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日焓文明絕境求生,林軒獲“順規律”啟示
地球曆2912年秋天,林軒的量子態意識流順著日焓文明的時間線繼續延伸。
可剛觸碰到關於三級反物質湮滅文明的記載,意識中的圖景就瞬間切換成了壓抑的畫麵。
曾經為日焓族提供能量的太陽,被一層半透明的戴森結構體包裹著,光芒變得黯淡。
無數焓能絮團在能量驟降的空間裡艱難飄蕩,文明存續的危機撲麵而來,一眼就能看出它已瀕臨絕境。
這是日焓文明遭遇的首次“滅頂級困境”,能量錨點太陽被摧毀,族群從“穩定生存”被迫轉入“星際流浪”,能否找到新的能量來源與生存方式,成了文明延續的關鍵。
林軒盯著意識裡那幅畫麵仔細看,焓能絮團圍著遠處恒星散出來的一點點微弱亮光,用細細的能量絲精準調整自己的能量場,每動一下都透著在絕境裡求生存的小心勁兒。
這幅畫麵恰好和一段記載對應:“地球曆258年2158年,日焓文明處於二級文明向星際探索過渡的初級階段。尤其在太陽被‘戴森結構體’摧毀後,日焓族徹底失去了賴以生存的能量錨點,卻憑借自主研發的‘恒星能量場遠程校準技術’,成功擁有了二級文明初級階段的星際遠行能力。”
看著這一幕,林軒忍不住沉聲道:“家沒了,連能量來源都斷了,換哪個文明不得慌了神啊?可日焓沒乾等著完蛋,反倒硬生生琢磨出‘遠程校準恒星能量場’這麼個招兒,就靠人彆家恒星漏出來的這點破光,先勉強站穩了腳,還順帶把星際遠航的本事給攢出來了。這哪兒叫‘流浪’啊?分明是在絕路上扒著個縫兒,給自己找條‘活路’!咱華夏艦隊以前好幾次從難處裡熬過來,不也這樣嘛?就靠剩下的那幾艘戰艦、那點資源,在星際裡飄著求生存。這種趕上滅頂之災還不撒手的韌勁,真能讓人心裡頭有共鳴。”
隨著意識流接著往前推,眼前的畫麵突然變成了一片幽藍色的星際反物質雲團。
焓能絮團靠近的時候,有一部分能量體跟雲團撞在一起,爆發出特彆劇烈的湮滅光芒;剩下的絮團卻停下了探索的動作,圍著雲團記錄能量的波動情況。
反物質雲團的出現,是危機也是轉機,它既帶來了能量湮滅的風險,也讓日焓意識到“反物質”這一更高階的能量源,為後續邁入三級文明埋下伏筆,但如何掌控反物質的特性而非被其摧毀,成了新的難題。
對應的“地球曆2158年2298年:日焓在星際流浪中,首次遭遇‘反物質雲團’。
意識到掌握反物質特性的重要性”記載浮現,林軒輕聲感歎:“頭回撞上反物質雲,指定吃了不少虧,保不齊有同伴沒留神撞上,直接湮滅沒影了。可它們壓根沒被嚇住,反倒盯著反物質一個勁兒琢磨,心裡門兒清這玩意兒能讓文明再往上躥一步,是關鍵中的關鍵。咱現在研究‘強力解綁霧’裝置,不也老碰見沒見過的技術風險嘛?這種‘在危險裡扒機遇’的膽子,可真少見!”
等意識裡的畫麵切到蛇夫座ngc660星係,就看見焓能絮團圍著一顆發著幽紫色光的“反物質核心”忙個不停,無數能量絲線把核心的能量和周圍設備連起來,搭成了穩定的能源網絡,這正是日焓文明突破到三級的關鍵時候。
他們花了13年,把反物質特性轉化的難題給攻克了,從之前“被動應對反物質風險”變成“主動搭建反物質能源網絡”,徹底解決了星際遠行的能量難題,實現了文明等級的跨越。
“地球曆2298年2311年:日焓在探索蛇夫座ngc660星係時,發現‘反物質核心’,用13年時間將其特性轉化為三級文明的理論與技術,建立反物質湮滅能源網絡,實現跨星係實戰遠航,正式邁入三級文明”的記載同步顯現。
林軒的量子意識流因激動泛起細微波動,他輕聲讚歎:“十三年啊!單是搞明白反物質咋用、咋防著它湮滅,就不知道得試多少回!從沒了太陽的絕路上,到能靠反物質跨星係遠航,這哪兒叫‘升級’啊?分明是把‘死路’給走成‘通天大道’了!咱現在練五維念力老卡殼,不就缺這種‘啃硬骨頭’的耐心嘛?日焓這一路,真是越難越往前衝,太牛了!”
此刻的日焓文明,已從“太陽係內文明”蛻變為“跨星係文明”,不僅解決了存續危機,更掌握了反物質這一高階能量技術,為後續應對更廣闊的宇宙環境與潛在威脅,築牢了文明根基。
林軒望著圖景中焓能絮團駕馭反物質能量、向著更遠星係航行的畫麵,眼中滿是敬佩:“從到處流浪到能玩轉反物質,每一步都是踩著坎兒過來的。它們沒被丟了家園的打擊打垮,反倒把難事兒當成了往上蹦的跳板。這種在絕路上找活路、在險裡頭謀發展的韌勁兒,值得學。咱華夏艦隊要去彌涅爾瓦星域,以後指定也得碰著沒見過的風險,日焓這經曆,就是最管用的打氣兒!”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地球曆2913年,修煉艙內銀藍色光暈流轉,林軒指尖那縷銀白色念力比穩固五維階時凝練三倍,五維護盾在他意念催動下能穩定籠罩周身三米範圍,這是半年來針對2912年5月實戰短板的初步成果,可當他將目標轉向“六轉”,順暢感瞬間消失。
監測屏上,四條代表四大基本力的曲線正在進行第三次轉換模擬。
林軒盯著屏幕,眉頭微蹙:“引力從凝聚態轉擴散態穩得很,電磁力波動態切換也沒偏差,怎麼到強核力和弱核力這兒就卡殼?”
話音剛落,強核力曲線進入“聚合態”峰值,準備銜接弱核力“衰變態”時,兩條曲線突然斷裂,屏幕右下角“力場穩定性”數值從92驟降至17,與去年模擬小行星帶場景時的驟降趨勢如出一轍。
“又斷了!”林軒抬手暫停模擬程序,聲音裡帶著無奈。
他走到屏幕前,指尖劃過強核力與弱核力的斷裂節點,自言自語道:“問題還在這兒,強核力聚合時能量密度是弱核力的上千倍,就像把燒紅的鐵塊砸進冰湖,能量衝擊直接衝垮了銜接通道。去年模擬引力井擾動時,強核力也是這麼‘炸’開頻率的,可六轉要的是‘周期性循環轉換’,這倆力接不上,循環就是空談。”
此時暴露的核心問題,正是2912年實戰短板的延伸,實驗室環境下可通過參數預設讓四力“偽同步”,但進入六轉核心需求的“轉換態”後,強核力與弱核力的能量密度差會被放大,加上外部乾擾,如模擬小行星帶的引力波動,共振斷聯會更頻繁。
此前半年的修煉僅解決了“靜態穩定”,未觸及“動態轉換抗乾擾”。
林軒重新啟動程序,指尖念力絲纏繞向強核力曲線:“這次我加強念力約束,讓強核力慢點兒聚合,總能接上吧?”
可念力剛觸碰到強核力曲線,屏幕上的曲線突然劇烈震蕩,強核力“聚則極快”的特性被念力刺激,反而觸發反作用力。
修煉艙防護罩瞬間亮起刺目紅光,蜂鳴警報尖銳響起,力場數據徹底紊亂,比去年實戰模擬中最糟的一次還要混亂。
林軒趕緊收回念力,防護罩紅光緩緩消退。
他癱坐在椅背上,望著天花板的星圖投影,喃喃自語:“硬較勁根本沒用。日焓人的記載裡說‘轉換得像星辰交替似的,得順著它的節律來’,可星辰交替有晝夜規律,四力轉換的‘節律’到底藏在哪兒?去年實戰時,要是能找到這節律,也不至於讓力場穩定度掉到40……”
林軒此時的困境,本質是“對抗思維”與“力場規律”的衝突。
回想2912年實戰中,他試圖用念力強行維持四力頻率,反而引發共振斷聯。
如今衝擊六轉,又想用念力約束強核力,再次觸發反效果。
林軒正對著屏幕上斷裂的力場曲線犯愁,腦子裡亂糟糟的沒個準主意,忽然就想起日焓文明那些記載裡的門道。
人家講究的是“順規律”,不是硬來。
“哎,我怎麼早沒想到!”林軒拍了下自己的腦袋,眼裡忽然有了光,“一直琢磨著用念力硬‘控製’那四力,這不把路走死了嘛!要是換個法子,順著規律去‘適配’,說不定卡殼的地方就繞過去了!”
這一轉念,倒成了破解實戰短板、突破六轉的關鍵坎兒。
13.2尋四力“對話方式”,初破六轉適配難題
林軒突然坐直身體,指尖劃過屏幕上強核力與弱核力的波動軌跡:“等等,去年模擬小行星帶時,強核力斷聯前會出現0.3秒的低頻波動,弱核力衰變時反而有高頻脈衝……這會不會就是它們的‘溝通信號’?我之前隻盯著‘穩定’,沒注意到這種細微的互動規律!”
他立刻調出2912年實戰的原始數據,放大強核力斷聯前的波動片段。
果然,每一次斷聯前,強核力都會釋放0.3秒的1.2hz低頻波,而弱核力恰好會同步出現3.6hz的高頻脈衝,兩者頻率呈31的整數比。
這一發現是突破的核心,2912年實戰中被忽略的“頻率比值”,正是強核力與弱核力的天然“節律接口”。
實驗室環境下,這種接口被穩定參數掩蓋;實戰乾擾中,接口暴露卻未被察覺。
林軒此時的察覺,標誌著他從“實驗室思維”轉向“實戰思維”,為後續解決抗乾擾問題、突破六轉奠定基礎。
“原來不是要‘強行銜接’,是要找到它們的‘對話方式’!”林軒眼中亮起光芒,重新調整模擬程序參數,將強核力的低頻波動與弱核力的高頻脈衝設為“觸發信號”。
當強核力釋放1.2hz波動時,念力不再約束,反而引導弱核力同步釋放3.6hz脈衝。
監測屏上,兩條原本斷裂的曲線逐漸貼合,在頻率交彙點形成穩定的“能量橋”,力場穩定性數值慢慢回升到89,即使加入模擬小行星帶的引力擾動參數,數值也僅下降至78,遠超去年實戰時的40。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林軒看著監測屏上穩定貼合的力場曲線,長舒一口氣,指尖銀白色念力絲隨呼吸輕輕起伏:“終於找對路了!先把這個‘頻率適配機製’練熟,解決實戰抗乾擾的問題,再琢磨怎麼把四力的轉換做成循環。六轉的門,總算看到縫兒了。”
他抬手調出六轉階的修煉法門圖譜,目光落在“周期性轉換”幾個字上,眉頭又微微皺起,“可‘特定規律’到底是啥規律?四力形態轉換的周期怎麼定才不衝突?”
六轉階作為四級念力的第六階段,核心目標是引導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按特定規律周期性轉換形態,通過念力精準掌控轉換節奏,形成循環往複的能量流轉模式。
這意味著四力需從“靜態協同”升級為“動態循環”,既要保證每種力自身形態轉換的流暢,如引力從凝聚態到擴散態的切換,又要確保四力轉換周期相互適配,如強核力聚合時,弱核力恰好進入衰變態,電磁力同步調整波動頻率,最終實現力場能量的可持續利用,為後續七曜階“多狀態適配”奠定基礎。
而林軒當前的瓶頸,正卡在“規律界定”與“周期同步”兩大核心要求上。
林軒重新啟動模擬程序,嘗試讓引力先進入轉換周期:“先從引力開始,凝聚態維持5秒,再用2秒轉擴散態,應該沒問題……”
可當引力剛進入擴散態時,他想同步啟動電磁力的波動態轉換,兩條曲線卻突然出現相位差。
引力擴散速度比預設快了0.8秒,電磁力波動頻率跟不上,力場穩定性瞬間從78掉到51。
他猛地攥緊拳頭,念力絲微微震顫:“怎麼又差了?明明在五維階能精準控速,到六轉連個周期都對不上!”
六轉階對“節奏掌控”的要求遠高於五維階。
五維階隻需實現四力在五維層麵的靜態關聯,而六轉階需讓四力按“固定周期+動態適配”的模式轉換。
既要有統一的時間基準,如每種力的轉換周期需是整數倍關係,又要根據力場實時狀態微調節奏,如受外部乾擾時,念力需同步修正轉換速度。
林軒當前的問題,是仍用五維階“靜態參數預設”的思維應對六轉,未建立“動態節奏感知”,導致四力轉換周期無法同步。
林軒關掉模擬程序,走到修煉艙中央,閉眼感受體內念力與四力的關聯:“法門裡說‘轉換如潮汐漲落,需順力而行’,可潮汐有行星引力當參照,我這四力轉換的‘參照’在哪兒?”
他試著讓強核力先進入聚合態,同時用念力標記時間,可強核力聚合速度時快時慢,最快3秒達峰值,最慢要5秒,根本無法形成固定周期。
“連單一力的轉換周期都定不了,還談什麼四力循環?”他睜開眼,看著艙壁上的力場監測儀,語氣裡滿是挫敗,“之前解決抗乾擾是找‘適配接口’,現在六轉是要搭‘循環齒輪’,這齒輪怎麼卡才能不打滑啊?”
林軒的核心瓶頸,在於未理解六轉階“特定規律”的本質,該規律並非人為設定的固定參數,而是四力自身屬性與念力調控的“共振規律”。
例如,強核力的聚合周期由其能量密度決定,弱核力的衰變周期受環境力場影響,念力需做的不是“強行設定周期”,而是找到能讓四力轉換周期自然同步的“共振點”,如強核力聚合峰值與弱核力衰變穀值的時間重合點。
他當前的錯誤在於試圖用念力“主導周期”,而非“引導共振”,導致四力轉換失去自然節律,無法形成穩定循環。
林軒重新坐下,調出日焓文明關於“能量循環”的記載,手指在屏幕上滑動:“日焓人靠恒星自轉定能量收集周期,我是不是也該找個‘力場參照’?”
他突然想到五維階突破時發現的“頻率適配機製”,眼睛一亮:“之前強核力1.2hz低頻波和弱核力3.6hz高頻脈衝是31的比例,那轉換周期會不會也有類似的整數比關係?”
他立刻在模擬程序中設置參數,將引力轉換周期設為6秒,電磁力設為3秒,強核力設為2秒,弱核力設為1秒,剛好形成6321的整數比。
啟動模擬後,四力轉換雖仍有微小偏差,但穩定性始終維持在65以上,未出現大幅驟降。
“好像有點門道!”林軒精神一振,“看來這‘規律’就是找四力周期的‘公倍數’,可怎麼讓這公倍數穩定下來,還是個問題……”
林軒此時的探索,已觸及六轉階“周期性轉換”的核心方向,通過四力轉換周期的整數比關係,建立初步的循環框架。
但這隻是基礎,後續還需通過念力微調,讓四力在整數比周期的基礎上實現“動態共振”,如在周期交彙點同步調整形態,才能真正形成循環往複的能量流轉模式。
這也意味著,他需從“參數設定”轉向“動態調控”,完成六轉階的思維升級。
此時的突破,既解決了2912年“實驗室穩定無法適配外部乾擾”的實戰短板,通過“頻率適配”實現乾擾環境下的力場穩定,也為六轉“周期性轉換”提供了核心機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林軒的思考從“對抗乾擾”轉向“利用乾擾中的力場規律”,完成了從五維階到六維階的關鍵思維跨越。
三個月以後,修煉艙內,銀藍色的五維護盾正隨著林軒的意念,在模擬小行星帶的引力波動中穩定籠罩周身五米範圍,這是他過去三個月鞏固成果的直觀體現。
相較於2912年實戰時40的力場穩定度,如今即使加入1.5倍強度的引力擾動,護盾穩定度仍能維持在85以上,2912年因“外部乾擾導致四力斷聯”的實戰短板已徹底解決。
但當他將注意力完全聚焦於六轉階,新的難題卻逐漸凸顯。
林軒再次啟動四力轉換模擬,屏幕上,引力與電磁力的周期性轉換已能穩定維持十分鐘,可強核力與弱核力的銜接仍存在新卡點。
儘管通過“31頻率同步+18能量梯度釋放”的過渡方案,兩力不再直接斷聯,卻會在過渡區間末端出現“能量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