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文廟前的眾多年輕儒生,不由都一片沮喪哭嚎之聲,神色則如喪考妣。
那《穀梁春秋》倒還好,雖然是《春秋》三傳之一。
可以之為本經的不多,這本書與《公羊》更多是被儒人拿來決獄用的。
可《古文尚書》流傳至今,一直都是顯學。
他們學了一輩子的古文尚書,結果到頭來,居然將被朝廷認定是偽學。
日後科舉,他們該以何為根?
不過這些人已經沒有了鬨事起哄的心思,隻因汾陽王說的那些話有理有據,讓他們想不出反駁之辭。
隻要是真的讀通了經史,再往裡麵細想,就可知《古文尚書》確有偽造之嫌。
尤其是裡麵的地名,可不僅僅是河南與金城這兩處。。
一些博學之人仔細回思,發現這樣的情況,在《古文尚書》竟有十餘處之多,都是西漢之後才出現的地名。
可至聖先師總不可能是在西漢之後,寫出了《尚書》?
練氣士自然是壽元長久,至聖先師說不定已成就神天之尊。
可據說至聖先師與他座下的七十二賢,都以身合道。
為弘揚儒學,庇佑人世,聖人與諸子早在戰國初年就都不存於世了。
所以眾儒生此時腦海裡麵想的就隻有一件事,速去書店裡麵購買《今文尚書》的注解,還有汾陽王的著述。
考慮到當今朝廷,汾陽王已經執掌大權,重點當然是《格物》,《辯證》等書。
不過在場的幾位大儒,卻還是抱著靈牌,不肯離去。
其中一位中年大儒冷笑著:“你竟還想將古文尚書排除在科舉之外?朝廷諸公與禮部胡尚書,他們豈能容你肆意妄為?尤其禮部胡尚書,他治的本經就是尚書。”
可就在他語聲落時,禮部尚書胡濙卻背負著手,從文廟之內走了出來:“此言差矣!胡某束發以來,都是以尚書為本經,浸淫甚深。可如今思之,這古文尚書確有偽造之嫌。如果沒有證據,證明古文尚書是儒門正本,那麼朝廷隻能罷黜此學。”
他神情微微黯沉,眸光也有些晦澀。
胡濙是不久前聞訊而至,全程傾聽了李軒與眾儒生的對話。
就胡濙本心而言,是不想罷黜《古文尚書》的。
胡濙精研尚書,早就意識到古文尚書可能是偽造。
昔日漢末大儒鄭玄與馬融,很可能也洞悉了《古文尚書》的根本。
他們雖然是古文學派,也在賣力推廣《古文尚書》,可他們隻注解秦博士伏勝傳下的《今文尚書》二十八篇,對於《古文尚書》多出的二十五篇沒做出任何注解。
可胡濙卻從不敢公開質疑尚書,隻因這天下儒生,至少有一成之人是以《古文尚書》為本經,仗以凝練浩然正氣。
而一旦《古文尚書》被證偽,那麼不但大量儒生的浩氣修為可能就此罷廢,也可能令兩漢之後,好不容易搭建起來的儒學體係一朝崩潰。
何況胡濙私心以為,古文尚書中雖然夾雜著一些漢代大儒的私心,可裡麵的一些道理是對的。
可此時李軒既然以當代大儒,理學護法之尊率先質疑,掀開了這層窗戶紙,那《古文尚書》就不可能存續下來。
胡濙知道《古文尚書》中破綻眾多,一旦被眾多儒生質疑,開始大規模的辯論,隻會有更多的證據被尋找出來。
胡濙哪怕再怎麼不情願,也不想在《古文尚書》的問題上堅守,以免貽笑後人。
此時那位幾位大儒聞言,麵上都已經如死人一樣蒼白,身軀也是一陣搖晃。
禮部尚書胡濙乃天下儒人之宗伯,他如不肯為《古文尚書》背書,那麼整個儒壇就再無對抗汾陽郡王之力。
那位白發老儒的口中,更是溢出了一口鮮血。可他的身軀卻還是屹立不搖,如同孤峰,他怒瞪著李軒與胡濙。
“我們儒門世係萬年的法統,絕不能因你而敗壞!汾陽王你假儒教與理學之名,所著《格物》,《辯證》等書,也皆為異端邪說。
吾登州顏久,今日願以複聖顏回五十三世孫之名,用我們幾人的一身精魂氣血,請文廟諸聖之靈降臨,鑒定你汾陽王儒道真偽!不知汾陽王殿下,可敢受之?”
這一刻,文廟前的整條街道鴉雀無聲。
所有人都眼神驚悸的,往白發老儒顏久,還有李軒的方向看了過去。
禮部尚書胡濙當即皺眉:“顏老夫子,你這是何苦——”
“胡尚書你勿需多言。”
白發老儒一拂袍袖:“老夫心意已決!何況到了這地步,老夫也沒有了退路。”
他低頭看著自己逐漸枯乾衰老的肌膚,然後自嘲的一哂。
李軒對《古文尚書》的質疑,摧毀了他浩氣修行的根基。
以他現在的年紀,根本無法改易根本。
而一旦浩氣不存,他就沒多少時間可活了。
白發老儒隨後就目如幽火,繼續瞪著李軒:“不知汾陽王殿下,可敢受之?”
他身後幾位大儒雖是臉色灰敗,可也毫無畏意。
李軒則目光陰冷,與這老儒遙空對視,二人的視線,似乎能撞出火花。
新任衍聖公孔宣德則悄悄走到李軒的身側,低聲耳語道:“殿下,我可以讓那些官兵過來,將這老不死強行驅走。”
李軒轉身瞪視了孔宣德一眼,然後他就灑然一笑:“有什麼不敢受?顏老夫子,吾敬你是老人,我儒門的宿學大儒,不願見你妄送性命。可如果你一定要以此法來質疑本王,那也由得你。”
他此言一出,顏久與諸多在場大儒,都是精神一振。
禮部尚書胡濙則是眉頭一蹙:“此事不妥!汾陽王浩氣琉璃,純白無瑕,世所共知,何需請先聖諸靈來鑒?簡直荒唐。”
他不願見古文尚書被廢黜,卻更不願見李軒被這些愚儒扳倒。
在禮部尚書胡濙心內,雖然認為李軒所著《格物》,《辯論》是補儒家之缺失,那《物理》,《幾何》,《數學》,《國政》等文則是經世致用之學,可至聖先師與儒家的先秦諸聖,未必就會認可其學。
而這位當代理學護法,如今已是理學之門麵,朝廷之柱梁。
一旦其被儒道否定,會引發朝野上下的巨大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