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如梭。
日出日落又是兩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發生了許多事。
一些以往名不見經傳的京城官員,忽然得到了陛下與太子重視,官位雖然隻被提拔了一兩級,還在正常的晉升的範圍之內,可是調任的官職卻一個比一個要緊。
不過這些對於京城之中,終於驅散了陰霾的文曲星而言。
根本就不算是個事!
這是在正常不過的事情了,胡惟庸膽大包天意圖謀反,陛下若是還沒有長記性,在各處要害府衙摻沙子,放置忠於皇帝的官員。
那他這個大明皇帝也就是不用再當了,他也就不是洪武大帝朱元璋了。
做好自己的事,有機會的話,和這些官員拉近一些關係,然後當作什麼事都不知道就行了……
而除了大規模的官員調動以外,高麗那邊的戰事也忽然變得平淡,傳回來的戰報籠統又模糊,戰果也是寥寥無幾。
但朱元璋卻一直沒有把這放到心上。
隻是時不時的督促兵部和戶部,糧草軍械輜重無論如何都不能有誤。
一直到今天,朝堂之上,大殿之中,所有的流程都已經走完,文武百官都在思考散朝之後,回到衙門裡著急處理的政務有哪些。
朱元璋卻突然出聲告訴百官,散朝之後隨他一同出城逛一逛。
文武百官對此雖然心中滿是疑惑,但卻少有人出聲製止,而且就算製止又能有什麼用?
朱元璋要做的事情誰能攔得住?
除了皇後馬秀英以外……
至於為什麼朱元璋會突然要攜百官出聲,其實原因也非常的簡單,馬世龍命人出海帶回來的紅薯。
經過幾個月的細心照料,如今終於是到成熟的日子。
由皇城軍護送,內班侍衛與錦衣衛充當儀仗,朱元璋帶著文武百官出了應天府,來到了這一座戒備森嚴的農莊。
沒讓任何人下手,自己和老大老五換上粗布衣裳。
在百官的注視之下,朱元璋父子三人親自動手,在農莊中央的一畝紅薯田中開始勞作。
剛開始時動作極為輕柔,小心翼翼生怕掘斷了任何一塊紅薯,得到挖掘了一會動作熟練後,才慢慢的加快了一些動作,所有的紅薯秧都被他們從地裡拔出,然後在田壟間一跨快的壘起來。
紅薯的保密工作是朱元璋親自督辦的。
所以在場的文武百官根本不知道,陛下與太子和殿下掘出的東西到底是何物。
但想想陛下特意帶他們過來,還親自與太子殿下和吳王殿下下田挖掘,動作輕柔又無比的小心,心中既是驚駭又是疑惑。
這土地裡到底種的是什麼東西?
至於讓陛下如何慎重?
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一株株紅薯秧被拔出,連帶著一串串紅薯果實。
數量那樣驚人,重量又明顯的沉甸……
如今大明開國不過九年,能位列於朝堂之上的官員,有一個算一個幾乎都能算是從龍之臣,是一路跟著朱元璋從亂世中走出過來的。
多少知道些民生艱苦,知曉民間各種作物的產量。
一個壯勞力辛辛苦苦的勞作,汗珠子掉地上摔成八瓣,一畝最多也就是一兩石而已。
交了田租,交了賦稅,留足來年的種子,剩下的不能說是寥寥無幾吧,最多也就隻夠一家人勉強糊口。
這還是在家中人口不多的前提下。
而若情況與之相反,夫妻夜裡過於賣力,家中爹娘壽祿又豐厚,那就隻能選擇勒緊褲腰帶。
平日裡饑一頓,更饑一頓…隻有在逢年過節時才能吃口乾的,把肚子撐一個溜圓。
鋤——
最後一鏟深入土壤,朱元璋雙手用力。
將秧下一大串的紅薯翻出,身旁的朱標和朱橚見狀立刻上前,蹲下身雙手並用將所有紅薯撿出來,然後再統一放到身後那一堆上麵。
一畝地,朱元璋親自劃定的一畝地。
種在這裡的所有紅薯,沒有落下哪怕一株一顆,全都從土裡挖掘了出來。
單手扶著鐵鍬朱元璋擦了擦額頭的汗水,扭頭看向那排成一列的幾堆紅薯,臉上露出滿意欣喜的神情。
小犢子沒騙咱。
這紅薯果真的能畝產數十石,能讓大明所有的百姓都填飽肚子!
“來呀!”
朱元璋猛地出聲,指著這幾堆紅薯麵向文武百官,“給咱上稱,給咱好好的量量,這一畝地到底種出來了多少紅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