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電磁力開始試試。”林軒聚起精神,慢慢調整對應電磁力的那縷念力絲的頻率,一開始兩者波動根本對不上,他就一點點往電磁力的頻率上靠。
等兩者的頻率差縮小到某個臨界值時,修煉艙外麵的監測屏突然紅了,電磁力的波動幅度一下子變大,跟被驚動的野獸似的使勁反抗。
“還是不行啊?”林軒幻形體額頭冒出細汗,可沒把念力收回來,“再稍微調一點,說不定就差這麼一點點了。”
他放慢了調頻率的速度,每秒隻往近靠0.01赫茲,同時用另外三縷念力絲輕輕裹住其他三種力,免得它們被電磁力的波動影響到。
一秒、兩秒、三秒……等念力絲和電磁力的頻率完完全全對上時,監測屏上的紅色警報突然就滅了,電磁力的波動曲線居然跟變魔術似的平緩下來,甚至還跟著念力絲的節奏,輕輕晃了起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有效果!”林軒心裡一喜,趕緊穩住現在的頻率,同時試著引導這縷“頻率對上了”的念力絲,帶著電磁力往五維層麵拉。
一開始,電磁力還有點輕微抵觸,但隨著念力絲一個勁兒傳遞“安全”的信號,它的抵觸慢慢變小了,就像被馴熟了的小動物似的,順著念力的牽引,慢慢往五維的方向鑽。
監測屏上,代表電磁力的藍色光點開始脫離三維坐標,往更高維度的坐標軸上挪。
林軒不敢鬆勁兒,馬上調整對應引力的念力絲頻率,用跟電磁力一樣的辦法,先把頻率對上,再慢慢引導。
這一回,引力適應得更快,念力絲剛跟它的頻率配上,幾乎沒怎麼明顯反抗,就順著電磁力的軌跡,往五維的方向延伸過去了。
緊接著是弱核力和強核力。
弱核力的頻率特彆弱,調整的時候好幾次差點斷了,但林軒一直耐著性子,一次又一次重新校準。
強核力的高頻則最“擰”,中途三次出現波動反彈,他就用另外三縷已經穩住的念力絲搭了個“緩衝帶”,一點點化解掉它的抵觸。
修煉艙裡的時間悄悄溜走,轉眼就到了地球曆2912年1月。
當最後一縷念力絲和強核力成功同頻,四縷念力絲像四條結實的繩子,拽著四種基本力在五維層麵聚到一起時,監測屏上突然亮起一道柔和的白光。
四種力的波動曲線,第一次在五維坐標裡實現了同步,彼此之間還產生了微弱卻穩定的聯係。
“成了!”林軒猛地睜開眼,意識裡清清楚楚地感覺到五維層麵那股又複雜又神秘的力場波動。
四種基本力再也不是各乾各的“孤島”,而是在念力的連綴下,開始形成能互相配合的“整體”。
他試著調動念力,四力立馬跟著聯動起來,之前得費老大精神才能操控的力場,這會兒居然變得又輕巧又順暢。
但這份喜悅並未持續太久。
接下來的修煉中,新的難題接踵而至,四力在五維的關聯時常出現“斷聯”,尤其是強核力與弱核力,偶爾會突然脫離共振頻率,導致整個力場出現紊亂。
林軒重新坐直身體:“日焓人當初碰到能量難題,也不是一回就成的。我這現在就是遇上點小坎兒,隻要找著斷聯的原因,總有解決的法子!”
他開始逐個排查問題,先調了調念力絲的“韌勁”,用更細膩的頻率波動去緩衝四力的反彈。
接著又優化了共振的“穩定性”,在四力相互連接的節點上,用念力搭了層“加固層”。
要是遇上波動特彆厲害的時候,也不硬撐著維持,而是稍微“鬆鬆手”,先讓四力回到穩定狀態,再重新引導它們。
就這麼著,在一次又一次的調整和嘗試裡,四力在五維層麵的聯係越來越穩。
等地球曆2912年4月的第一縷星光透過戰艦舷窗,照進科研艙的時候,林軒再次走進了修煉艙。
這一回,他一調動念力,四力在五維層麵瞬間就實現了共振,關聯曲線穩穩當當維持了三個地球時,連一絲波動都沒出現。
“可算突破了!”林軒的聲音裡滿是按捺不住的激動。
這標誌著林軒個人五維修煉的關鍵突破,但林軒很快意識到,這種穩定是“實驗室理想環境的產物”,修煉艙處於完全屏蔽外部引力、零艦體震動的狀態,一旦脫離該環境,念力對四力的牽引強度會隨外部乾擾呈線性衰減。
果不其然,地球曆2912年5月,艦隊開展實戰機動測試,模擬“穿越小行星帶+引力井擾動”場景,此前穩定的四力共振出現頻繁斷聯,強核力與弱核力多次脫離共振頻率,力場穩定度從實驗室的100驟降至40。
此次測試將“實驗室成功”拉向“實戰化應用難題”,四力斷聯問題集中爆發。
12.4外物變形能力的意外收獲
地球曆2912年夏,科研艙的屏幕上跳動的力場數據與日焓文明“恒星能量循環模型”的三維圖譜並排陳列,已是他第六年盯著這份資料。
指尖劃過觸控屏,將兩組數據的“能量轉換效率”曲線重疊,一條代表未知裝置的藍色曲線,一條源自恒星運轉規律的金色曲線,在某一段頻率區間竟出現了近乎重合的波動軌跡。
林軒將裝置力場數據與日焓文明“恒星能量循環模型”對比時,發現兩者在某一頻率區間波動軌跡重合度達92.7。
結合此前實戰測試的斷聯數據,他首次提出“強核力與引力存在量子糾纏關聯”的猜想,經艦載智能程序“華夏之智”交叉驗證後初步證實。
這一發現為解析裝置餘下83的力場參數提供了核心方向。
“怎麼能這麼像啊?”林軒猛地往前湊了湊,聲音裡全是按捺不住的興奮,“日焓人調調恒星自轉的參數,就能間接改了它內部核聚變的強度;這裝置的力場數據裡也一樣,調一種力的參數,其他力的數值就跟著變……難道這四種力之間,也有這種‘動一下全身都跟著變’的關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猛地起身,走到修煉艙前。
三相階修煉時掌握的“動態平衡”技巧瞬間浮現在腦海。
曾用三縷念力分彆控製體內三處能量節點,通過微弱共振讓它們協同運轉。
“四力的波動頻率各有不同,如果我把念力分成四縷,分彆對應強核力、引力、電磁力、弱核力的頻率,再用量子共振把它們串起來,會不會有新發現?”
沒有絲毫猶豫,林軒進入修煉艙,閉眼凝神。
念力在意識操控下緩緩拆分,一縷纏繞著強核力特有的高頻波動,一縷帶著引力沉穩的低頻震顫,另外兩縷分彆匹配電磁力與弱核力的頻率,四縷念力如同四條細弦,懸浮在他身前。
接著,他調動精神力,讓四縷念力之間產生微弱的量子共振,如同給四條細弦輕輕撥動,傳遞著同步的振動。
下一秒,修煉艙連接的監測屏突然亮起警報,強核力參數出現異常波動,這是以往實驗中“失控”的前兆。
林軒心頭一緊,正想撤回念力,卻瞥見屏幕上的引力曲線竟跟著強核力的波動,出現了微小卻穩定的同步起伏。
“沒失控?”他瞪大雙眼,盯著屏幕不敢眨眼,“強核力明明在波動,卻沒有像以前那樣脫離控製,反而帶著引力一起動……這不是巧合!”
隨著念力的穩定輸出,監測屏上的四條曲線逐漸找到了平衡節奏。
強核力的“越界”傾向被抑製,引力的波動始終與它保持著微弱的同步,電磁力與弱核力雖未明顯聯動,卻也維持著穩定的基礎數值。
這是六年來,科研艙監測屏上第一次出現穩定的四力共存曲線。
但,驚喜遠不止於此。四力共存的穩定狀態,竟在一場突發危機裡,給了林軒念力修為一個措手不及的巨大突破。
當晚,科研艙突然響起刺耳警報,一塊因艦體輕微震蕩鬆動的合金構件,正從頂部滑軌脫落,直砸向下方的力場監測儀。
林軒根本來不及多想,本能地抬手指向構件,腦海裡隻有一個念頭:“攔住它!”
下一秒,那半米長的合金構件竟驟然停在半空,像是被無形的屏障穩穩托住。
更讓他驚喜的是,隨著他心念微動,原本筆直的構件邊緣竟緩緩彎折,順著他的本能意願,化作一個弧形的防護擋板,恰好護住了下方的監測儀。
直到警報聲漸歇,林軒才盯著指尖那股仍未消散的力場,猛地反應過來,自己竟在應急關頭,本能催動念力實現了外物變形!
這比在修煉艙裡刻意嘗試千百次,都更讓他心潮澎湃。
這第五階的外物變形能力,和林軒自身的幻形能力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者核心都是依托對四大基本力的精準調控實現形態改變,且能量源頭均與高維層麵相關,自身幻形靠熵晶石高維能量,外物變形需念力聯動高維層麵的四力操控。
比如自身幻形時,熵晶石能量驅動強核力重構機械外層、弱核力調節形態活性、電磁力匹配環境表象、引力場維持平衡。
外物變形則是念力牽引四力作用於外部物體,像用強核力改變金屬分子密度、電磁力校準岩石反光率,本質都是“以高維能量為基礎,借四力實現形態塑形”,又各有不同、互為補充。
比如自身幻形更偏向“主體適配”,是熵晶石能量+混合液信號轉化驅動的“被動主動結合”形態調整。
靠混合液感應微粒捕捉環境信號,經生物電凝膠轉化後,驅動四力改造自身機械軀體,既能複現地球肉身、又能模擬植物岩石,核心是讓“自己”融入環境,適合隱蔽偽裝。
而外物變形是“客體操控”,完全依托念力四級的力場調控邏輯,如“四域”階段的力場分區、“五維”階段的空間維度拓展,念力作為主導者,為四力劃定作用於外物的範圍,協同完成變形,核心是讓“外物”隨需求改變,可用於搭建屏障、破解機關,相當於念力操控的“外力延伸”。
二者的核心差異與互補性也很明確。
自身幻形的關鍵是“熵晶石能量+環境信號感應”,無需念力介入。
然而,處於四級念力水準的外物變形能力存在明顯局限,製約了其在更廣闊場景中的發揮。
第一是距離限製。僅能對近距離範圍內的物體生效,無法實現遠程操控,大大縮減了戰術覆蓋範圍。
第二是體量限製。變形對象的體量極小,能力應用完全局限於林軒個人層麵的戰術操作,遠達不到艦隊級等大規模作戰或任務所需的體量標準。
第三是時限限製。變形效果並非永久存在,而是有明確的時限,具體時長需根據念力消耗、物體材質等實際情況而定,持續作戰或任務中需頻繁補充念力以維持效果。
不過,這種隻能算作初級的外物變形能力對於伊瑟拉念力史來說,都已是破天荒第一次的事。
要知道,伊瑟拉曆代念力者最多隻能做到“操控外物移動”,從未有人能突破“改變物體形態”的桎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當林軒通過遠程即時通訊設備,把自己用念力將金屬碎片捏成戰術匕首的畫麵傳給幾位長老時,瑟隆先是盯著屏幕沉默了三秒,隨即猛地一拍石桌,聲音裡滿是難以抑製的激動:“突破了!終於突破這道坎了!林老弟,你簡直是曠古奇才,伊瑟拉念力文明在你這才得到了真正的弘揚!”
旁邊的瑟蘭長老和萊拉夫人也紛紛附和,他們反複回放畫麵確認細節,已經開始念叨要把這一成就刻進念力聖殿的功德碑,通訊頻道裡滿是壓抑不住的欣喜與讚歎。
五階的突破,映射在修煉艙監測屏上,第一次出現穩定的四力共存曲線。
這可不是普通的能量平衡,而是將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這四大基本力,從以往的相互排斥、紊亂衝撞,變成了如同齒輪咬合般精準適配的穩定狀態,這樣的大一統景象,在伊瑟拉的修煉史裡,從未有過任何實際記錄,隻在最古老的秘典殘頁中留有隻言片語的猜想。
12.5強力解綁霧裝置解析出現突破口
林軒剛從修煉艙裡出來,身上還帶著未散的能量餘溫,目光就被屏幕上那條平滑的曲線牢牢吸住。
他快步跑到科研艙監測屏跟前,手指在屏幕上反複劃拉,一會兒放大某段數據細節,一會兒切換到曆史記錄對比,一個勁兒確認每組數據是不是真的,連呼吸都下意識放輕,生怕眼前的景象是儀器出錯造成的幻覺。
過了好一會兒,他拿起記錄筆,在實驗日誌上使勁寫下:“四大基本力不是各乾各的!強核力一有變化,就能‘拉著’引力一起動,就跟日焓族靠恒星自轉調整行動似的。高等文明的關鍵,就是找到這種‘動一下就能帶動全身’的關聯點!”
他當即調出e73遺留的“暗物質晶體適配閾值表”,將此次實驗捕捉到的“強核力引力同步波動數據”逐行代入。
原本模糊的裝置力場參數圖譜,竟開始浮現清晰的輪廓。
閾值表中標注的“30能量輸出對應弱核力穩定區間”,與實驗中強核力波動時引力的補償數值完全匹配,順著這一關聯,他成功反推出裝置核心回路中“力場傳導模塊”的基礎參數。
半個月後,林軒將日焓文明“恒星能量循環模型”裡的共振公式輸入實驗終端,又在暗物質晶體反應堆旁架設了三台力場捕捉儀,正式啟動能量輸出調節單元的破解實驗。
他先將強核力誘導器的波動幅度調至37.2赫茲,對照共振公式推導引力補償係數。
屏幕上的數據流飛速滾動,當“0.819”這個數值穩定跳出時,第一台力場儀捕捉到了引力場的微弱適配信號。
接著,他通過調節晶體反應堆的供能強度,讓引力變化曲線呈現階梯式下降,再反向代入公式計算暗物質晶體的能量損耗率,第二台儀器隨即記錄下損耗率與引力波動的線性關聯。
每一個參數的確認都像在解鎖一把小鎖,從強核力閾值到引力適配區間,從暗物質損耗規律到能量傳導效率,最終串聯起裝置17的力場參數圖譜。
這些參數雖未覆蓋裝置全部核心,但已能初步解釋“解綁霧為何能定向屏蔽單一力”的底層邏輯。
原來解綁霧的粒子結構會隨特定力場參數調整,隻與目標力產生共振抵消,這為後續解析打下了關鍵基礎。
實驗收尾時,終端突然彈出一條異常數據:當強核力波動頻率突破臨界值時,引力場會同步出現量子級彆的糾纏反應,且這種關聯穩定可複現。
這讓林軒瞬間攥緊了拳頭,“強核力與引力存在量子糾纏關聯”的猜想,竟被首次證實。
這一天,成為林軒研究的重要轉折點。
此次實驗成功解析出強力解綁霧裝置17的力場參數,為後續研究奠定基礎。
更關鍵的是,那個意外證實的量子糾纏關聯,像一把偶然找到的“鑰匙”,終於為他打開了探索四力統一高階理論的第一道缺口。
喜歡太空流浪從手搓飛船開始請大家收藏:()太空流浪從手搓飛船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