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可不是見錢眼開,物質基礎決定精神價值,寫作賺錢不丟人嘛!”
許成軍笑了,“那就謝謝各位老師們的支持了!”
李曉林擺了擺手:“趕緊回去準備你那複旦麵試去吧,下次有好稿子記得先拿給我們看!”
...
許成軍走出編輯室大門。
望著巨鹿路熙熙攘攘的人群,
笑了。
在《收獲》雜誌上發表一篇作品何嘗不是前世的夢想呢!
在1979年7月17日這一天實現了,《試衣鏡》將於8月中旬在《收獲》見刊。
沒錯,許成軍的《試衣鏡》將早於《穀倉》發表。
《收獲》自1957年創刊起即定位為雙月刊,巴老強調“出人出作品”的辦刊方針,而雙月刊的節奏既能保證稿件質量,又能及時回應時代文學需求。
曆史上,79年複刊後,實際發行了第1、2、4、5、6期,缺第3期。
因此,許成軍的作品將要發表在第4期雜誌上,但由於第3期未發,為防止第和第4期間隔太長,第4期將提前於8月中旬刊發。
...
文聯招待所在延安西路238號。
向編輯們問了地址,許成軍再次拿出了市交通簡圖。
這次路遠,11路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但是坐24路換乘71路就剛剛好。
24路到了。
許成軍捏著兩毛四的車票,跟著人流擠上24路無軌電車。
24路是SH市1938年開通的經典線路,1979年仍為串聯南市與西區的重要交通動脈,車廂為綠色鐵皮車身,售票員手動開關車門,沿線可看到複興公園、文化廣場等標誌性場所。
綠色鐵皮車在瑞金二路上顛簸,車頭頂上的辮子劃過電線,發出“滋滋”的輕響。
非常夢幻的體驗。
“複興中路到勒——”
售票員大姐扯著嗓子報站,木柄鐵環拉手隨著車身搖晃碰撞,發出沉悶的叮當聲。
窗外,複興公園的鑄鐵柵欄爬滿青藤,穿藍布工裝的工人正蹲在路邊吃陽春麵,搪瓷碗沿沾著蔥花。
電車拐過路口,文化廣場的巨大廣告牌撞入眼簾,紅底白字寫著“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底下黑壓壓停著一片自行車,車把上掛著的網兜晃悠著搪瓷飯盒。
“下站陝西南路,換71路的乘客準備下車嘍!”
許成軍忙擠到後門,金屬踏板在腳下發出“哐當”聲。
等了三輛鉸接式公交車,71路雙層巴士才搖搖晃晃駛來。
許成軍順著鐵梯爬上二層,選了靠窗的座。
方便看一看1979的上海。
放眼望去。
延安中路上中蘇友好大廈的金色尖頂刺破雲層。
俄式長廊下的立柱被陽光鍍上金邊。
“祖國在期待你們,人民在期待你們,革命在期待你們”的新口號剛用紅漆刷上,邊角泛著新鮮的光澤。
“靜安寺到了——”車窗外忽然飄來香火味。
許成軍探頭,靜安寺的黃牆在梧桐葉隙間若隱若現。
寺門對麵的“上海時裝公司”招牌閃閃發亮。
公交車駛過南京西路,老牌鐘表店的落地鐘敲了三下,鐘聲混著電車的鈴鐺聲,在1979年的風裡蕩開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