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
這是前些天胡惟庸閒來無事,和幾個老友相約在茶樓喝茶時,從隔壁幾個年輕學子的口裡聽到的。
當時他並沒有想起科舉本身。
隻是身為官場重臣,大明丞相的胡惟庸,總感覺哪裡有些不對。
他好不容易出來喝杯茶,哪有那麼巧隔壁就有幾個年輕學子,還偏偏在說關於的朝堂的事情。
越是老的狐狸,就越是警惕。
胡惟庸當即便讓人,去隔壁看了一下,記下這幾個學子的模樣,然後再專門調查一番。
有言道丞相門前三品官。
有胡惟庸的關係,事情很快便被調查清楚。
就是他想多了而已。
這年輕幾個學子,不管是身份還是家世,全都清清白白沒有任何問題。
同時在近期,也沒有和朝中什麼人有過接觸。
知道結果的胡惟庸,在心裡笑了自己幾聲,轉眼就把這件事給忘了。
直到又過幾天時間。
他在府中正是心煩,太子朱標提拔太學出身的官員,調任到朝中六部的事情時。
家仆見他煩心,按他的習慣特意給他倒了一杯濃茶。
這一杯茶剛喝下去,科舉這兩個字,就忽然顯現到了他的腦海之中。
頓時豁然開朗。
太子朱標重用太學學子,其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在針對什麼人。
而且因為年前兩件大案,導致朝廷空出大量官位。
甚至已經影響到了朝政的正常運行。
特彆是受損最嚴重的戶部,少了一半人手還要多。
直到現在,哪怕有新的官吏調進去幫忙,都還有許多賬冊政務積壓……
這麼大的缺額,太學要有多少學子才能夠?
並且還要符合太子朱標的要求,更是少之又少,幾乎已經找不到了。
但朝中空缺的官位,卻還有很多很多。
特彆是胡惟庸最眼饞的戶部!
既然他舉薦的人,朱元璋不應允,朱標也已經找不到合適的人員充任。
那他為什麼不試著,找一種新的方式,來解決這種辦法呢?
科舉!
正好就是最合適的辦法!
當然胡惟庸沒那麼大公無私,隻想著幫助朝廷度過難關,做朱家父子的忠臣孝子。
他在乎的一直隻有他自己,還有緊緊握在手中的權力!
科舉不同於太學。
取的學子來自五湖四海,天下各地。
出身不同,經曆不同,有很多還未進入官場,便已經看透了官場。
知道人情世故,和光同塵。
有言道大樹底下好乘涼。
而他胡惟庸,正好就是官場上最大的那棵樹!
當然胡惟庸也很清楚,大明之前舉行過科舉,可沒過多長就又匆匆停下。
說到底還是元廷的統治太過粗放殘忍。
百餘年的時間,使得整個北方,讀書種子都快斷絕乾淨!
甚至於孔孟之鄉的山東,都找不到幾個能拿得出手的學子。
而南方卻恰恰相反。
在元廷統治期間,無數家族趁機壯大,有足夠的資源作為依靠,去供養族中子弟讀書習字。
此消彼長百餘年,南北之間的差距已是天塹。
如果按照正常思維。
現在主張重開科舉,最終受益一定不會是他胡惟庸!
人是團體動物,是會抱團取暖,並且這種屬性常以地域劃分。
與胡惟庸針鋒相對的浙東一係。
他們的祖籍,恰巧就是南方讀書種子最多,文氣最為旺盛的地方。
重開科舉他們最是得利!
他們又何嘗不是這朝堂上的大樹?
辛苦辦事,甜了敵人。
胡惟庸自然不可能做這樣的傻事。
所以他想到了另外一種解決的辦法,一種不管成與不成他都能得利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