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右使,大司成,向來主張親命政策儒學改革的鄭夢舟。
見王禑緊張失態,於是當即便站了出來,對著王禑行禮勸慰道,“主上殿下,此時再行糾結大明使團行程,又究竟如何入城已經沒有必要。”
“當務之急,大明對我高麗的態度,究竟是如何?”
“隻有了解可對我高麗的態度,我們才能想辦法做出應對,保證我高麗的屹立於不敗之地!”
“對,鄭愛卿說的對!”
王禑似是抓住了主心骨。
連忙起身走下大位,環顧朝堂上的文武百官。
“諸位愛卿,諸位高麗肱骨,以諸位心中所想,這大明使團對我高麗,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態度?”
“可有人能斷言否?!”
略顯稚嫩的聲音在宮殿之中回蕩。
傳到文武百官的耳中。
一時之間所有人都下意識的開始思考,而後又左右張望著,視線在朝堂上各處移動。
最後聚焦一起在三個人的身上。
第一個是方才最先發言的鄭夢舟,堅定的主和派,擁明派。
第二個是東北麵元帥,右軍都統使,掌管高麗東部兵權的李成桂,朝堂之中的實權武將,但個人態度曖昧不清。
第三個是門下侍中【相當於丞相】,朝中第一權臣崔瑩,堅定的抗明派,朝中第一大勢力首腦。
這三人的態度,才是如今應對大明使團的關鍵。
是主動奉承賠罪,老老實實當好大明小弟,從此安穩在一隅之地待著。
還是拿出強硬的態度,在不觸怒大明的前提下,儘可能的爭取更多的利益。
還是完全與大明擺出對抗的架勢,看看以卵能不能擊石……
當然這最後一個選擇是最不可取的。
也沒有什麼人會真的去選這個。
哪怕是主張對抗大明的崔瑩,讓他完全憑著心思去選。
他也絕對不會去選這個,他隻是主張對抗大明而已,又不是什麼白癡傻子!
對抗大明隻是政見。
對抗的手段也有許多,不是非要刀兵相向,調兵遣將,真打上一場,更多的隻是一個態度罷了。
“主上殿下……”
崔瑩終於做出動作,站出來對著王禑微微躬身行禮。
先前派兵侵占中原故土的決定,背後就是他在指示行事,一切事由的罪魁禍首。
大明使團忽然前來,最應該擔心的那一個人。
原先崔瑩幻想的非常美好。
大明乃是中原政權,而中原最是尊崇禮儀教化,最喜歡對附庸的小國小邦,彰顯所謂的大國氣度。
現在元廷退兵收縮防線,他們趁機侵占一些邊角料一樣的領土。
大明就算深感氣憤,最多也就隻會遣使問責,讓國王下一份認罪詔書也就罷了。
畢竟那些個土地,地處偏遠苦寒之處,就算要來也沒有什麼用,維持成本遠遠大於開發成本。
但在高麗臣民的眼中。
在土地緊缺,受元廷欺壓依舊的高麗臣民眼中。
不管結果過程如何,此舉都是在開疆拓土,以弱勢高麗勝過強勢大明!
難以估量的威望,青史留名的無上政績,最終全都能落到崔瑩的身上,讓他手中的權柄更加強大。
可……
眼前來的如此之快的大明使團。
估測強硬無比的態度。
卻讓崔瑩意識到此次前來的使團,可能與他事先料想中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甚至完全超出了他的想象,脫離他所能掌控的極限。
舒緩心神,安撫自身,崔瑩看向王禑。
“以臣下所見,此次大明使團前來,態度應當是強硬居多,想要打我高麗君臣,一個措手不及居多。”
“中途沒有任何消息傳至開京,行至開京城門,又是直接闖入,顯然是在向我國施壓。”
“從氣勢……”
“崔愛卿不要再說這些無用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