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拉卡政府武裝的鋒芒在肯尼亞境內直指財團勢力時,索馬裡版圖上的軍事行動也同步拉開帷幕——針對當地盤踞多年的軍閥割據勢力的清剿戰役,在哈豐基地的戰車轟鳴聲中正式啟動。
哈豐基地內,履帶碾壓地麵的震響劃破晨霧,一支裝甲旅的主戰坦克列成鋼鐵洪流,炮口泛著冷硬的金屬光澤;緊隨其後的機步旅士兵全副武裝,搭乘步兵戰車緊密跟進,兩支勁旅如同兩把出鞘的利刃,沿著索馬裡南部的公路快速向南推進,目標直指軍閥勢力的核心據點——摩加迪沙。
與此同時,哈豐空軍基地的跑道上,引擎的轟鳴聲震耳欲聾。4架殲11bg戰機率先升空,負責奪取製空權;4架殲16戰機緊隨其後,機身攜載的智能彈藥負責對地打擊。
當戰機編隊抵達摩加迪沙附近空域時,殲11bg戰機率先發起攻擊,4枚p15空空導彈拖著白色尾焰劃破天際,精準命中摩加迪沙空軍僅存的戰機,瞬間摧毀了其空中反抗力量,讓這座城市的上空徹底淪為拉卡空軍的“無人之境”。
清除空中威脅後,殲16戰機並未停歇,開始在摩加迪沙城區上空巡航。
飛行員通過任務對照表逐一搜索目標,鎖定軍閥的軍火庫、碉堡、通信站等軍事設施,投放激光製導炸彈或衛星製導導彈。
彈藥帶著精準的軌跡落下,爆炸聲在城區各處接連響起,濃煙與火光不斷升騰,軍閥的地麵防禦工事被逐一瓦解。
更令摩加迪沙軍閥絕望的是,一架運9電子戰飛機早已在戰場外圍展開行動。
其釋放的強電磁乾擾如同無形的屏障,將摩加迪沙城內的無線電通信、指揮調度係統徹底切斷——軍閥指揮官無法傳遞指令,前線武裝分子的對講機裡隻剩刺耳的雜音,整個作戰體係瞬間陷入“聾瞎”狀態,混亂開始在城內蔓延。
麵對拉卡武裝的淩厲攻勢,摩加迪沙城內的數萬名武裝分子並未退縮,他們依托街巷建築構築防線,將平民房屋改造成火力點,準備以巷戰拖延時間。
然而,拉卡武裝早已做好應對:數十架偵察無人機在城區上空盤旋,實時傳輸武裝分子的藏身位置;裝甲旅的自行火炮則根據無人機傳回的坐標,實施精準覆蓋射擊,炮彈如同長了眼睛般落在敵軍火力點上,磚石瓦礫與武裝分子的工事一同崩塌。
在“無人機偵察+裝甲火炮精準打擊”的雙重壓製下,摩加迪沙武裝分子的抵抗迅速崩潰。
原本依托街巷構築的防線接連失守,士兵們在炮火與戰機的威懾下四散奔逃,部分殘餘勢力試圖隱蔽抵抗,卻被機步旅士兵逐一清剿。
從裝甲旅向南推進到最終控製摩加迪沙全城,僅僅過去一周。
這場閃電戰中,拉卡政府武裝以兵種協同的絕對優勢,打破了軍閥的巷戰幻想,用勢如破竹的進攻節奏,將摩加迪沙控製在手中。
接下來的一周內,摩加迪沙機場不停的起降大型運輸機,拉卡第一空中突擊師快速部署在摩加迪沙境內,開始對索馬裡境內的各種割據部落發動過進攻。
……
摩加迪沙城內硝煙尚未散儘,街巷中殘留的彈痕與散落的武裝殘骸,城內時不時響起的槍聲,訴說著清剿工作並沒有全部完成。
城內放下武器的士兵,被送到特定的營區進行集中看管,進行馬赫迪新教的宣講。
在這裡,宗教問題才是主要矛盾。
拉卡政府準備在索馬裡境內推廣新教——這必然是需要大量流血的。
哈豐基地以每個月兩個旅的速度,快速填充著索馬裡守備力量,並在當地招募治安部隊,配發突擊步槍協助正規軍清剿不臣服的部落。
在索馬裡清剿作戰展開的同時,拉卡政府已開始緊鑼密鼓地部署下一步行動——對路明而言,拿下摩加迪沙不過是其非洲戰略藍圖上的第一個標注點,這座被攻克的索馬裡城市,更像是一把撬開非洲資源帶的楔子。
路明的戰略視野早已越過索馬裡的國界,瞄準了南蘇丹。
南蘇丹對於路明的非洲布局十分重要,它的石油儲量占非洲近十分之一,更是連接東非與中非的能源樞紐。而從中非的鋰礦、鈷礦、銅礦到西非的鋁土礦、鑽石,這條貫穿非洲大陸的“資源帶”,才是他真正的目標。
路明要的不是零散的勢力範圍,而是一條從東非直抵西非的“資源走廊”,將非洲大陸的核心資源命脈握在手中。
拿下摩加迪沙後,清剿軍閥的任務移交給拉卡第一空中突擊師,兩支裝甲部隊悄悄穿越肯尼亞境內,直逼南蘇丹邊境。
於此同時,位於剛果的基地派出一支裝甲旅和機步旅,北上南蘇丹邊境,發動對南蘇丹的進攻。
非洲東部地圖和拉卡進攻路線圖
此時的華盛頓與歐洲布魯塞爾,正陷入前所未有的戰略焦慮。
非洲司令部的作戰室裡,衛星地圖上拉卡政府的勢力範圍以紅色箭頭快速蔓延,參謀們用紅筆圈出的“防守紅線”一次次被突破。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長期以來,歐美借助非財團和民間力量在非洲通過扶持代理人、掌控礦產開采權、壟斷貿易通道,牢牢占據著資源主導權,可如今拉卡政府的強勢擴張,直接動搖了他們的利益根基。
“這比冷戰時期麵對巔峰帝國還要棘手。”
華盛頓一名官員在一次閉門會議上,忍不住感慨——冷戰時的對峙尚有明確的陣營邊界與“規則”,可拉卡政府的打法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華盛頓及其盟友原本將埃塞俄比亞與利比亞設為預定戰場,囤積了大量武器裝備,準備扶持當地武裝準備打一場消耗戰,複刻一場阿富汗式的勝利,試圖用持久戰拖垮拉卡政府的擴張勢頭。
畢竟,埃塞俄比亞的高原地形與利比亞的荒漠地帶,都利於防守方消耗進攻者的兵力與補給。
可路明既沒有關注利比亞的原油資源,也沒打算控製埃塞俄比亞這種戰略要地。
他偏偏繞過了這兩個預設戰場,先鞏固在非洲之角的落腳點,進而南蘇丹發動了戰略進攻。
這種“蛙跳式擴張”讓歐美措手不及。
北約原本在埃塞俄比亞和利比亞部署了戰機,此時也沒有了穩固的戰略空間。
但空襲拉卡進攻南蘇丹的部隊難度非常大——拉卡在剛果北部修建了多處野戰機場,部署了十幾架米格29st,他們配合來自於剛果南部係統機場的殲11b,為進攻部隊組成了一道空中防線。
在地麵,拉卡裝甲旅配備了多個s300防空營和紅旗9b防空營。
密集的防空加上少量的戰機,讓北約的提前準備都落空。
埃塞俄比亞境內的歐美軍事顧問,看著邊境線上零星的交火,再對比衛星圖上拉卡裝甲部隊的快速推進,歐洲則緊急向南蘇丹增派軍事援助,可南蘇丹武裝長期依賴歐美調停戰爭,軍事力量薄弱,麵對拉卡政府裝備精良、士氣正盛的部隊,根本難以形成有效阻擋。
喜歡崛起中東:從推敘利亞內戰開始請大家收藏:()崛起中東:從推敘利亞內戰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