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輪廓沒有回應,慢慢變得透明,最後消散在意識的迷霧裡。
她下意識縮起手,怕再動一下,連這模糊的念想都會碎掉:“要是再解離,我會不會連這些片段都記不住了……”
休眠艙外,rob1號的監測屏上,“伊芙潛意識焦慮值”仍高於正常閾值2.1倍。
事實上,伊芙的軀體早已完整,意識卻陷在“身體是拚圖”的噩夢裡,對破碎的恐懼、對與林軒相關記憶的牽掛,交織成束縛她的枷鎖。
16.2七曜階念力的突破,為喚醒方案注入關鍵技術
地球曆2920年春,修煉艙內銀藍光暈如活水般流轉,四力正以六轉階“6321”的固定周期比,在五維層麵完成第108次平穩轉換,林軒已將這“動態循環”能力打磨得爐火純青,力場穩定度常年維持在85以上。
可當他調出萊拉夫人留下的殘頁,目光落在“七曜階”的模糊描述上時,指尖念力絲突然繃直。
他盯著殘頁上“力場需如星辰錯落,各守其位又能互助”的批注,眉頭緊鎖:“六轉是‘按固定節奏循環’,七曜卻要‘讓四力在同一時空呈現七種獨立作用狀態’,還要能根據場景自由切換……萊拉夫人隻提了對應聚能、防禦、修複、乾擾、導航、拆解、融合七種功用,連具體操控邏輯都沒說,這哪是進階,簡直是要在空白紙上重建一套體係。”
最初三個月,林軒按“功能匹配力場”的思路嘗試,讓強核力主導聚能與拆解,電磁力負責防禦與乾擾,引力掌控導航,弱核力承擔修複與融合,再用念力將四力拆分成七股支流。
可每次拆分到第五股,弱核力就會因能量分散加速衰變,像烈日下的冰融成細流消散,剩餘力場也跟著陷入紊亂。
某次強行拆分七股,力場直接炸成光霧,修煉艙合金壁被轟出碗口大的洞,林軒的幻形體左臂也裂開能量裂痕。
他坐在修複艙裡,看著左臂緩慢恢複,腦海中突然閃過日焓文明心得裡“能量潮汐”的記載。
日焓個體應對複雜環境時,從不會讓能量場同時呈現多種形態,而是通過“快速輪換”模擬多狀態效果。林軒猛地拍向控製台:“我何必鑽‘同時存在’的牛角尖?或許讓四力在一個周期內‘輪流切換’七種狀態,用念力填補間隙,就能達到‘似同時起效’的效果!”
他重新製定方案:以5秒為一個周期,按“聚能防禦修複乾擾導航拆解融合”的順序分配時長,強核力主導的狀態留0.8秒,電磁力作用環節設0.7秒,其餘狀態各占0.6秒。
念力則像精密的齒輪,銜接每種狀態切換的間隙。
2920年冬,當強核力在0.7秒內從“聚能”無縫轉為“拆解”,且未引發其他力場波動時,監測屏首次跳出“七曜階初階的狀態切換成功率11”的綠色提示。
林軒盯著跳動的數據,嘴角終於露出久違的笑意:“總算找對了方向,剩下的就是磨速度和精度。”
從2920年冬到2921年春,林軒把所有精力投入“周期內切換優化”。
可新的問題很快出現,強核力切換時會殘留“能量尾流”,像未散儘的餘波乾擾下一個電磁力防禦狀態的力場成型,導致切換成功率始終卡在35。
某次修煉中,他為了壓製尾流強度,過度調整念力輸出,反而忘了把控弱核力的修複節奏,力場瞬間紊亂,念力絲像斷弦般飛散,量子屏障布滿蛛網般的裂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林軒強撐著用六轉階的動態循環穩住局麵,看著屏幕上“失敗率62”的紅色數據,突然想起日焓“能量場分層共振”的邏輯,不同能量形態並非直接疊加,而是靠共振頻率適配。
他立刻調整策略,不再拆分四力,而是以強核力為核心基底,先構建穩定的聚能力場,再將電磁力的防禦波動、弱核力的修複粒子、引力的導航軌跡,像層層疊疊的光暈般疊加在基底上,每種狀態間加入0.1秒的念力緩衝層,讓力場自然適配。
2921年夏,當強核力聚能基底上,同時疊加上電磁力防禦、弱核力修複與引力導航三種狀態,且穩定維持12秒時,監測屏跳出“七曜階中階的狀態疊加成功率58”的提示。
林軒看著力場曲線平穩跳動,緊繃的肩膀終於放鬆。
七曜階的核心邏輯,終於被他摸清了脈絡。
修煉有了進展,林軒立刻將七曜階的“狀態疊加”念力技術,融入此前設計的精神喚醒方案。
他來到精神凍結者休眠艙區域,看著監測屏上“潛意識焦慮值普遍高於正常閾值1.52.2倍”的數據,決定用新掌握的念力技術強化喚醒效果。
以念力的“修複狀態”放大軀體整合感應芯片的信號,讓“軀體完整度98”的提示更清晰地傳入受困者意識。
再用“融合狀態”將受困者熟悉的文明記憶,比如戰艦甲板上的星雲對話、實驗室裡的參數核對場景,化作具象光影,輕輕鋪在他們意識中的碎片旁。
實驗啟動後,監測屏上的數據逐漸變化:部分受困者的α波段抑製曲線開始鬆動,潛意識焦慮值緩慢下降。
雖然離完全喚醒還有距離,但至少證明,七曜階念力與喚醒方案的結合,正在打破“意識碎片囚籠”的僵局。
16.3超力場共振適配的成功,拓寬了喚醒技術應用邊界
兩個月後,林軒科研艙的燈光徹夜未熄,控製台屏幕上跳動的紅藍波形終於穩定重合,發出一聲清脆的提示音,困擾他許久的“強力解綁霧裝置與七曜階念力適配”實驗,迎來了重大突破。
他指尖懸在參數旋鈕上,反複確認著數據。
當強力解綁霧裝置釋放的超力場頻率調至“0.72赫茲”時,與他體內七曜階念力的“融合狀態”波段產生了清晰的共振反應。
屏幕上的念力波動曲線不再是單獨的綠色線條,而是與超力場的藍色波形纏繞交織,形成穩定的“雙螺旋共振圖譜”,連之前難以控製的“四力亂序傾向”,都在念力的牽引下變得規律可控。
“之前總怕這裝置的超力場太狂暴,會觸發受困者的解離應激,現在有了共振,相當於給它裝了‘精準導航’。”林軒調出過往的喚醒記錄,對比著新數據喃喃道。
以往用裝置輔助喚醒時,超力場隻能大範圍覆蓋,難免會觸碰到受困者對“霧流波動”的敏感神經。
而如今借助念力與超力場的共振,不僅能將超力場的影響範圍縮小到“僅覆蓋意識核心區域”,還能通過念力的“七種狀態”靈活調整超力場的作用模式。
比如用“防禦狀態”的念力牽引超力場,就能強化對神經節點的“保護性包裹”,避免喚醒時的力場波動引發恐懼;用“修複狀態”的念力引導,則能讓超力場精準聚焦到斷裂的突觸通路,輔助弱核力完成修複。
更讓他興奮的是,這次共振還解鎖了新的應用方向。
他試著將七曜階念力的“導航狀態”與超力場結合,發現兩者共振時能生成一種“低刺激喚醒波”,這種波段既保留了超力場“穿透意識屏障”的特性,又剔除了可能引發應激的“高頻波動”,恰好適配精神狀態脆弱的受困者。
比如之前喚醒時,部分受困者會因超力場的“衝擊感”本能封閉意識,而新的喚醒波能像“溫水浸潤海綿”一樣,緩慢滲透意識層,再配合念力引導的“軀體感知錨點”,讓受困者在無應激的狀態下主動感知安全。
“這不僅是提升可控性,更是給後續的精神喚醒開辟了新路徑。”林軒在實驗報告上寫下結論,指尖劃過屏幕上的共振圖譜,眼裡滿是期待。
在林軒看來,未來隻要進一步優化共振參數,就能為不同精神狀態的受困者定製“專屬超力場喚醒模式”。
對“怕碎”的受困者,用“凝聚狀態”念力共振超力場,強化“軀體完整感”。
對“怕痛”的受困者,則用“舒緩狀態”念力調節超力場,徹底屏蔽痛覺殘留。
甚至還能將這種共振技術應用到“預防解離”上,在艦隊執行高危任務前,通過念力共振的超力場為船員構建“意識防護層”,提前抵禦可能的解離威脅。
現在,共振技術讓這份“喚醒底氣”有了更堅實的技術支撐。
控製台屏幕上,共振圖譜仍在穩定跳動,仿佛在預示著,未來的精神喚醒,不再是“摸著石頭過河”,而是能靠“念力導航”與“超力場適配”,走出一條精準、安全的新道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如何成功搭建起“念力意識溝通紐帶”,為受困者的安全喚醒打通最後一道關鍵關卡,成了現階段林軒最亟待解決的具體問題。
16.4念力意識紐帶的構建,打通了安全喚醒最後關卡
地球曆2921年秋,林軒獨自守在喚醒實驗艙內,目光落在休眠艙外跳動的數據屏上,指尖撚著記錄念力參數的草稿紙,反複琢磨著破局的思路。
林軒盯著實驗樣本,編號d12的受困者休眠艙,艙外生命體征數據始終卡在“低活性”區間,他指尖的七曜階念力若隱若現,眉頭擰成結:“之前超力場共振的問題解決了,可d12的意識像被裹在三層冰殼裡,之前用生理刺激試過,剛觸碰到外層冰殼,他的應激激素就飆升,再用強一點的能量,意識核心又開始出現撕裂跡象……這‘安全觸達’的度,到底該怎麼找?”
此時d12處於深度精神凍結狀態,其意識屏障因解離創傷形成了“三層防禦結構”,外層是對“外部能量”的本能排斥層,中層是“核心認知保護殼”,內層則是與“解離恐懼”綁定的敏感神經節點。
常規喚醒方式要麼無法穿透外層屏障,要麼會觸發中層保護殼的“自我撕裂”機製,而七曜階念力的“多狀態可控性”,成為突破這一困境的關鍵變量。
林軒無意間掃過控製台旁的“七曜階念力狀態圖譜”,目光落在“共鳴狀態”的參數曲線時,突然停住:“等等,共鳴狀態的念力特性是‘同頻振動、無攻擊性’,不像‘防禦狀態’有排斥性,也不像‘修複狀態’有主動乾預性,這不就像音叉,隻會跟著同頻率的聲音振動,不會主動製造噪音?或許不用‘破冰’,而是讓念力‘變成冰殼能接受的頻率’,跟d12的意識一起‘振動’?”
七曜階念力的“共鳴狀態”遵循“量子同頻共振原理”,當念力波動頻率與目標意識的基礎波動頻率接近時,二者會產生非強製性的能量耦合,這種耦合不會觸發意識的防禦機製。
就像兩個頻率相同的音叉,一個振動時會帶動另一個同步振動,卻不會對彼此造成物理衝擊。這正是突破d12意識外層排斥層的核心科學原理。
他立刻調整狀態,將七曜階念力切換至“共鳴模式”,指尖輕貼休眠艙壁,念力以0.3赫茲的極緩頻率向外擴散,嘴裡還在碎碎念:“先從最基礎的‘原始安全信號’開始,人類胎兒時期對母親心跳的感知頻率是0.5赫茲左右,我把念力頻率調得再低一點,配合地磁的溫和波動,應該能觸發他意識深處的本能安全感,不會讓他覺得是‘外來威脅’。”
林軒融入念力的“基礎安全信號”,源於“人類本能認知數據庫”。不依賴後天經驗,能直接作用於意識最底層的“安全識彆中樞”,從根源上降低意識對念力的戒備。
此時監測屏顯示,念力波動已穿透d12意識的外層排斥層,且未觸發任何應激反應。
起初,監測屏上d12的意識波動像一潭死水,林軒盯著屏幕,手指無意識地敲著桌麵:“彆急,意識從‘凍結’到‘同頻’需要時間,就像凍僵的手,得先慢慢捂熱,不能突然用火烤。現在念力已經進去了,就等他的意識自己‘發現’這股波動是安全的。”
此時念力與d12意識的頻率契合度僅為12,處於“微弱耦合階段”。
精神凍結狀態下的意識,其基礎波動頻率會降至正常水平的30,需要通過持續的同頻念力刺激,逐步提升意識的“自主波動活性”,這一過程符合“神經可塑性原理”,緩慢、持續的良性刺激,能促進意識神經節點重新激活,而不會引發過度應激。
十分鐘後,屏幕上的意識曲線突然泛起一絲極細的漣漪,林軒猛地坐直身體:“來了!契合度31,沒出現應激反應!說明d12的意識開始‘主動回應’念力了,現在得加把勁,但不能急著加能量,得用‘導航狀態’給念力‘裝個指南針’,讓它朝著意識核心走,彆在中層保護殼外打轉。”
林軒將“共鳴狀態”與“導航狀態”結合,利用了七曜階念力的“多狀態疊加特性”,“共鳴狀態”維持同頻耦合,確保不觸發防禦;“導航狀態”則通過植入戰艦引擎低鳴、控製台觸感等d12的“熟悉記憶信號”,構建出“意識引導路徑”。
這一操作的科學原理是“記憶錨定效應”,熟悉的記憶信號能激活d12意識中層保護殼上的“安全通道”,讓念力沿著通道精準抵達意識核心,避免盲目衝撞導致的認知撕裂。
他一邊調整念力參數,一邊低聲自語:“之前從d12的檔案裡看到,他休眠前每天都會在控製台調試儀器,那金屬按鍵的觸感、引擎的低鳴聲,是他最熟悉的‘安全場景’。把這些信號融入念力,就像在黑暗裡給他遞了個熟悉的手電筒,他看到熟悉的光,才會願意跟著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又過了五分鐘,監測屏上的意識波動開始跟著念力節奏起伏,甚至主動向念力信號“靠近”,林軒鬆了口氣,嘴角露出一絲笑意:“好了,現在不用再加新信號了,契合度已經到78,再給信號反而會讓他的意識‘過載’。就保持現在的共振,讓他自己確認‘這股力量是安全的,能跟它建立連接’,紐帶的關鍵不是‘我們拉著他走’,是‘他願意伸手抓著我們’。”
此時念力與d12意識核心的耦合度已達78,進入“穩定連接階段”。
根據“意識交互理論”,當外部能量與意識核心的耦合度超過75時,會形成雙向的“信息通道”,此時意識會從“被動接收”轉為“主動交互”,這也是構建“安全溝通紐帶”的核心標誌。
下一秒,休眠艙裡的d12輕輕動了動手指,rob1號的機械音響起:“實驗樣本d12意識核心與念力建立穩定連接,應激激素濃度正常,核心認知完整性100。”
林軒緩緩收回手,看著屏幕上纏繞的“念力意識波動曲線”,喃喃道:“成了!這紐帶不是用能量‘焊’上去的,是用同頻共振‘連’起來的,後麵不管是傳遞安全認知,還是引導蘇醒,都有了‘安全通道’,再也不用擔心把他的意識‘扯碎’了。”
此次“念力意識紐帶”的成功構建,驗證了“七曜階念力多狀態協同喚醒模型”的可行性,通過“共鳴狀態”突破外層屏障,“導航狀態”精準抵達核心,“無主動乾預”原則避免二次創傷,為後續實驗樣本的安全喚醒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批量喚醒受困者奠定了技術基礎。
他在實驗日誌上寫下結論,指尖的念力仍與d12的意識保持著微弱共鳴,這根用七曜階念力織就的紐帶,終於為“安全喚醒”鋪好了最後一步路。
喜歡太空流浪從手搓飛船開始請大家收藏:()太空流浪從手搓飛船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