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課的鈴聲剛落,楚運歡就從書包裡掏出誌願表,筆尖懸在“報考院校”一欄上方,指尖微微發顫。陽光透過窗戶落在紙頁上,把“博川師範學院”幾個字照得格外清晰——經過田埂上的商量,他終於不再猶豫,要把這個藏在心裡許久的目標,鄭重地寫下來。
“唰唰”的筆尖劃過紙張,黑色的字跡在格子裡落下,一筆一劃都透著股堅定。寫完最後一個“院”字,楚運歡長舒一口氣,在旁邊畫了個小小的講台,講台上放著片玉米葉書簽的簡筆畫——這是他和農村、和物理的聯結,也是他未來想帶給學生的“田埂知識”。
“寫好了?”吳文嬌的聲音從旁邊傳來,她探過頭,看見誌願表上的“博川師範學院”,眼睛突然亮了。沒等楚運歡回應,她就翻開自己的誌願表,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旁畫了顆星星,星星旁邊寫著:“以後咱們可以搭檔教語文和物理,我講‘從泥土裡長出的詩’,你講‘農具裡的力學’,肯定能讓學生喜歡。”
楚運歡看著吳文嬌筆下的星星,突然覺得心裡暖暖的。他想起兩人在操場邊約定“一起考博川師範”的夜晚,想起她幫自己改英語作文時的認真,現在這個約定終於具象成了誌願表上的文字和圖案,像兩顆緊緊靠在一起的種子,即將在同一片土壤裡發芽。
“咱們還可以一起設計課程,”楚運歡的靈感突然湧上來,“比如用你的語文課講《桃花源記》,我就用物理課講桃花源裡的水車原理;你教學生寫‘家鄉的莊稼’,我就帶他們用玉米葉做力學實驗。”吳文嬌笑著點頭,在誌願表上添了個小小的水車:“這個主意好!到時候咱們的課肯定是學校最受歡迎的。”
兩人正說得熱鬨,王磊抱著籃球衝了進來,籃球服的袖口還沾著汗。他把自己的誌願表往桌上一拍,“體育教育”四個字被紅筆描得格外粗,像田埂上剛栽下的玉米苗,筆挺挺地立著:“從今天起,我每天陪你晨跑,你幫我補物理,我幫你練體能——高考要考體育呢,你體能要是不過關,再好的成績也白搭。”
楚運歡看著王磊的誌願表,忍不住笑了——他的字雖然歪歪扭扭,卻把“博川師範學院”幾個字寫得格外認真,旁邊還畫了個籃球架,籃筐裡掛著顆星星。“行啊!”楚運歡拍了拍他的肩膀,“每天早上五點,操場見,誰遲到誰請吃烤紅薯。”
王磊用力點頭,從書包裡掏出個記滿籃球戰術的本子:“我還把物理公式和籃球結合了,你看,‘拋物線運動’就是投籃時的軌跡,‘摩擦力’就是鞋底和地麵的抓地力。”他指著本子上的草圖,“以後我教體育,也能用這些知識給學生講戰術,讓他們覺得體育不隻是跑跳。”
趙曉慧抱著厚厚的筆記本走過來,她的誌願表上填著博川師範的英語專業,封麵上貼著片曬乾的薰衣草。“這是我整理的‘三農詞彙’筆記,”她把筆記本遞給楚運歡和吳文嬌,“裡麵有‘agricuture’‘irrigation’這些和農村相關的單詞,還有對應的例句,比如‘tture’農民用新方法發展農業),說不定高考作文能用上。”
楚運歡翻開筆記,裡麵用不同顏色標注著單詞的用法,還畫了小小的玉米、拖拉機圖案幫助記憶。“太實用了!”他指著“sustainaent”可持續發展)這個詞,“上次寫‘家鄉的變化’作文,我就想不起來這個詞,現在有了你的筆記,肯定能寫得更好。”
互助組的成員們圍在桌旁,誌願表一張張鋪開,像一片小小的“夢想田”:楚運歡的物理教育配玉米葉,吳文嬌的漢語言文學配星星,王磊的體育教育配籃球架,趙曉慧的英語專業配薰衣草。陽光落在這些誌願表上,把每個人的笑容都鍍上了層金邊。
“叮鈴鈴”的上課鈴響起時,李老師抱著厚厚的招生簡章走進教室。她把一張博川師範學院的簡章放在楚運歡桌上,扉頁上是她娟秀的字跡:“我的老師就是這所學校畢業的,他常說,教育是讓更多人看見光的事業。”
楚運歡輕輕翻開簡章,突然發現裡麵夾著張泛黃的老照片。照片上,年輕的李老師穿著師範學院的校服,站在學校門口,身邊的老人戴著老花鏡,笑得格外慈祥——正是李老師常提起的恩師,那個教她“錯題是路標”的老教師。
“這張照片我保存了二十年,”李老師的聲音帶著點懷念,“當年我和你們一樣,也是農村出來的複讀生,猶豫要不要報師範。是我的老師告訴我,農村孩子更懂農村,更能幫農村的孩子看見光。”她指著照片裡的老人,“現在他已經退休了,在老家的村裡辦了個小課堂,教孩子們讀書寫字。”
楚運歡摩挲著照片的邊緣,突然覺得眼眶有些發熱。他想起李老師幫吳文嬌申請助學金,想起她用自己的經曆鼓勵大家,想起她辦公室那盞總為學生亮著的燈,突然明白,教育的光就是這樣一代代傳遞的——從李老師的恩師,到李老師,再到他們這些即將報考師範的學生,像田埂上的玉米,一茬接一茬,把希望傳下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我把這張照片送給你,”李老師笑著說,“等你考上博川師範,也可以在學校門口拍張照片,將來傳給你的學生,讓他們也知道,教育是件有溫度的事。”
楚運歡小心翼翼地把照片夾回簡章,心裡突然充滿了力量。他看著身邊的吳文嬌、王磊、趙曉慧,看著他們誌願表上的夢想,看著李老師眼裡的期待,突然覺得,教室裡的這個約定,不隻是幾個人的高考目標,更是一群農村孩子對教育的承諾——他們要帶著從農村學到的知識,回到農村,讓更多像他們一樣的孩子,能通過教育看見光,走向更遠的地方。
下午的自習課,楚運歡把博川師範的簡章貼在課桌右上角,旁邊是他的誌願表和李老師送的老照片。王磊也把自己的誌願表貼了上去,還在旁邊畫了個小小的晨跑路線圖:“明天早上五點,操場見,誰也不許遲到!”
吳文嬌把趙曉慧的“三農詞彙”筆記複印了幾份,分給互助組的每個人:“咱們每天背五個單詞,周末一起默寫,爭取高考英語都考到110分以上。”趙曉慧則拿出英語聽力材料:“每天晚自習前,咱們一起聽二十分鐘,提高聽力成績。”
教室裡的學習氛圍越來越濃,每個人都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著。楚運歡幫王磊補物理時,會用籃球舉例講運動學;王磊陪楚運歡晨跑時,會教他調整呼吸節奏;吳文嬌和趙曉慧則一起整理語文和英語的複習資料,分享學習心得。
放學時,楚運歡背著書包,手裡攥著那張老照片,腳步輕快地往家走。路過村口的小賣部,張大山正在給村民們分新到的化肥,看見他,笑著喊:“楚家小子,聽說你報了博川師範?好好學,將來回村裡教孩子,我給你當助教!”
楚運歡愣了愣,隨即笑著點頭:“好啊!到時候我教物理,您教種地,咱們一起給孩子上‘田間課堂’。”張大山的耳朵有點紅,從口袋裡掏出個烤紅薯塞給他:“路上吃,彆餓肚子。”
回到家,楚運歡把老照片拿給父親看。父親拄著拐杖,仔細端詳著照片裡的老人:“這就是李老師的恩師?看著就是個實在人。”他把照片遞還給楚運歡,“你要像他們一樣,做個好老師,彆辜負了李老師的期望,彆辜負了村裡人的支持。”
楚運歡點點頭,把照片放在書桌最顯眼的位置。他翻開博川師範的簡章,看著裡麵的校園照片、專業介紹,突然覺得,自己離夢想越來越近了。他拿出筆,在簡章的空白處寫下:“我要成為像李老師和她恩師那樣的人,讓教育的光,照亮農村的每一片田埂。”
第二天早上五點,楚運歡準時出現在操場。王磊已經在那裡等著了,手裡拿著兩個熱乎的饅頭:“我從食堂買的,晨跑前墊墊肚子。”兩人沿著跑道跑起來,晨光把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像兩條並肩前行的路。
“等咱們考上博川師範,”王磊邊跑邊說,“我要加入學校的籃球隊,你要加入物理興趣小組,吳文嬌加入文學社,趙曉慧加入英語角,咱們都要成為學校裡最優秀的學生!”
楚運歡笑著點頭,風在耳邊吹過,帶著春天的氣息。他知道,教室裡的約定不是一句空話,而是他們要用汗水和努力去實現的夢想。隻要他們一起堅持,一起努力,總有一天,他們會站在博川師範的校園裡,一起迎接屬於他們的未來,一起把教育的光,帶回生他們養他們的這片土地。
晚自習時,楚運歡把自己的感悟寫在日記本上:“今天和吳文嬌、王磊、趙曉慧約定,一起考上博川師範,一起回農村教書。李老師說,教育是讓更多人看見光的事業,我想,我們就是要成為那束光,照亮農村孩子的夢想。”他在旁邊畫了四個挨在一起的小人,分彆拿著物理書、語文書、籃球和英語詞典,小人上方畫著顆大大的星星,星星下麵寫著“我們的約定,一定實現!”
月光透過窗戶照在日記本上,把字跡照得清清楚楚。楚運歡合上本子,心裡充滿了期待——他仿佛已經看到,幾年後,他們幾個人站在鄉鎮中學的校園裡,楚運歡在講台上用農具講物理,吳文嬌在教室裡教學生寫“家鄉的詩”,王磊在操場上帶學生打籃球,趙曉慧在語音室裡教學生說英語。而李老師和她的恩師,正站在遠處,笑著看著他們,像看著田埂上茁壯成長的莊稼,充滿了希望。
喜歡落土的星星請大家收藏:()落土的星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