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地分南北,人也分南北。
那為什麼科舉取士就不能分南北了呢?
如此便能直接砍斷浙東一係,在科舉中最大的優勢,在大的天塹也能填平!
當然同時胡惟庸也很清楚。
他一旦把這個想法向朱元璋諫言,請求重開科舉並分設南北榜,分彆取士。
浙東一係,肯定會使出各種辦法,以各種家國大義。
誓要把此法摁死在萌芽中。
就算他是丞相,是朝中最大的那棵樹,麵對那群老學究,能把死的說成活的的嘴。
也是輕易抵擋不住的。
所以他準備把這份功勞讓出去,讓一個出身北方,但卻不是他麾下門人,甚至還是他眼中釘肉中刺的朝中大員。
來向朱元璋諫言,重開科舉,分設南北榜取士!
這樣做雖然會使胡惟庸,失去名揚天下,儘獲北方士子之心的機會。
但如此卻能讓他置身事外,做一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漁翁。
這是國策,是與國有大益的國策。
浙東一係敢阻攔,朱元璋肯定會從心底裡厭惡他們,甚至會發發雷霆之怒!
說不定直接罷官也不無可能。
而提出這個國策的人,則會成為浙東一係,乃至整個南方官員的死敵!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會想儘辦法的把他拉下馬,讓他死無葬身之地!
國策若行。
重開科舉,分設南北榜,他胡惟庸有的是辦法,從大量北方學子中,培植黨羽,網羅人才。
甚至於不屬浙東之地的南方學子,他都能插上一腳
而提出此國策的人,必定會遭到浙東一係,乃至整個南方官員大族的仇視。
就算有名望加身,聖眷庇護,往後的日子,也肯定是難過無比。
隻他胡惟庸,在旁觀戰,儘收利益,還沒有任何的風險。
而若國策不行,他也沒有任何的損失。
浙東一係阻礙國策,朱元璋心中肯定不痛快,對他們多有微詞。
那他胡惟庸的地位,肯定水漲船高。
到時候說不定他的諫言,提舉麾下門人入戶部,填補朝中官位,朱元璋就能答應下來。
達到他最初的目的。
所以這件事,成與不成他都能得利,隻不過得利的大小不一樣罷了。
至於要選誰,做這個提出諫言,重開科舉,分設南北榜的人。
胡惟庸心中早已有了人選。
戶部左侍郎,暫掌尚書事趙好德!
戶部中最礙他眼的人就是他!
此人性情高潔,剛正不阿,從不會攀炎附勢,導致朝中許多人都對他不喜。
更重要的是,他出身河南。
是最好最合適的人選。
至於怎麼毫無征兆,突然的讓他一個戶部侍郎,去向朱元璋諫言,重開科舉這件事。
胡惟庸也早就有了辦法。
旁敲側擊,循序漸進,默默引導……
趙好德的家族,在河南算是一個大家族,族中後輩不知繁幾。
受他這個京官重臣的恩惠,這些後輩許多都已啟蒙讀書。
其中就有一個,是趙好德的子侄,頂好的讀書苗子,這些天正好啟程前來京城。
想著看看能否在趙好德的幫襯下。
進太學讀書,進而入朝堂為國效力。
這孩子還小,不懂得這世間險惡,一路上交了不少的朋友,又從這些朋友口中聽到了許多的話。
又被這些話引導著,在腦中醞釀出了一個驚人的想法。
為何大明不開科舉!
為何讓他們這等學子,無入仕途之望?!
就算真有南北之彆,那為何不分設兩榜?!
而以這孩子的速度,可能再過幾天就能到京城了,到時候等到他們兩個親人見了麵。
有這孩子做因。
事情就好辦多了……
喜歡大明:我姐是馬秀英請大家收藏:()大明:我姐是馬秀英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