向北延伸是高加索地區,一個曾經輝煌的產油地區。
向南延伸,是印度洋。
三國區域,還是東西方彙聚之地。
以上種種,構成了三國區域的極高的戰略價值。
這三個國家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相互牽扯和聯係。
大國想在中東這個牌桌子上玩牌,三個國家是重中之重。
在兩伊戰爭後,兩伊幾乎以同歸於儘的方式,同時墮入了深淵。
在這之後,華盛頓政府才有機會把手,伸向了中東。
而三國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德黑蘭。
英國曾經是中東地區的霸主。
他就是通過控製德黑蘭,實現它的中東霸權。
在英國霸權時代,曾經徹底的控製過德黑蘭。
它在經濟、軍事、外交,甚至是關稅方麵,控製著德黑蘭的方方麵麵。
德黑蘭深受英國的壓迫,最終開啟了長達百年的抗爭。
德黑蘭的愷加王朝奮力抗爭,試圖擺脫殖民地。
最終,愷加王朝的反抗,讓英國人惱羞成怒。
他們選擇了禮薩汗,作為愷加王朝的終結者。
禮薩汗在英國人的支持下,建立了巴列維王朝。
由於德黑蘭是雅利安人的一支,禮薩汗在s2中站錯了隊伍。
最終,禮薩汗被他的兒子取代。
英國對巴列維王朝同樣是殖民地式掠奪。
比如,英國通過英伊石油公司壟斷了德黑蘭幾乎全部石油資源,巴列維隻能拿到百分之十六的淨利潤。
注意,這是銷售後的淨利潤,銷售價格還是掌握在英國人手裡。
英國人隨便玩玩手段,巴列維家族連舔盤子的權利都沒有。
這種敲骨吸髓的掠奪,造成了德黑蘭民眾對於西方世界的極度排斥。
這也是德黑蘭始終和西方對立的源頭。
在那個時代,德黑蘭民眾非常羨慕隔壁鄰居沙特。
華盛頓和沙特簽訂的協議,基本上的平分石油利潤。
這讓德黑蘭人民覺得,華盛頓政府還是比較仁義的。
在摩薩台成為民選總理,開始推動石油工業的國有化,驅趕英國勢力。
這個局麵,再次惹怒了英國人。
但這個時候,已經是50年代了。
英國已經沒有了二戰前的實力。
他隻能通過華盛頓政府,聯手拿下摩薩台。
當時出手的就是cia和軍情6。
這是一場推翻民選政府的政變。
這場政變,給後世留下了極其惡劣的政治影響。
當時的cia確實很爽,很風光。
但政變後,留下的遺症,幾十年都消除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