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總第192章)六轉階念力的突破與解綁霧裝置的成功解析_太空流浪從手搓飛船開始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遊戲競技 > 太空流浪從手搓飛船開始 > 第14章 (總第192章)六轉階念力的突破與解綁霧裝置的成功解析

第14章 (總第192章)六轉階念力的突破與解綁霧裝置的成功解析(1 / 2)

14.1四力銜接的卡殼難題

地球曆2913年,林軒已成功突破四級念力第五階“五維階”,念力可聯動四力在五維層麵形成穩定關聯,指尖銀白色念力比穩固五維階時凝練三倍。

此前針對2912年5月實戰短板,即四力共振斷聯、力場穩定度驟降等問題,全部得到解決,打磨半年的五維護盾,在他意念催動下能穩定籠罩周身三米範圍。

但當他將目標轉向六轉階,順暢感瞬間消失。

修煉艙監測屏上,四條代表四大基本力的曲線正在進行第三次轉換模擬,強核力與弱核力的銜接屢屢卡殼。

“引力從凝聚態轉擴散態穩得很,電磁力波動態切換也沒毛病,怎麼到強核力和弱核力這兒就卡殼了呢?”林軒盯著屏幕,話音剛落,強核力曲線進入“聚合態”峰值,準備銜接弱核力“衰變態”時,兩條曲線突然斷裂,屏幕右下角“力場穩定性”數值從92驟降至17,與2912年模擬小行星帶引力擾動場景時的驟降趨勢如出一轍。

“又斷了!”林軒抬手暫停模擬程序,指尖劃過強核力與弱核力的斷裂節點,自語道:“問題根源在這兒,強核力聚合時能量密度是弱核力的上千倍,就像把燒紅的鐵塊砸進冰湖,能量衝擊直接衝垮了銜接通道。去年模擬引力井擾動時,強核力也是這麼‘炸’開頻率的,可六轉要的是‘周期性循環轉換’,這倆力接不上,循環就是空談。”

他很快意識到,五維階修煉解決的是“靜態協同”,而六轉階核心需求是“動態轉換抗乾擾”,自己卻仍陷在五維階的“對抗思維”裡。

2912年實戰中,他試圖用念力強行維持四力頻率,引發共振斷聯。

如今衝擊六轉,又想用念力約束強核力,結果再次觸發反效果。

念力剛觸碰到強核力曲線,屏幕上的曲線就劇烈震蕩,強核力“聚則極快”的特性被念力刺激,反而引發反作用力,修煉艙防護罩瞬間亮起刺目紅光,力場數據徹底紊亂,比2912年實戰模擬最糟情況還要混亂。

接下來的探索中,林軒開始試錯調整。

他先參照行星公轉規律設計方案,卻硬讓四力按相同周期轉換,結果電磁力活性數值從80掉到15。

“電磁力本來就活躍,周期太長它那股能量勁兒就沒了,這不跟水流堵在不流動的管子裡似的,早晚得枯了嘛!”

他推翻方案,轉而模仿能量守恒定律,設計“強核力聚合→電磁力傳遞→引力儲存→弱核力衰變”的線性轉換路徑。

可強核力能量密度過高,電磁力無法承接,力場再次潰散:“強核力是高壓水泵,電磁力是細水管,直接接隻會撐爆管子!”

在之後的兩年裡,林軒徹底陷入“試錯循環”。

調整四力轉換順序,用弱核力先衰變來“鋪路”,結果引力直接失控了。

他也加大過念力的乾預力度,想強行“穩住”四力,可反倒讓念力自己出現了裂痕。

2915年夏天,一次高強度的嘗試結束後,林軒念力瞬間散了,監測屏上的四力曲線也徹底降到了零。

他癱坐在椅子上,看著顯示屏裡上千條失敗記錄,這輩子頭一回生出了無力感:“難道四力之間的形態轉換,本來就有跨不過去的坎兒?日焓人能做到,為啥我就不行呢?”

14.2六轉階的關鍵突破

休整半個月後,林軒暫時放下修煉,開始整理意識流裡日焓文明的心得。

某天午後,他的意識流翻到一張“星核循環圖譜”。

畫麵中,恒星內核的聚變能量先以高能粒子流的形式釋放,經過星際介質緩衝後,轉化為熱能輻射,最終被行星吸收,重新轉化為物質能量,形成一個完美的閉環。

“等等!”林軒猛地坐直身子,手指重重點在圖譜的“緩衝階段”,“我之前一直琢磨著讓四力從a形態直接蹦到b形態,這就跟恒星能量不經過介質緩衝直接往外放似的,不散架才怪呢!轉換根本不是‘跳著來’的,得是‘順著轉’,中間必須有個‘過渡態’才行!”

2916年初,林軒重啟修煉。

他不再追求“一步到位”的轉換,而是用念力在強核力與弱核力之間,搭建了一層“能量緩衝帶”。

先引導強核力的聚合態釋放10的能量,轉化為弱核力可吸收的“中微子能量”,再讓弱核力從衰變態逐步接收這股能量,緩慢轉為穩定態。

這一次,監測屏上的力場曲線雖有波動,卻始終保持連貫,穩定性數值維持在65以上,這正是他從五維階“靜態穩定”向六轉階“動態適配”邁出的關鍵一步。

“有效果!”林軒激動地握緊拳頭,可新的瓶頸很快出現。

四力的轉換周期始終無法統一。電磁力完成一次“波動態粒子態”轉換僅需0.5秒,引力從“凝聚態擴散態”轉換卻需要3秒,形成嚴重的“節奏錯位”,循環到第三次時,力場還是會因節奏混亂而中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為解決“節奏差”,林軒嘗試了上千種周期組合。

他將電磁力的周期拉長,結果電磁力失去活性。

他將引力的周期縮短,引力直接崩解。

他甚至模擬日焓人的“星軌計時法”,將轉換周期精確到毫秒,卻依舊無法讓四力同步。

時間一晃到了2918年秋,華夏艦隊途經一片星雲帶,林軒在舷窗邊散心時,偶然看到兩顆彗星在恒星引力下公轉。

內側的彗星速度快,軌道半徑小。

外側的彗星速度慢,軌道半徑大。

兩者雖不同速,卻始終保持相對穩定的距離,形成“動態同步”。

“鬨了半天是這麼回事兒!”林軒突然想通了,噌地一下衝回科研艙,“我之前一門心思盯著‘同速同步’,反倒把‘適配同步’給忘了!這不就跟那彗星似的嘛,隻要軌道和速度能對上,哪怕速度不一樣也能穩住!四力的周期也不用完全一樣,能‘周期適配’就行啊!”

他立刻重新設計方案,給引力設定3秒的長周期,同時縮小其作用範圍,讓它在小範圍內高效轉換。

給電磁力設定0.5秒的短周期,擴大作用範圍,用“快節奏+廣覆蓋”彌補周期差;強核力與弱核力則分彆設定1秒和2秒的周期,通過念力調控,讓它們的轉換節點與引力、電磁力精準銜接。

這正是基於五維階掌握的四力關聯規律,實現的“動態節奏感知”升級。

當念力按新方案引導時,監測屏上的四條力場曲線首次形成了完美的循環。

強核力完成聚合時,弱核力恰好接收完過渡能量。

電磁力釋放完粒子態能量時,引力剛好完成擴散,開始吸收能量。

四力如同咬合的齒輪,雖轉速不同,卻默契配合,有序流轉。

屏幕右下角的“六轉境達成度”數值,從0穩步攀升至100。

“成功了!”林軒看著穩定循環的力場曲線,幻形體眼眶微微發熱。

這場跨越五年的試錯與頓悟,不僅讓他突破六轉階,更讓他徹底領悟日焓文明“順規律”的核心,從五維階的“靜態協同”到六轉階的“動態循環”,操控四力的關鍵從不是強行改變規律,而是順應規律,找到彼此適配的平衡。

林軒還沒從突破的激動中緩過神,科研艙的警報突然尖銳響起,rob1號的電子音帶著機械警示音同步播報:“警報!警報!檢測到星雲帶突發引力擾動,3塊直徑120380米的大型隕石正向艦隊側翼移動,預計120秒後進入警戒範圍,常規引力牽引裝置校準耗時超180秒,請求緊急乾預!”

“正好試試六轉階的本事!”他眼神一亮,快步走到舷窗旁,指尖對著窗外隕石方向虛握。

念力順著四力關聯的節奏鋪展開。

先以0.5秒短周期的電磁力快速覆蓋三塊碎石表麵,像撒開一張無形的廣域網;強核力按1秒周期在隕石內部精準聚合能量點,為後續調整蓄力。

弱核力則以2秒周期緩慢衰變,中和隕石本身的應力。

最後讓引力維持3秒長周期的擴散態,在隕石後方形成柔和的“推力場”。

此時林軒已能完全駕馭六轉階“動態循環”能力。

電磁力的“快節奏+廣覆蓋”精準適配隕石的分散特性,強核力與弱核力的周期銜接恰好對應隕石的應力變化,引力的長周期擴散則為調整預留了緩衝空間,四力不再是單獨操控的個體,而是按“適配節奏”聯動的整體,即便麵對星雲引力擾動,也能通過實時動態調整保持協同。

原本雜亂漂移的隕石,竟像被無形的齒輪帶動般,先在電磁力網中穩住姿態,接著隨強核力的聚合節奏微微調整角度,弱核力的衰變又恰好抵消了隕石碰撞的風險,最終在引力的推送下,沿著艦隊預設的安全航道緩緩飄向星雲深處。

當最後一塊隕石脫離警戒範圍時,科研艙的警報聲戛然而止,rob1號立刻更新報告:“隕石已偏離艦隊航線,當前距離警戒範圍邊界12公裡,運動軌跡穩定。四力調控過程中,力場穩定度最低值72,無任何銜接斷聯,符合六轉階動態協同標準,威脅解除。”

林軒緩緩鬆開手,看著監測屏上恢複平穩的力場曲線,突然笑出聲:“以前調一次力場得盯著參數屏不敢眨眼,現在居然能邊控四力邊看隕石軌跡!”

他又試著將念力轉向艙內的金屬實驗塊,讓四力按新節奏聯動。

電磁力快速拆解金屬分子,強核力同步聚合核心粒子,弱核力調控衰變速度,引力則精準把控重組形態,不過三秒,原本方正的金屬塊就變成了一艘迷你星艦模型,連舷窗的弧度都分毫不差。

這次操作直觀展現了六轉階與五維階的本質區彆。

五維階“靜態協同”需提前設定參數、無法應對突發變化,而六轉階“動態循環”能讓四力根據目標狀態實時適配。

拆解物質時,電磁力的短周期確保分子拆分效率,強核力的同步聚合避免粒子潰散,弱核力與引力的節奏配合則保障重組精度,整個過程無需反複調整參數,完全依托四力的動態關聯自發完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就是‘動態循環’的底氣?”林軒拿起迷你星艦,指尖能清晰感知到四力在模型內部有序流轉,沒有絲毫紊亂,“以前是我硬拽著四力走,現在是跟著它們的規律一起動,連操控精度都翻了倍!”

他抬頭望向星雲深處,眼中滿是驚歎,這跨越五年的突破,帶來的不僅是念力階彆的提升,更是對“掌控力”的全新認知。

14.3解綁霧細探與量子疤痕

地球曆2918年底的科研艙,彌漫著淡淡的量子諧振器運行的嗡鳴。

這六年裡,他已將四力關聯的研究推進到新高度,不僅穩固了六轉境,更從強核凝縮球狀體的鍛造中,提煉出“力場緩衝”的核心思路。

而這思路的源頭,正是e73遺留資料裡“用弱力場中和強力對衝”的關鍵理論。

“鍛造合金時,用弱引力場包裹強核力,就能控製它的塑形範圍,不破壞金屬原有結構。”林軒指尖劃著屏幕上的合金鍛造力場圖譜,突然停住了,腦海裡閃過e73手稿中“強核力越界需精準力場約束”的批注:“那解綁霧裡的‘越界強核力’,會不會也不是沒完沒了地擴散啊?說不定它也有‘可控範圍’,就是高等文明找到了能改變範圍的法子唄?就像e73說的,再狂暴的力場,找對約束閾值就能控住!”

帶著這個猜想,他啟動實驗艙的超力場發生器,將暗物質濃度調至與解綁霧出現時一致,再對照e73資料中標注的“強核力約束閾值區間”,逐步調整超力場強度。

起初,超力場強度維持在100時,實驗艙內的金屬塊瞬間崩解成原子級微粒,強核力毫無節製地擴散到宏觀尺度,與記憶中解綁霧的破壞力完全一致。

“還是不行。”林軒皺眉,參照e73記錄的“5梯度微調法”,降低5超力場強度,結果依舊。

金屬塊雖未完全崩解,卻出現了不可逆的結構損傷。

他沒有放棄,持續以5為梯度降低強度,當強度降至70,恰好落在e73標注的“強核力可控閾值”內時,實驗艙內突然出現了不同的景象。

金屬塊表麵開始變得模糊,如同被“霧化”,卻沒有出現碎片,幾秒後,霧狀形態逐漸消散,金屬塊重新恢複原狀,隻是表麵溫度略有升高。

“這是……解離後重組?”林軒立刻調取監測數據,發現此時強核力並未擴散到宏觀尺度,僅在金屬塊的分子間隙中活動,乾擾了原子間的電磁力結合。這與e73手稿中“力場作用需限定於分子間隙,避免破壞結構根基”的理論完全吻合。

就像暫時鬆開了分子間的“紐帶”,卻沒有扯斷“紐帶”本身。

“鬨了半天是這麼回事!”他激動地湊到觀察窗跟前,瞅著金屬塊完好無損的樣子,一下子明白過來:“之前一直覺得解綁霧是‘破壞’物質結構,其實壓根不是這麼回事兒!高等文明是靠超力場,先把強核力和引力的量子糾纏給‘切斷’。沒了引力的束縛,強核力才沒了‘範圍限製’,再用這股不受控的強核力,去打亂電磁力的分子結合。e73早年研究‘多力場解綁’時,就提過‘先斷關聯,再控作用’的思路,我怎麼早沒聯想到!”

他調出量子糾纏監測數據,果不其然,當超力場強度降至70時,強核力與引力的糾纏係數從0.92驟降至0.17,幾乎處於“解綁”狀態。

“這不是破壞物理規則,而是‘重組’規則!先解綁四力間的關聯,再讓強核力按需求作用於電磁力,實現‘可控解離’,e73的研究早就為咱們鋪了路!”

接下來的三個月,林軒圍繞“量子糾纏解綁”展開深入實驗,全程以e73資料中的“四力糾纏係數調控公式”為指導。

他通過微調超力場的頻率,精準控製強核力與引力的糾纏係數,成功讓實驗艙內的金屬塊實現“解離重組”的循環。

更關鍵的是,他在一次實驗中,參照e73“暗物質濃度與霧體強度對應表”,意外製造出微量的“迷你解綁霧”。

霧體僅能讓指甲蓋大小的金屬塊解離,卻完美複現了解綁霧的核心特性。

正當林軒以為掌握解離重組的關鍵時,重組完成的金屬塊卻出現異常。


最新小说: 機甲:開局拆了校花機甲引擎 我在末世被營銷成神 百萬分身狩獵,掛機日入百億靈石 諸天武俠:從截胡小龍女開始 上岸進行時 我在全息武俠遊戲裡種田 無處安放 能人 轉世為皇:逆天求生路 歸來曆險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