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多人不怪,楊福平也是為了老師快崩潰的時候,能想到倆孩子相當有禮貌的家長,能下手輕點兒。
送完孩子一身輕鬆,回家還得當群眾誌願者。
花兒市大街這邊,主街附近的下水道都是現成的。
有賴於一國首府的重要性,明清時期下水道建設就已經逐漸完備,隻要每年疏浚就行了。
可惜從清末到民國,官吏多昏庸腐敗,因循敷衍,市政基礎設施的損毀和臟爛狀況令人不堪。
據有關資料記載,解放初期,北京的街道總長755公裡,下水道314公裡,其中阻塞298公裡。)
花兒市大街還算好一點兒,那些個離主街稍遠點兒的,大量窮老百姓聚集的地方,都沒有下水道。
楊福平避過腳下的一汪汙水,連走帶跳的加快的腳步。
去年政府把龍須溝給改造的碧波蕩漾的,當時街坊們就嘀咕,不修王府井大街,不修東單牌坊,先修溝,這實在是件兒了不起的事兒。
哦,這段話,據說是今年2月人藝演出的時候流出來的。
可是在這之前,去龍須溝的誌願者倒不是一個兩個,大家夥兒都覺著新政府這事兒乾的不賴,就是沒有大作家會寫。
如果說底層老百姓還分上三六九等的話,毋庸置疑,龍須溝就是四九城的最底層,跟滬市的棚戶區不相上下。
公共設施建設向最底層的人民傾斜,這才叫人民的政府。
老百姓對新政府的熱乎勁兒,就是這麼一點一滴的從下到上暖起來的。
楊福平沒想那麼多,隻高興於自家胡同不會積水了。
想到終於要告彆胡同裡小雨小水坑,大雨大水坑,楊福平腳下又快了三分。
工程推進的並沒有想象中的快,楊福平到家之後,先陪著在第一條胡同折騰了一上午。
疏浚原有的下水管道還好說,主要是後麵新蓋的房子,還得接進去就比較麻煩了。
任何時候,涉及到自身利益,就比較繁瑣。
楊福平招呼一上午,一個胡同沒乾完,嗓子快喊啞了。
中午到家沒吃飯先灌了一肚子的水。
一天下來,就乾了一個胡同,一總的八戶人家,晚上施工隊還挑燈把回填給大概乾了乾,省的大半夜有人掉溝裡。
誌願者楊福平同誌不乾了,跟楊遠信申請:“明兒你們再找個人來招呼吧,我這還有正經工作呢!”
楊遠信也累夠嗆。
看著臨陣脫逃的兒子,不想搭理他。
說的好像其他人不需要上班兒一樣,臨近幾個胡同,有一家算一家。
除了林老師隔壁的小韓師傅家裡負擔最輕。
其他人家能比得上老楊家的都沒幾個。
想了想,楊遠信安排小兒子:“明兒讓福安陪我照應一天,等通到咱們家胡同你再回來。
說好了的,我就管這麼三條胡同。”
幫自己老子乾活,楊福平瞬間沒意見了。
喜歡活在民國當順民請大家收藏:()活在民國當順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