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e73資料獲取與初步研究
地球曆2907年夏,一個大晴天的早上,陽光在伊瑟拉主星地表鋪灑出金色暖意,而華夏艦隊卻正孤獨地穿梭於宇宙深處。
這裡沒有晝夜交替,隻有無邊無際的黑暗如同巨型墨幕將艦船包裹,唯有艦體外部的冷光指示燈與遠處星辰微弱的光點,在這片死寂的黑夜裡勾勒出艦隊前行的軌跡。
林軒接通了與伊瑟拉文明幾位核心人員的遠程即時通訊。
他不僅詳細說明了華夏文明遭遇的厄運,還特意提及e73在念力觸碰下產生意識波動、傳回“強核力電磁力對衝補償值”的異常情況。
通訊中,幾位長老對全員精神凍結的遭遇深表惋惜與安撫,而陪同萊拉夫人的卡列斯博士,一聽到“e73”的名字便猛然反應過來,這位正是伊瑟拉能量研究中心“多力場協同穩定”領域的權威專家,也是他多年的老同事。
“林老弟,e73當年可是咱們中心破解‘強核力越界乾擾電磁力’難題的核心人物!”卡列斯博士的聲音帶著急切:“他早年間一直鑽研‘多力場平衡調控’,說不定他深層記憶裡封存的研究,就是你解開‘強力解綁霧裝置’的關鍵。你先穩住,我這就去他當年的工作台電腦裡找找,他總愛把重要數據存在加密的‘力場實驗日誌’文件夾裡,或許能挖出有用的線索!”
林軒眼睛瞬間亮了,聲音裡滿是按捺不住的激動,連量子意識流都泛起細碎的銀藍光紋:“老卡!您沒跟我開玩笑吧?e73居然是破解那難題的核心人物!這可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啊!要是能找到他的‘力場實驗日誌’,說不定咱就能把強力解綁霧裝置的症結給揪出來了!您快去查,我在這兒等著,有任何發現咱隨時通聯!”
地球曆2911年2月,曆經一個月的篩選彙總,卡列斯博士終於緊急連通林軒的遠程通訊,語氣難掩興奮:“林老弟!找到了!這是e73三十八年前的‘力場波動緩衝算法’完整手稿,還有他記錄的‘暗物質晶體力場適配閾值表’!”
隨著數據文件同步傳輸至林軒的終端,卡列斯進一步解釋核心價值,“你看這份算法,專門針對強核力失控對衝電磁力的情況設計,能精準計算補償參數,剛好對應你之前說的‘強力解綁霧乾擾四力平衡’的問題;還有這閾值表,詳細標注了不同暗物質晶體純度與力場強度的適配範圍,而那裝置的核心就是暗物質晶體。這些資料,絕對能幫你突破解析裝置時‘四力紊亂難控’的瓶頸!”
林軒立即基於資料開展桌麵模擬,將e73的補償參數代入此前模擬裝置力場的混亂數據後,屏幕上原本纏成一團的四條力場曲線一下子就變平穩了,但對比殘霧實測數據發現,“補償算法”計算結果與“殘霧實測值”存在8係統誤差。
林軒壓不住探究欲說:“您快看!雖有誤差,但參數剛放進去,這四種力的配合穩定性就提了一大截,我懷疑是殘霧與暗物質晶體的匹配度影響了精度,得先驗證‘殘霧晶體匹配度’這個假設!”
卡列斯博士聽完,立刻接話:“你這發現點到了要害!e73的算法就像精準的‘鞋模’,按純晶體的‘腳型’做的;可你手裡的殘霧混了雜質,就像‘腳’裹了層灰,鞋模再好也得差幾分。‘殘霧晶體匹配度’這假設,就是要把這層灰捋清楚,讓鞋和腳嚴絲合縫!”
“可不是嘛!不管咋說,太謝謝您了,老卡!”林軒認真地說,“有了這份資料,我不光能穩穩當當地推進裝置解析,說不定還能順著‘多力場平衡’的路子,打破五維階修煉裡‘四力維度適配’的僵局。等有進展,我第一時間跟您說!”
掛斷通訊後,林軒隨即整合e73資料與日焓文明能量協同經驗、強力解綁霧殘霧數據,正式建立“四力調控研究框架”。
至此,e73遺留資料帶來的關鍵突破告一段落,華夏艦隊解析強力解綁霧裝置有了精準理論支撐,林軒的五維修煉也找到了新的探索方向,原本孤立的“科技解析”與“念力修煉”兩條線,因這份來自伊瑟拉文明的資料,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聯動推進。
12.2日焓文明經驗借鑒與實驗探索
華夏號科研艙的舷窗外麵,銀藍色的星塵跟碎鑽似的慢慢飄著。
林軒輕輕閉上眼,量子態意識流變成一縷細細的銀藍光帶,順著日焓文明心得的數據脈絡慢慢往裡鑽。
等碰到“二級恒星係文明”的記載時,意識流突然停住了。
這裡麵藏著的發展路子,跟華夏艦隊之前走的“攢勁兒的路”特彆像,一下子就把他的注意力抓得死死的。
這時,日焓文明大事記的第一段關鍵記載在意識中清晰展開:“地球曆公元前3萬年公元100年,日焓因能量儲備技術不足和跨天體移動風險,無法遠行,通過繪製‘能量地圖’和開發原始量子通訊技術,拓展太陽係內活動邊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林軒的目光落在圖景裡兩團焓能絮團的互動上,它們相互觸碰,銀藍色的量子波紋在兩者間流轉,像是在傳遞“某片區域能量密度低”“小行星背麵有輻射盲區”的信息。
意識圖景中,太陽不再是蒙昧時代那般“能量無序湧動”的模樣:無數淡金色的焓能絮團在恒星周邊的能量場裡移動,有的貼著日冕層捕捉輻射,有的繞著小行星帶記錄能量波動,連周身的能量波紋都透著肉眼可見的“探索感”,再也不見早期文明的混亂與茫然。
林軒的意識流輕輕懸在圖景上方,指尖傳來的量子共振頻率格外穩定,他忍不住輕聲呢喃:“這哪是簡單的‘活動’?分明是在係統性地摸太陽係的‘能量家底’啊。”
“能量存得不夠,跨星球走又危險,換誰碰到這倆事兒都得犯難。”他看著焓能絮團用能量光點畫的“太陽周邊能量分布圖”,那些光點連不同區域的能量數據都標得清清楚楚,甚至“太陽峰值和穀值那半邊的能量差彆”都沒落下,“可它們沒硬著頭皮往前衝,反倒靜下心來畫了這張能量地圖,把哪兒有能量、哪兒有危險都摸得明明白白;還弄出了量子通訊,讓族群能遠程互相配合,省得單個個體去探索白白送命。”
想到這兒,林軒突然想起他的艦隊早年間剛離開木衛二那會兒的難處。
那時候的星圖,全是靠地球文明時期的科技基礎畫出來的。那會兒技術不行,這些星圖精度特彆低,也就夠短距離星際航行用用,彆說深入沒去過的星域了,就連小行星帶都不敢隨便穿。
每次規劃新航線、標宇宙裡的資源點,都得靠偵察艦一點點實地測繪,又費時間又費勁兒。
“這不就是把‘走不出去’的坎兒,變成‘先把家門口守好、摸透’的機會嘛!咱當年靠的也是這‘先穩住再慢慢往前挪’的法子,日焓這想法也太實在了!”他的意識流輕輕掃過圖景裡的“能量地圖”,好像能透過那些光點,看見兩個文明在不同時候,都靠著“把自家底兒摸明白”穩穩往前走的樣子。
跟著意識流往下走,畫麵突然變了。
在空無一物的宇宙裡,幾十團焓能絮團圍成一圈,外麵裹著一層淡藍色的能量罩,正攔著一顆直徑5公裡的彗星碎片不讓它撞過來。
碎片砸在能量罩上,碎成了銀灰色的小顆粒,可能量罩就輕輕抖了抖,一點兒要破的樣子都沒有。
林軒的眼睛一下子睜大了,這場景讓他立馬想起華夏艦隊以前用戰艦護盾擋隕石雨的事兒,“這能量文明能量罩的結實勁兒,居然能扛住彗星碎片?”
對應的記載隨即浮現:“地球曆100年258年,日焓以‘量子操控’與‘能量護盾’為核心,構建起太陽係內的二級文明體係,完成太陽係量子通訊網絡建設,成功抵禦直徑5公裡的小型彗星撞擊,正式邁入二級文明。”
林軒的意識流湊近圖景中的能量護盾,能清晰感知到護盾內部的量子波動。
每一縷能量絲都在精準調整頻率,像無數小手共同托住衝擊,沒有一絲紊亂。
“從畫地圖求穩當,到建護盾扛風險,這中間指定沒少走冤枉路。”他忍不住琢磨,“就說那量子操控吧,咋精準調能量?調多了白浪費,調少了又擋不住;還有那能量護盾,強度咋卡得正好能扛住彗星?真要是護盾碎了,裡頭的族群全得受牽連。”
可瞧見圖景裡焓能絮團有條理地調著護盾參數的樣子,他又很快想通了,“但人家不光把這些事兒搞定了,還把通訊網鋪得滿太陽係都是。彗星剛冒頭,遠在火星軌道的焓能絮團就收到信兒,提前調位置來幫忙,這哪兒是‘單點防禦’啊?分明是把整個太陽係改成‘體係化保命’的堡壘了!”
這話剛說完,林軒忽然想起自己正在研究的“強力解綁霧”裝置。
每次模擬力場都隻能操控單一力,稍微複雜一點就亂作一團,可不就是“單點技術突破難”的問題?
“日焓這股‘啃硬骨頭’的韌勁,太值得學了!它們能把量子操控、能量護盾、通訊網絡整合到一塊兒成個體係,我研究那台裝置的時候,說不定也該從‘單獨模擬一種力’改成‘讓四種力一起配合’試試?”林軒的量子態意識流輕輕晃了晃,銀藍色的光帶泛起細碎的漣漪,跟為這個突然冒出來的新想法高興似的。
地球曆2911年5月,林軒開展第一次“殘霧微劑量”實驗:以e73閾值表中“暗物質晶體30能量輸出對應弱核力適配閾值”為依據,向小型花崗岩樣本釋放微量殘霧。
實驗結果顯示,30閾值確實能精準屏蔽弱核力,樣本內部結構未出現明顯損毀,初步驗證閾值可行。
但觀測發現,宏觀花崗岩樣本邊緣出現0.3不可控解離,且反複測試後該現象仍存在。
林軒分析數據後認為:“實驗室環境並非絕對穩定,可能是溫度、微量電磁輻射等‘環境噪聲’乾擾了殘霧作用效果,得把這個變量納入後續實驗設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林軒盯著實驗數據,指尖輕點屏幕上那處解離痕跡,語氣帶著幾分了然:“這就跟用特精準的鑷子夾細針似的,本來瞄得倍兒準,可旁邊總有股小風把鑷子吹得晃悠兩下。30閾值這‘鑷子’沒毛病,但溫度、電磁輻射這些‘環境噪聲’就是那股搗亂的小風,不把它們擋嚴實了,再準的活兒也得差那麼一丁點兒!”
為驗證“解綁霧靠改變物質聚合規矩起效”的初始猜想,林軒在科研艙搭建了第一組對照實驗。
地球曆2911年8月,林軒在原有對照實驗基礎上,引入“日焓恒星模型”做交叉驗證。
將裝置力場數據與日焓文明“恒星能量循環模型”的頻率曲線對比,發現兩者在某一區間重疊度達92.7。
結合實驗中四力同步震蕩的特性,他首次猜想“強核力引力耦合常數可變”。
若能通過調控耦合常數讓兩力協同,或許能解決四力紊亂問題。
據此,林軒開始搭建“四力共振腔”,計劃通過共振環境進一步驗證耦合常數的可變性。
此次對照實驗同步啟動:左側實驗台放置花崗岩樣本,右側放置鈦合金樣本,啟動裝置釋放微量解綁霧。
同時用高靈敏度力場監測儀捕捉四力變化。
實驗開始後,花崗岩表麵逐漸出現裂紋,鈦合金則緩慢分解為金屬微粒,但兩者均未出現結構損毀。
監測數據顯示,此時強核力的作用範圍從原子核級10?1?)擴展到宏觀毫米級,電磁力的分子結合鍵強度下降47,這與“強核力出界乾擾電磁力”的猜想初步吻合。
可當他嘗試用念力模擬1.72x1023hz的裝置基礎能量波動時,意外發生了,念力絲剛觸達模擬力場,四力瞬間紊亂。
電磁力纏滿念力絲導致監測儀短路,弱核力衰變速度加快3倍,引力甚至在實驗台上方形成直徑5厘米的時空漩渦。
緊急關停實驗後,林軒反複核對數據,發現紊亂時四力的波動峰值出現同步震蕩。
此次實驗失敗直接讓他發現“四力存在同步震蕩”的關鍵特性,打破了“四力獨立作用”的初始認知。
林軒指著屏幕上兩條近乎重合的頻率曲線,眼睛亮了:“這就跟倆唱京劇的似的,本來各唱各的調,沒想到在某段唱腔上居然能嚴絲合縫地合上!日焓恒星模型是‘老戲骨’,咱這裝置力場數據就是‘新角兒’,它倆92.7的重合度,就是找到能一起搭戲的‘調門兒’了。這‘強核力引力耦合常數可變’的猜想,就是想琢磨琢磨,咋讓這倆‘角兒’不光能搭戲,還能互相搭著調兒把活兒乾得更順,那四力紊亂的問題不就解了?搭‘四力共振腔’就是搭個‘戲台子’,好實地看看它們到底能不能唱到一塊兒去!”
地球曆2911年10月,更關鍵的第二組“殘霧滲透”事故意外啟動。
一縷淡銀色殘霧從裝置封存容器縫隙飄進修煉艙,恰好落在正在運行的五維力場模擬器旁。
林軒立即調取監測數據,發現殘霧覆蓋區域的強核力強度驟降62,如同被無形膜包裹,原本劇烈波動的強核力曲線變得平緩。
更驚人的是,強核力被屏蔽後,電磁力、弱核力、引力自發形成平衡態,在模擬器的五維投影中撐開“真空窗口”。
林軒抓住這一意外機會,順勢用光學監測設備測出“單力屏蔽真空折射率”關係。
單力屏蔽強度每提升10,真空折射率對應下降0.02,這一數據為後續“五維折疊”技術的光學參數計算奠定基礎。
引力呈銀灰蛛網狀分布,電磁力如淡藍絲線交織,弱核力化作金光點閃爍,強核力則以光暈形態環繞在外,四力五維真相對稱圖譜首次完整顯現。
這一現象直接證實“單力屏蔽”的可行性,為後續閾值驗證實驗提供核心依據。
林軒盯著模擬器上的“真空窗口”,語氣裡滿是興奮:“這就跟家裡漏水似的,本來愁著找不著漏點,結果一滴水順著縫兒滴到了台燈上,反倒讓咱看清了水管的走向!這殘霧就是那滴‘意外的水’,不光讓強核力這‘水管’的波動穩了,還幫咱測出了‘單力屏蔽真空折射率’這組關鍵數據。就像借著滴水摸清了水管規律,咱以後搞‘五維折疊’的光學參數,總算有了準頭,這‘真空窗口’就是給咱指了條明路啊!”
基於這兩組實驗結果,林軒推翻初始認知,結合e73遺留資料中的“力場波動緩衝算法”與“暗物質晶體適配閾值表”,進一步驗證並提出“解綁霧是高維切片器”的新結論。
e73手稿中曾提到“強核力與電磁力的對衝需精準閾值調控”,這與解綁霧“隻切單一力、不擾其他力”的特性高度契合,也讓林軒更確定其“定向作用”的核心邏輯。
地球曆2911年12月,第三組驗證實驗完成。
以e73資料中標注的“暗物質晶體30能量輸出對應弱核力適配閾值”為依據,調整裝置能量輸出強度,控製殘霧對單一力的“切片”效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能量強度精準調至30時,殘霧僅屏蔽弱核力,實驗台的鈾235衰變完全停滯,與e73記錄的“弱核力屏蔽閾值參數”完全吻合。
調至70時,按資料中“引力適配閾值區間”調控,殘霧僅屏蔽引力,金屬樣本漂浮在空中且分子結構未變,再次印證了e73數據的準確性。
實驗最終證實,解綁霧能依據暗物質晶體的能量閾值,精準“切走”某一種力,且不破壞其他力的基礎形態。
林軒此次實驗的核心依據,正是e73閾值表中“暗物質晶體能量輸出與單一力適配”的關鍵數據。
早在2911年2月接收資料時,他雖已標注該部分內容,但直到“真空窗口”實驗證實“單力屏蔽”可行性後,才真正明確其應用場景,並非“新發現”,而是“資料的針對性落地”。
目前,研究雖未實現裝置技術複刻,但已依托e73資料與實驗數據,明確三大方向。
一是結合e73“多力場協同模型”與四力對稱圖譜,建立“切片後四力拚接”的五維修煉模型,解決修煉中四力對衝問題。
二是基於1.72x1023hz基準頻率,參考e73“力場波動補償公式”,推導高維對稱補償算法,為維度突破提供理論支撐。
三是利用殘霧的單一力屏蔽特性,對照e73記錄的“四力維度適配閾值”,測試並校準四力維度適配參數。
這些實驗結論,不僅讓e73的研究成果在星際科技解析中落地,更為後續解析解綁霧“定向解離”核心機製埋下關鍵伏筆。
12.3五維修煉突破與實戰挑戰
這會兒意識圖景裡,能量罩慢慢散了,焓能絮團有條不紊地散開。
有的接著監測彗星碎片剩下的能量,有的回太陽邊上補能量,整套動作順得不行,看得出來這文明早就把“在太陽係咋活”摸得門兒清了。
林軒瞅著這場景,連量子意識流都透著佩服:“明明前陣子還被技術卡著走不遠,可沒被難住不說,反倒把‘能量存不夠’‘挪地兒有風險’這些坎兒,都變成往上走的墊腳石了。先把‘能活下去’這最基本的問題解決了,再一步一步搭自己的文明架子,這思路太靠譜了!”
他想起自己如今的征程,正朝著彌涅爾瓦星域前進,一路上既要防著未知文明突襲,又要啃下念力五維修煉、強力解綁霧解析的硬骨頭。
“這種不著急、不瞎闖,照著問題找轍的勁兒,比一門心思琢磨‘走多遠’靠譜多了!咱現在走的路,不就是日焓當年那套的‘升級版’嘛?它們走過的這些事兒,就是給咱打樣兒呢!”
地球曆2911年底,科研艙的觀測屏上,日焓文明的能量操控記載已被林軒反複標注了數十處。
他指尖停在一段泛黃的全息文字上,“星核能量暴走時,非強控而順導,調自身共振之頻,與能量場同頻共舞,方得高效取用之法”。
“自身共振頻率……”林軒往椅背上一靠,“之前滿腦子想的都是用念力硬把四力‘拽’進五維,結果每次都因為力場互相排斥,到最後全白費勁。要是我學日焓那樣,先調調念力和四力的共振頻率,讓它們先‘樂意’跟著走,說不定事兒就不一樣了?”
他噌地一下坐直了,眼裡瞬間亮了:“對!不是硬拉,是先引著它們適應!五維有它自己的頻率,四力不肯配合,說不定就是我這念力頻率跟五維對不上,才讓它們更彆扭呢!”
半小時後,林軒再次進入修煉艙。艙內的力場感應裝置已調整至最高靈敏度,實時捕捉著四力與念力的每一絲波動。
他閉眼凝神,念力如水流般拆分,四縷細弱卻堅韌的念力絲,分彆朝著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的方向延伸。
這一次,他沒有立刻發力,而是先讓念力絲保持穩定,細細感知每種力的固有頻率。
引力的厚重低頻、電磁力的活躍中頻、強核力的尖銳高頻、弱核力的微弱次頻,如同四種截然不同的音律,在他的意識中回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