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強力解綁霧裝置的複製與核心功能驗證
科研艙內機械臂嗡鳴交織,林軒站在中央操作台後,目光掃過全息投影的裝置拆解圖譜,對著rob1號及二十台輔助智能機器人下達指令:“按三大核心方向推進複刻,各單元同步啟動,數據實時回傳主控屏。”
指令下達瞬間,rob1號率先激活“力場定位單元”複刻程序。
它操控精密機械爪,將按四力對稱圖譜比例打造的微型力場傳感器逐一嵌入鈦合金基座。
這些傳感器體積僅米粒大小,卻能精準捕捉分子結構特征。
“傳感器校準完成,識彆誤差≤0.02,符合原裝置定向攻擊標準。”rob1號的電子音響起,主控屏上“定位單元進度”條跳至100,此前困擾複刻的定向校準難題徹底解決。
與此同時,五台輔助機器人圍繞“控製係統寫入”展開工作。
它們手持納米級數據寫入器,將基於1.72x1023hz基準頻率推導的高維對稱補償算法,精準錄入裝置核心芯片。
過程中,機器人實時監測芯片溫度與數據傳輸速率,每當算法寫入進度達20,便暫停進行一次力場波動模擬測試。
“算法寫入完成,模擬超力場調控場景,波動偏差修正率98.7,強核力束縛弱化、電磁力分子鍵拆解過程平穩無異常。”輔助機器人的反饋傳來,主控屏上“控製係統穩定性”數值穩定在92,徹底規避了物質結構解離時的損毀風險。
剩餘十四台機器人則專注於“超力場強度適配測試”。
它們從低溫儲存艙取出殘霧樣本,按5梯度逐步提升超力場強度,每調整一次便記錄四力解離效率、重組完整度及神經電磁信號乾擾效果。
當超力場強度升至65時,機器人同步上報數據:“解離效率89,重組完整度95,神經電磁信號乾擾精準度100,痛覺阻斷效果達標。”
林軒看著主控屏上同步跳動的三組核心數據,抬手示意機器人停止測試:“鎖定65強度參數,寫入裝置最終控製模塊。”
兩小時後,rob1號將最後一塊暗物質晶體嵌入裝置核心槽位,所有機器人同步停止作業。“強力解綁霧裝置複製完成,各單元功能參數與原裝置匹配度97.3,可啟動試運行。”
林軒走上前,指尖輕觸裝置表麵的銀藍光暈,主控屏上彈出“複刻成功”的綠色提示,標誌著複製工程,圓滿完成最後衝刺。
基於四大基本力大一統理論,林軒先通過實驗明確強力解綁霧裝置的核心機製。
依托超力場調控強核力、電磁力、弱核力與引力的關聯,實現“定向解離無損重組”。
林軒翻到e73手稿“多力場調控”章節的末尾,指尖頓在泛黃紙頁的空白處,稿紙上隻草草記錄了“四力解綁時,超力場切斷強核力與引力糾纏”的現象描述,後續關於“如何反向重組”的內容,隻剩幾道未完成的公式草稿,連關鍵的力場調控順序都沒標注,顯然是e73當年未完成的研究留白。
“光說怎麼拆,沒說怎麼裝?這不是半截子活兒嘛!”林軒對著空白處皺眉。
他突然想起之前生物樣本測試時的細節,立刻調出伊瑟拉兔子的重組監測錄像,“上次兔子重組,明明是心臟先恢複跳動,再到血液回流、肌肉歸位,這不就是力場重組有順序的信號?”
他盯著錄像裡的生理數據曲線,逐幀比對力場變化:“心臟能先動,說明弱核力的細胞信號先重啟了;血液能流回血管,是電磁力重新搭起了分子結合鍵。”
順著這個線索反向推導,他在草稿紙上畫出重組邏輯鏈。
先以弱核力激活細胞基礎信號維持器官活性,再用電磁力重構分子結合鍵拚接組織,最後通過引力微調空間位置,確保結構對齊,同時疊加0.03hz超力場脈衝穩定全程熵值。
經過11次模擬驗證,這套“弱核力啟信→電磁力搭橋→引力歸位”的重組算法終於落地。
當超力場按此順序調控時,實驗艙內的金屬塊不僅重組速度提升40,分子排列精度也穩定在99.99,完美補完了e73未完成的研究空白。
這一過程摸清了裝置的力場調控邏輯,為後續複刻提供關鍵依據,也補上了華夏文明對高階力場武器的認知缺口,更用實打實的實驗數據,徹底摸清了超力場在精準調控、多場景使用上的潛力,為之後研發基於超力場的暗物質能量轉化器、精準定位的星際航道校準儀、分子級組織解離重組治療儀,都提供了可落地、可複現的關鍵原理支持,連後續調試參數都有了實驗基準。
經過三個月的參數微調與係統校準,科研艙內的第一台複刻強力解綁霧裝置終於進入啟動階段。
林軒站在安全隔離罩外,對著rob1號點頭:“按預設流程啟動,分物質解離重組、生物樣本測試兩步進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隨著指令下達,碟形裝置的環形核心亮起淡銀色光暈,一縷縷透明霧流緩緩溢出,在超力場引導下精準飄向實驗台。
台上的花崗岩樣本體積約0.5立方米,表麵還標注著預設的解離切割線。
霧流接觸石塊的瞬間,肉眼可見的銀白粒子滲入岩石內部。
超力場精準調控岩石分子間的電磁力結合鍵,弱化其連接強度卻不破壞分子結構,讓原本堅硬的花崗岩如精準拆分的積木般,沿切割線分解為20塊規整碎塊,每塊碎塊邊緣光滑無毛刺,稱重數據顯示無任何物質損耗。
緊接著,裝置核心光暈轉為淡藍色,超力場反向強化電磁力結合鍵,引導碎塊在空中懸浮、對齊,僅用15秒便重新拚接成完整石塊。
湊近觀察無拚接痕跡,材質密度檢測與初始狀態完全一致,整個過程嚴格遵循“四大基本力調控下的物質結構穩定性”規律。
“物質測試通過,啟動生物樣本測試。”林軒話音剛落,rob1號馬上將裝有伊瑟拉兔子的透明實驗艙推至霧流覆蓋區。
解綁霧滲入艙內後,監測屏上的神經信號曲線立刻出現平緩波動。
超力場先以低頻脈衝滲透兔子軀體,基於“超力場介導的分子構象調控”原理,精準作用於組織間的分子連接。
首先弱化細胞外基質的電磁力結合鍵,讓皮膚、肌肉、內臟等組織保持完整形態的同時,彼此間黏連力大幅降低,實現“組織層麵的有序解離”。
接著調控細胞間信號傳遞的弱核力關聯,暫時阻斷細胞間生理信號交互,使各組織處於“獨立但活性穩定”的狀態。
肉眼可見兔子的肢體先從毛發開始有序分離,接著皮膚組織沿細胞間隙逐層解離,露出下方淡粉色的肌肉纖維,肌肉束保持纖維結構懸浮。
隨後內臟組織進入解離狀態,心臟在超力場保護下微弱搏動,肝臟、腸道等器官以完整形態懸浮,血液拆分為細小的紅細胞、白細胞與血漿粒子團,無凝固流失。
控製台電腦上“組織完整性98、細胞活性99”的監測數據持續跳動,兔子痛覺神經對應的電磁信號始終維持在基線水平,未出現任何峰值,線粒體功能、dna完整性均無異常,完全遵循“結構決定功能”的分子生物學基本規律,且超力場的低能量特性避免了對神經細胞其他功能的損傷。
當林軒下令啟動重組程序,裝置核心光暈變回淡銀色,超力場按“從內到外、從核心器官到外周組織”的順序反向調控。
先通過電磁力重新強化細胞外基質的結合鍵,引導分離的皮膚、肌肉、內臟按原解剖位置精準歸位。
再恢複細胞間的弱核力信號關聯,讓各組織重新建立生理協作。
心臟率先恢複正常搏動,血液粒子團重新融合為完整血液,沿血管通道回流,血管壁同步閉合。
隨後肌肉纖維交織重組,皮膚組織逐層覆蓋,最後毛發重新附著在皮膚表麵。
整個重組過程耗時22秒,結束後兔子立刻恢複活動,在實驗艙內自主進食、梳理毛發,各項生命體征與測試前完全一致,甚至未表現出絲毫應激反應。
林軒盯著監測屏上的完整數據,指尖輕輕敲擊操作台:“解離精準度、重組完整性、生物安全性全達標,連內臟與血液的解離重組都零誤差,複刻裝置的核心功能沒問題了。”
rob1號同步生成測試報告,屏幕上“測試結果:合格”的綠色字樣亮起時,科研艙內的機械臂自動將裝置轉入保存艙,等待下一步的具體實戰。
至此,從最初通過實驗明確研究方向,到基於方向破解功能原理,再到最終完成裝置複刻,“強力解綁霧”裝置的研究形成完整閉環。
強力解綁霧裝置的成功解析,離不開e73留下的關鍵資料指引。
“謔,真沒想到咱們華夏文明外圍科研團隊裡,還藏著e73這麼厲害的專家!”林軒摸著手裡的手稿,輕聲念叨,“這上千人的智慧生物隊伍裡,保不齊還有更多藏著本事的人呢,看來往後還得好好在內部挖挖潛力才行!”
15.2痛覺問題攻克與超力場頻率抵消方案驗證
裝置測試後,林軒查看實驗報告時,指尖停在“痛覺暫時阻斷”的標注上,眉頭越皺越緊,對著控製台電腦輕聲嘀咕:“‘暫時阻斷’?這哪是解決問題,分明是把麻煩往後推啊。”
他抬手調出兔子的神經信號監測曲線,看著那些被強行壓在基線的痛覺波動,語氣裡滿是擔憂:“現在看著平穩,可這些痛覺又不會憑空消失,就跟堵在管道裡的水流似的,暫時攔著不流,一旦鬆勁兒,不就得帶著之前攢的力道全衝回來?到時候人哪扛得住,怕是直接就沒命了。”
目光掃過“細胞活性98”“重組完整度100”的參數,林軒輕輕搖頭:“物質解離重組做得再完美,要是留著這‘痛覺後遺症’的隱患,這裝置根本沒法真正用在人身上。暫時阻斷不行,必須得想辦法把這些痛覺徹底轉移走,要麼就讓它從根兒上消失。總不能等真用的時候,救了人又要了人的命吧?”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林軒點開控製台電腦的新文檔,指尖在鍵盤上敲下“痛覺徹底消除方案”時,屏幕立刻調出過往記錄的神經電磁信號圖譜。
他俯身盯著圖譜中痛覺信號從生成到傳遞的紅色軌跡,輕聲自語:“先從最直接的思路試,能不能在信號傳遞途中加一層‘過濾’,把痛覺信號直接攔截銷毀?”
他當即轉身對著rob1號下達指令:“準備實驗,在伊瑟拉兔子的脊髓神經旁植入微型信號過濾器,同步模擬裝置解離場景。”
rob1號的機械臂迅速抬起,前端探針精準夾起納米級的微型信號過濾器,另一隻機械臂則操控著生物定位儀,將麻醉後的伊瑟拉兔子固定在無菌實驗台中央。
隨著林軒按下控製台的啟動鍵,實驗台周邊的環形能量發生器率先亮起淡藍色光暈,將兔子周身籠罩在無菌力場中。
緊接著,rob1號的植入探針在定位儀引導下,以0.01毫米的精度刺入兔子脊髓神經旁側,微型過濾器瞬間與神經組織完成適配,控製台屏幕上當即跳出具象化的神經鏈路圖譜。
“模擬裝置解離場景啟動。”林軒話音剛落,實驗台下方的“痛覺信號模擬器”便發出細微的嗡鳴,通過導線向兔子神經傳遞模擬的解離痛覺信號,環形能量發生器的光暈也隨之轉為淡紅色,實時監測信號傳輸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