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烈垂眸,靜思了片刻方才開口:
“師長有命,何況乃國事,有聖諭,烈自當赴湯蹈火,全力以赴。
隻是烈有一慮,冒昧言之。
此行乃是我大宋與遼朝,金國三國間事耳。
我不太熟悉金國事,但當今聖上和蔡太師,童檢校等朝中肱骨之臣都認為金可滅遼,想必那大金國力還在遼朝之上。
我大宋國力軍力,朝野一直以來的看法,也不過是跟遼朝伯仲,甚至還略處下風……
烈喜讀三國,最愛蜀漢忠義。
想那三國之中,強魏獨大,蜀吳次之。
吳蜀聯盟,便有赤壁之戰,大勢可徐徐圖之。
一旦吳蜀敗盟,壽亭侯關公荊州為吳國所奪,則局勢立刻敗壞,兩國再難與強魏逐鹿。最後先後被北方魏晉所滅。
唐宗名言: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如今既然金國最強,豈不是如那強魏,我如聯金,與遼朝敗盟,倘步當年吳蜀後塵,反被強金逐一擊破,如之奈何?”
馬政皺眉:
“這也是我等思慮焦灼之處,邊地軍民深知遼虜財狼之性,但內地京師的百姓,已經安享和平百多年,大都不願與遼朝背盟,不但背上個無信無義之名,刀兵一起,若我大宋軍事反而不利,軍敗國危,反為後世智者所笑。
出京前,蔡太師,童檢校召我等思之再三,終覺得目前形勢與三國不同!
魏蜀吳三國毗鄰,大片國土接壤,不管與誰結盟,與誰征戰,都能出力!
而今我大宋與金國卻是被大遼隔絕,便是反過來聯遼伐金,卻哪裡夠得著女真人?
彆說遼朝必不能讓我宋軍借道通過他的疆域,行那假道滅虢故事,就算遼朝同意,我軍深入遼金疆土,如何保障後勤供給,數千裡外的孤軍去幫遼人攻伐最強的金軍,取死唯恐不速啊!
所以聯遼伐金事實上做不到。
那馬植本是遼朝大族,官至光祿卿的高位,此人深悉遼金形勢,且見識不凡,竟然拋棄遼國的高官厚祿,徑來投我大宋,可知其果斷和建功之心。
我於京中也與他秘密見過幾次,其人極言遼朝天祚帝昏庸暴虐,朝綱混亂,民不聊生。
蔡太師曾給我看過馬植給今上的秘奏,其人曰:近來遼天祚帝排斥忠良,引用群小,女真侵淩,盜賊蜂起,百姓塗炭,宗社傾危。我雖愚昧無知,但預見遼國必亡無疑。
本朝可遣使過海結好女真,與之相約,共圖大遼。萬一女真得誌,他們先發製人,而本朝後發製於人,事將不濟!
今上乃是仁善之君,何曾便願意果決擅起刀兵,隻是若遼朝必滅,大金必興,總不能危坐乾看,坐視不理?
聖君思之再三,終是被馬植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之語打動,決心收回燕雲,方才把馬植的秘奏出示蔡太師,童檢校二人,共商大計。
俗諺有雲,不做不錯,少做少錯,多做多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