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這麼檔子事兒之後。
不但楊福安覺著自由受限,就連兩個孩子,全程腳不沾地。
過了好半天,一家人才算放鬆點兒。
李水仙給倆孩子買了兩串糖葫蘆,省得老吭吭唧唧想下地玩兒。
至於會不會掉到爸爸或者小叔頭頂上,那都不是事兒。
節日歡樂的氣氛慢慢緩和了剛剛偷孩子後的慌亂。
確切點兒說,除了石頭懵懵懂懂的好像明白怎麼回事兒。
紅妞全程都在看熱鬨。
不同於倆兒子的緊張兮兮,李水仙反倒放鬆的多:“看好孩子就行了,給自個兒崩那麼緊乾啥,知道的是來逛廟會,不知道還以為你倆要打架呢。”
如果她不是目光灼灼的看著人群中單身群體,可能更有說服力。
緊張歸緊張,李水仙下手也不軟。
孩子的玩具,頭繩,楊遠信的煙絲,一打鞋底子!
甚至於還發現了一處賣襪子的小攤兒。
看著比店裡能便宜上不少,不知道是從哪個織襪廠批發來的。
估算下家裡人口,李水仙一口氣買了二十雙襪子。
一邊挑揀一邊挑剔:“這機子織的襪子就是沒有自己做的厚實!”
挑剔的是買賣,賣襪子的也不在乎。
自己家做的襪子倒是厚實了,可但凡兜裡有兩個銅子兒的都選擇買這種洋襪子。
主要是自己做的,跟個布袋差不多,穿著麻煩,做著也費布。
到了夏天,對汗腳特彆不友好。
挑完大人的,看看紅妞跟石頭,扭頭又選了幾雙小號的。
婆媳倆商量下,又選了幾樣鮮亮的繡線,幾根粗點兒的針。
廟會上的東西,隻有你想不到,沒有他不賣的。
活雞活鴨都有,石頭蹲著拿小石子喂雞,楊福安還幫著找石子兒。
李水仙看見了,趕緊把倆皮孩子扯走:“你倆還真會給賣雞的加稱!”
出門帶的兩個籃子,零零碎碎的一會兒就裝滿了。
石頭眼尖,指著燈籠攤兒喊道:“奶奶,你看燈籠。”
到李水仙耳朵裡明明就是“奶奶,趕緊掏錢!”
正月十五眼瞅著就要到,小孩兒想要個燈籠能是多大的事兒,嘴裡數落著:“這玩意兒不當吃不當喝的,玩幾天都沒有了,還得年年買,我都說了讓你爹給做個,你還不願意!”
說歸說,李水仙已經開始講價了。
被提及的楊福平有些不好意思,去年信誓旦旦的給孩子糊個燈籠,結果做出來之後,重心不穩,蠟燭往上一放,正好歪倒在燈籠皮兒上。
沒出院門兒呢,就燒的紅紅火火,孩子也哭的挺嘹亮。
李水仙挑了一個畫著大公雞的,一個畫著小兔子的。
倆孩子一人一個,算是心滿意足了。
折騰這麼會兒,也到了飯點兒。
全聚德的烤鴨離楊福平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