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成都街頭的百姓用布票與雜糧堅守生計,軍營士兵在鹹菜與鐵屑中凝聚軍魂時,在蜀地腹地那座戒備森嚴、幾乎與世隔絕的新型船塢核心區域,一場足以跨越時代的技術“密謀”,正由葉夢珠和她的核心團隊悄然推進。這裡是蜀地打破封鎖的“希望心臟”,四周環繞著三層高的夯土牆,牆頂布滿箭樓與瞭望塔,進出人員需經過三重身份核驗,連工匠的工具都要逐一登記編號,空氣中彌漫著鐵屑、煤煙與桐油的混合氣味,卻比任何地方都更接近“破浪而出”的夢想。
核心工坊內,燈火通明卻異常安靜,隻有筆尖劃過厚棉紙的“沙沙”聲、偶爾爆發的爭論聲,以及遠處鐵匠鋪傳來的零星錘擊聲。巨大的楠木桌案占據了房間的中心,上麵鋪開著數張用桑皮紙裱糊的厚棉紙——那是“鎮遠級”戰艦的初步設計草圖,紙張邊緣已被無數次翻閱磨出毛邊,上麵用炭筆、朱砂、墨汁標注著密密麻麻的線條、尺寸與注釋,與“破浪級”戰艦的設計圖擺在一起,差異一目了然:“破浪級”更側重“試水”,船體線條簡潔,武器以傳統舷炮為主;而“鎮遠級”的圖紙上,船體更寬、更深,甲板中央突兀地出現一個圓形結構,船底的龍骨線條加粗了近一倍,處處透著“攻堅”的野心。
“主炮的位置,絕不能再沿用固定舷炮的老路子。”葉夢珠站在桌案旁,身著一身便於行動的粗布工裝,袖口挽起,露出小臂上幾道淺淺的疤痕——那是上次調試蒸汽機時被蒸汽燙傷的痕跡。她手中握著一支炭筆,指尖重重落在圖紙中心那個直徑近三丈的圓形結構上,眼神銳利如刀,“固定舷炮的射界隻有九十度,遇到靈活的敵船,我們隻能被動轉向,等於把軟肋暴露給敵人。‘鎮遠級’要做的,是讓最重的‘拳頭’能打到任何方向的敵人,所以,必須采用旋轉炮塔!”
她俯身指著圖紙上的標注,聲音清晰而堅定:“這個炮塔,要能三百六十度旋轉,俯仰角控製在負五度到正三十度,既能平射打擊敵船水線,也能仰射壓製甲板。內部要容納四門二十四斤重炮,彈藥艙直接連通炮塔底部,減少裝彈時間。”
話音剛落,負責船體結構的工程師老秦便皺起了眉頭,他伸手推了推鼻梁上用銅絲固定的舊眼鏡,指著圖紙上炮塔與船體連接的部位,語氣帶著擔憂:“葉監造,您的想法太大膽了。且不說這麼大的旋轉炮塔有多沉,單說它與船體的連接——要承受主炮發射時的後坐力,還要保證旋轉時的穩定性,水下的平衡更是難辦。一旦配重失衡,船身很可能傾斜,甚至翻沉。”
旁邊幾個年輕的工程師也紛紛點頭,有人補充道:“還有旋轉機構,普通的齒輪根本扛不住這麼大的重量,萬一在海戰中卡住,炮塔就成了活靶子。”
“難題就是用來攻克的!”葉夢珠毫不退讓,伸手拿起桌上的一個木質齒輪模型——那是仿照水利翻車的齒輪縮小製作的,“用最好的精鐵鍛造齒輪,齒麵要經過淬火處理,增加耐磨性;配重方麵,我們計算出炮塔的重量後,在船底對應位置加裝可拆卸的鑄鐵配重塊,根據海況調整;旋轉機構參考水利翻車的聯動原理,把齒輪放大三倍,再用銅製軸承減少摩擦。”她頓了頓,目光掃過眾人,語氣帶著一種感染人心的力量,“我們現在麵對的,是荷蘭人的堅船利炮和鄭芝龍的海上封鎖,守著老規矩,就是等死!必須敢想、敢試,哪怕失敗一百次,隻要成功一次,就是突破!”
眾人沉默了片刻,老秦率先拿起圖紙,仔細研究起炮塔的結構,語氣緩和下來:“那我們先做個縮小比例的模型,測試旋轉機構和配重平衡,再逐步放大。材料方麵,我去跟陳墨大人申請,優先供應精鐵。”
一場關於炮塔的爭論剛告一段落,另一處關於動力係統的討論又激烈起來。負責蒸汽機研發的小吳,手裡拿著一張寫滿公式的紙,滿臉焦急地說道:“‘鎮遠級’的船體比‘破浪二號’重了近一倍,再加上旋轉炮塔,現有的蒸汽機功率根本不夠,至少要再提升三成,才能保證航速不低於八節,否則就算炮塔再厲害,也追不上敵人,更彆提逃跑了!”
“提升三成?簡直是瘋了!”負責鍋爐的老周立刻反駁,他黝黑的臉上滿是難以置信,“現在的鍋爐壓力已經到了極限,安全閥每天都要跳好幾次,再提升壓力,鍋爐隨時可能爆炸,上次試航,‘破浪一號’的主軸就是因為壓力過大才變形的,你忘了?”
小吳也急了,他指著紙上的公式,聲音提高了幾分:“我沒忘!但我們不能一直用老鍋爐!林大人之前提過‘水管鍋爐’的概念,雖然隻是幾句話,卻指明了方向!”他快步走到桌案旁,拿起一支墨筆,在圖紙空白處畫了一個簡單的鍋爐示意圖,“傳統的火管鍋爐,是在鍋爐裡裝幾根大火管,熱量傳遞慢,壓力也不穩定。我們可以反過來,把大火管分成無數根小水管,讓火焰在水管外燃燒,水在水管內流動,這樣受熱麵積能增加三倍,熱效率自然提升,壓力也更穩定,爆炸風險反而降低!”
“可我們連水管鍋爐的圖紙都沒有,怎麼造?”有人提出疑問。
“沒有圖紙,就自己畫!沒有工藝,就自己摸索!”葉夢珠走過來,在小吳畫的示意圖上添了幾筆,“我們先做一個小型試驗鍋爐,用銅管代替鐵管,測試受熱效率和壓力穩定性。工匠們已經能鍛造精密的齒輪,就一定能做出合格的水管。試!必須試!哪怕炸掉十個試驗鍋爐,也要把這條路走通!”
工坊內,爭論聲此起彼伏,卻沒有一絲消極的抱怨。有人蹲在地上,用木炭在石板上計算著炮塔的配重公式;有人拿著齒輪模型,反複擺弄著,研究如何改進聯動結構;還有人抱著厚厚的《天工開物》和林宇留下的零散筆記,試圖從古籍和隻言片語中尋找靈感。沒有現成的圖紙可以參考,沒有成熟的工藝可以借鑒,甚至連最基本的材料都要省著用——每一塊精鐵都要反複鍛打,每一根銅管都要手工打磨,每一次試驗都要記錄下詳細的數據,哪怕失敗了,也要分析清楚原因。
深夜,工坊的燈火依舊亮著。葉夢珠揉了揉布滿血絲的眼睛,看著桌上那盞隻剩下半截燈油的油燈,燈光映照著圖紙上那些越來越清晰的線條,也映照著周圍工匠們同樣疲憊卻無比專注的臉龐。老秦和幾個工程師還在爭論炮塔軸承的材質,小吳則在一旁加熱著一個小型銅管鍋爐,準備進行新一輪的壓力測試。突然,“嘭”的一聲輕響,銅管鍋爐的安全閥跳了起來,蒸汽噴湧而出,小吳卻興奮地大喊:“成功了!壓力比之前提升了兩成,而且穩定了半個時辰!”
眾人立刻圍了上去,看著壓力表上穩定的數值,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這隻是一個微小的突破,卻像在無儘的黑暗中,艱難地擦亮了一點火星。這點火星,微弱得仿佛隨時會被風吹滅,卻倔強地燃燒著——它照亮了工匠們布滿油汙卻閃爍著光芒的眼睛,照亮了圖紙上那些越來越驚人的設計,也照亮了這片被重重封鎖的土地深處,那無數個不甘屈服、渴望用技術打破枷鎖的靈魂。
葉夢珠拿起那張“鎮遠級”的設計草圖,輕輕撫平上麵的褶皺,心中充滿了堅定。她知道,這條路還很長,還會有無數的難題、無數的失敗,甚至可能付出生命的代價。但隻要這點點星火不滅,隻要大家還敢想、敢試、敢闖,終有一天,這些圖紙上的線條會變成真正的鋼鐵巨艦,帶著蜀地的希望,駛向大海,焚儘一切封鎖與枷鎖,照亮萬裡海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