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市大街離天橋遠著呢。
楊遠信腿不爭氣,在自家院子裡溜達溜達還行,走那麼老遠,估計得抬回來,於是遺憾的告彆了妻兒老小,準備中午帶著糧食去林老師家裡蹭飯。
倆孩子衝到最前麵,楊福平跟楊福安的任務就是一人一個盯著,婆媳倆算是年節裡最輕鬆的一天了。
等走到2路電車的站牌兒處,沒等過會兒,就聽到“叮鈴叮鈴”的電車開了過來。實在算不出來怎麼倒車才能從花市大街到天橋了,假設,2路能掉頭,路線就正好!)
一擁而上的人不少。
哥倆腿長手長,算是給搶了倆位置,讓兩個同樣都是當娘的,一個抱著兒子,一個抱著孫女。
李水仙看著長身而立護著娘倆的兩個兒子,跟兒媳婦嘀咕道:“紅妞三歲了,正好再給他添個弟弟妹妹,家裡熱熱鬨鬨的才好呢。”
劉翠芬懷裡坐著石頭,一聽奶奶提到弟弟妹妹,立馬接話:“奶奶,能不能不要那種小小的弟弟妹妹,要個跟紅妞一樣大的!”
劉翠芬又羞又氣:“瞎說啥呢,哪有一生下來就這麼大的孩子!”
石頭蔫了,他真不不喜歡家裡那種天天隻會吃喝拉撒的小奶娃。
歎口氣:“要是所有的寶寶,生下來就能跑能跳多好!”
身後傳來個老婦人的聲音:“孩兒啊,你說的那是哪吒!”
臨近幾個座位的人都笑了。
大過年的,孩子的童言無忌也增添了幾分歡樂。
李水仙不好再說,隻指著窗外教紅妞認地方:“紅妞沒來過吧,你看,咱們到東單了······,瞧,現在是前門大街,馬上就到天橋!”
一路上人上上下下的,挺熱鬨。
“酒旗戲鼓天橋市”,等到了天橋下車後,紅妞驚呼“好多人啊”。
可每年幾乎都來的楊福平倒是不覺得,民國三十五年的天橋廟會,其實並不是那麼熱鬨。
不過哄哄小孩子,還是足夠了。
一進入天橋,各種小吃攤就映入眼簾,香氣撲鼻。
餃子攤前,師傅們熟練地包著餃子,薄皮大餡的餃子,有西葫蘆餡的、白菜餡的,蒸好的餃子冒著騰騰熱氣,煎過的餃子則外皮金黃酥脆。
豆汁攤前也圍滿了人,那獨特的酸味彌漫在空氣中,搭配著辣鹹菜,喜不喜歡都是不可或缺的味道。
還有爆肚、油炸果、豆腐腦、老豆腐等小吃,一家挨著一家,讓人垂涎欲滴。
賣灌腸的攤子上,灌腸在鍋裡滋滋作響,出鍋後澆上蒜汁,香氣四溢。
楊福安眼睛有些不夠用,懷裡的石頭好像跟叔叔的目標並不一致。
由於地勢優越,視線比較開闊。
石頭把腦袋轉向了雜耍表演上。
天橋的一片空地上,各類雜耍表演精彩紛呈。
耍中幡的,將巨大的中幡舞動得虎虎生風,中幡上的鈴鐺叮當作響,圍觀的陣陣喝彩。
抖空竹的,把空竹抖得上下翻飛,花樣百出,一會兒是“張飛騙馬”,一會兒是“抬頭望月”,讓人目不暇接。
變戲法的也不遑多讓,讓手帕消失又出現,鴿子從空箱子裡飛出,引得大家夥兒驚歎連連。
石頭要往裡去,楊福安倉促的跟哥哥打聲招呼,給小家夥往脖子上一托,抓著孩子兩條腿兒就擠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