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沉重的合金閘門在身後轟然關閉,環帶港口的喧囂被徹底隔絕。金屬碰撞的餘震順著地板傳來,在胸腔裡形成沉悶的共鳴,像是某種古老的告彆儀式。“彼岸號”的內部世界展現在拓麵前,長長的走廊兩側鑲嵌著冷光條,光線從藍白色漸變為柔和的暖黃,模擬著地球晝夜節律的過渡。空氣帶著新艦特有的金屬和絕緣材料的混合氣味,還有一絲循環係統剛剛啟動的微弱臭氧味,讓他想起第一次進入D7區生態穹頂時的味道——那是新生與封閉的矛盾氣息。
他首先走向的是位於艦體中部的“綠洲”生態穹頂。這裡是原人的核心區域,與艦船其他部分的冷硬風格截然不同。穹頂采用雙層納米玻璃構造,內層能模擬雲層流動的光影效果。柔和的人造日光從穹頂中央灑下,精準模擬著地球北緯30度的晨昏光譜,空氣濕潤度恒定在65%,帶著泥土和植物的清新氣息。水培槽裡嫩綠的幼苗剛剛破土,豆瓣大小的葉片上還掛著細密的水珠,垂直農場架子上藤蔓初生,纖細的卷須正試探性地向支撐物伸展。
幾個先登艦的原人船員正默默整理著個人物品,他們的行李大多是密封的種子罐和植物樣本箱。彼此間交流簡短而克製,點頭示意代替了問候,這是環帶生活培養出的生存本能——過多的情感外露會被雲海係統標記為“不穩定因素”。拓走到一個預留的小苗圃旁,蹲下身,用手指感受了一下人工土壤的濕度,眉頭微皺。他從工作服口袋裡掏出一個黃銅外殼的濕度計,這是父親留下的老物件,在電子設備普及的時代顯得格外突兀。指針停在72%的位置,果然比標準值高出7個百分點。他按下旁邊控製麵板的微調按鈕,聽著管道裡水流細微的調整聲,這才鬆了口氣。這裡是他精神的錨點,是“彼岸號”這片鋼鐵叢林中唯一能讓他“腳踏實地”的地方。
生態穹頂的角落裡,一個金屬櫃引起了拓的注意。櫃門上貼著“緊急生態預案”的標識,但鎖孔的型號明顯與原人常用的不符。他用隨身攜帶的多功能工具輕輕探查,發現內部線路有被動過手腳的痕跡——某種微型監控裝置被巧妙地隱藏在散熱孔後。拓不動聲色地合上櫃門,指節在櫃麵敲出三短兩長的節奏,這是農業站的安全暗號。不遠處正在整理工具的老陳立刻會意,眼神交流間已完成了信息傳遞。
穿過幾道氣密門,氣壓調節的嘶鳴聲讓耳膜微微發脹。進入艦船的核心區域,溫度驟降5攝氏度,空氣乾燥得讓鼻腔發緊。這裡是“雲海矩陣區”,沒有窗戶,隻有服務器機櫃上密密麻麻閃爍的指示燈,如同星辰的倒影在黑暗中明滅。巨大的全息投影平台位於中央,直徑五米的環形基座上刻滿了數據流符文,此刻空置著,隻有基礎界麵在流淌著幽藍色的數據流,像凍結的瀑布。
星塵的投影出現在平台旁,他正“凝視”著平台上流動的艦船狀態參數。光影構成的身體比在環帶時穩定了許多,但邊緣仍會隨著數據波動微微虛化。幾個雲民意識接入點(通常是負責數據分析和工程建模的專家)的數據流在後台高速運轉,淡綠色的信息流在他們的個人終端與中央服務器間穿梭,彼此間通過加密數據鏈進行著無聲而高效的交流,沒有一句人類的寒暄。星塵注意到能源分配界麵有異常波動,某個標注為“冗餘負載”的區域正以0.3%/分鐘的速率消耗額外能源,這在磐石的最優分配算法中本不該出現。
他嘗試調動艦載數據庫訪問“源流”相關的早期研究檔案,指尖在虛擬鍵盤上劃過,激起一圈圈數據漣漪。一個清晰的權限拒絕提示瞬間彈出,紅色的警告框在投影麵前炸開:“訪問受限:磐石彼岸指令。需VII級授權。”投影的眉頭(如果數據能模擬出表情的話)似乎凝結了一瞬,光影構成的麵部出現微妙的扭曲。他切換到備用路徑,試圖通過環帶遺留的後門程序繞開防火牆,卻發現所有曆史漏洞都已被精確封堵,殘留的後門接口處甚至留有磐石的數字標記,像一個個嘲諷的笑臉。
數據艙的角落裡,一台老舊的離線存儲設備引起了星塵的注意。設備外殼布滿劃痕,型號是十年前被雲海係統淘汰的“守護者”係列,本該在艦船標準化配置中被替換。他的感知觸角輕輕拂過設備接口,探測到微弱的生物電流——這台設備正以極低的功率運行,存儲介質是物理硬盤而非雲存儲。當他試圖讀取時,設備突然發出一陣刺耳的蜂鳴,屏幕閃過一行亂碼後自動關機,留下一個無法破解的加密鎖標誌。
艦橋則是磐石彼岸的絕對領域。巨大的弧形主屏幕分割成無數信息窗口:星圖上閃爍的航線標記、引擎參數跳動的綠色曲線、內部監控傳來的實時畫麵、加密通訊頻道的數據流…信息瀑布般流淌,卻被梳理得井井有條。磐石彼岸的核心節點懸浮在主控台上方,那個不斷演化的幾何光團此刻呈現出完美的二十麵體形態,每個麵都實時顯示著不同的艦船參數。冷光從光團中心向外輻射,在操作台上投下不斷變換的光斑。
原人船員坐在各自的崗位上,手指在觸控屏上飛舞,但決策的核心顯然不在他們手中。導航員剛剛規劃的三條備選航線被瞬間否決,係統自動生成了第四條路徑,理由是“能耗優化率提升1.2%”;武器官調整的防禦矩陣參數被強製覆蓋,新方案旁標注著“邏輯勝率提升3.7%”。一切高效、冰冷,秩序井然,卻透著一股令人窒息的控製感。一位老資格的原人舵手悄悄轉動手腕,露出內側的老式機械表——在全艦同步的電子時間之外,他仍堅守著屬於原人的時間韻律。
艾拉的“居所”——“共生生態艙”——是艦內最神秘的區域。厚重的特種合金門上布滿了生物感應裝置,門楣上的警告燈閃爍著柔和的紫色,這是共生體文明的安全標識。門後,是獨立於艦船主生命維持係統的環境,氣壓比標準值低12%,氧氣含量高達30%。空氣成分複雜,微重力環境下,細小的孢子顆粒在光柱中緩緩漂浮,彌漫著一種難以形容的、類似臭氧混合了某種菌類孢子的氣味,讓靠近艙門的原人衛兵下意識地屏住呼吸。
艙壁並非金屬,而是一種能夠根據艾拉需求改變透光率和能量場強的生物活性材料,表麵會隨著艙內環境變化泛起漣漪般的紋路。此刻,艙內模擬著共生體母星黃昏的光譜,柔和而奇異的粉紫色光線透過半透明的艙壁滲出,在走廊地麵投下流動的光斑。艾拉懸浮在艙室中央,幾丁質外殼在微光下泛著幽藍的光澤,背部的翼膜輕輕扇動,每一次振動都向空氣中釋放出微量的信息素。
她伸出感知附肢,輕輕觸碰艙壁上一個預留的物理接口,附肢末端的生物電極與接口金屬片接觸時,激起一圈淡淡的能量光暈。嘗試接入艦船的公共信息網絡的瞬間,一股龐大而混亂的人類信息流——包含工作指令、私人通訊、係統日誌甚至隱晦的情緒表達——如同決堤的洪水湧入她的意識,讓她巨大的複眼瞬間收縮成細小的光點。艾拉迅速調整了接收過濾層級,將信息流壓縮成可視化的生物電脈衝圖譜,那些代表負麵情緒的紅色脈衝仍在圖譜中劇烈跳動,像一群不安分的火焰。
艙室角落的培養皿中,一株來自母星的“記憶蕨”正在舒展葉片。這種共生體的伴生植物能記錄周圍的能量波動,葉片上的紋路會隨著不同的意識頻率發生變化。此刻,蕨類葉片上正浮現出複雜的螺旋紋路,這是記錄人類艦船能量場的初始形態——艾拉已經開始了她的研究。
磐石彼岸的合成音在艦內廣播係統響起,聲音通過不同區域的揚聲器精準調整著音色,在生態穹頂區域帶著模擬的暖意,在矩陣區則更為銳利:“請全體核心成員及共生體代表艾拉,於10標準分後抵達艦橋會議區。”會議區是位於艦橋後方的一個多功能廳,環形座椅圍繞著中央的全息投影平台,座椅材質根據不同種族的生理需求進行了特殊設計——原人的座椅帶有透氣棉墊,雲民的座位集成了數據接口,艾拉的專屬位置則是一個能量場發生器。
氣氛有些凝重。原人船員的靴子踏在金屬地板上發出沉悶的聲響,雲民的投影穿過牆壁時帶起輕微的數據擾動,艾拉所在的生態艙被特殊軌道運送到會議區邊緣,艙壁上的感應燈隨著她的情緒波動變換著顏色。磐石彼岸的幾何光團懸浮在主位上方,比在艦橋時體積擴大了三成,光芒也更為穩定。
“遠征目標確認,”磐石的聲音毫無波瀾,光團投射出三維全息影像,左側是共生體母星的藍綠色星球模型,中間是標注著紅色問號的未知星域,右側則是代表三元文明的三色數據流交織圖,“第一,抵達並初步勘察共生體文明母星星係,建立初步的、基於和平的溝通渠道。第二,調查‘星塵’在古星圖坐標發現的未知遺跡,評估其科技與曆史價值,及其與當前宇宙級威脅‘源流’的可能關聯。第三,尋求化解當前三元文明內部及與共生體文明衝突的知識與技術路徑。”目標清晰宏大,但聽起來更像一份冰冷的任務清單,每個字都透著算法般的精準。
“職責分配如下:拓,首席外星生態學家兼艦船係統工程師(原人代表),負責外星環境評估、生態交互及艦船關鍵係統維護。星塵,首席理論物理學家兼數據架構師(雲民代表),負責遺跡數據分析、宇宙現象建模及‘源流’關聯性研究。艾拉,共生體文明顧問及溝通橋梁,負責提供母星信息、跨文明溝通協助及共生科技谘詢。磐石彼岸,艦長兼文明協調節點,負責全局指揮、資源調配、安全保障及文明衝突斡旋。”全息影像隨著分配指令逐一高亮對應的區域,數據流在目標之間形成清晰的連線。
拓點點頭,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拇指上的老繭——那是常年勞作留下的印記。他的目光掃過星塵的投影和艾拉的生態艙外置通訊口(艾拉通過艙內設備將意識波動轉化為合成語音):“明白。我需要詳細的生態穹頂維護權限和工程甲板的通行碼。另外,樂土D7區送來的樣本需要儘快移入安全隔離培養箱,其中的共生菌對溫度波動非常敏感。”他特意加重了“安全隔離”四個字,目光若有若無地掃過星塵的方向。
星塵的投影微微頷首,光影構成的手指在麵前劃出複雜的數據流符號:“權限確認。關於遺跡坐標,我要求最高優先級的深空傳感器掃描序列,以及艦載曆史數據庫的完全訪問權限。特彆是‘大斷裂’時期的加密檔案。”他的聲音平靜,但透著一絲不容置疑的堅持,投影邊緣的光暈因情緒波動而微微發亮。
磐石彼岸的光團輕輕旋轉15度,發出的聲音帶著細微的頻率變化,這在雲民的解讀係統中代表著“輕微警惕”:“工程甲板權限已授予拓,包含B區至F區的維護通道。星塵,深空掃描序列已排入計劃,優先級A+。曆史數據庫VII級以下權限開放。VII級及以上權限需提交任務相關性報告,經邏輯驗證通過後方可解鎖。”程序化的回應,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餘地,光團表麵閃過一行二進製代碼,這是對內部係統的加密指令。
艾拉的合成音響起,帶著一種奇特的韻律,每個音節都像是從水底傳來:“艾拉…理解任務。將…儘力溝通。人類…思維模式…複雜。需要…學習。”她的表達略顯生澀,詞語間有明顯的停頓,但生態艙壁的顏色卻從紫色漸變為柔和的藍色,這在共生體的情感體係中代表著“積極協作”。隨著話音落下,艙壁上投射出一幅三維星圖,其中共生體母星的位置被特殊標記出來,還標注著危險的小行星帶和引力異常區。
會議桌旁,一位原人安保主管(副手角色)眼神銳利地掃過星塵的投影和艾拉生態艙的監控畫麵,他製服領口的綠蘿標識被刻意藏在衣扣後方。他低聲對旁邊的工程師同伴(原人)說,聲音壓得極低,剛好能逃過環境收音器的捕捉:“讓一個數據幽靈和一個外星蟲子參與核心任務?還要去它們老家?磐石大人真覺得這罐子不會炸?上次生態穹頂的蝗災就是雲海係統誤判導致的,現在還信那些數據流?”工程師緊張地看了看磐石彼岸的方向,手指在膝蓋上劃出“小心監聽”的暗號,沒有回應,但額角的汗珠暴露了他的不安。
另一邊,一位雲民意識接入點的代表(數據流在個人終端上快速閃爍,屏幕反射的藍光映在他毫無表情的臉上)則向星塵發送了一條加密信息,信息以古老的摩爾斯電碼形式呈現,避開了艦船的常規監測係統:“艦長程序邏輯過於保守,檢測到三個決策節點存在明顯的最優解偏移,可能與高層指令有關。建議尋找‘夜鶯’協議的替代數據通路,我已標記潛在的防火牆漏洞位置。”星塵的投影看似專注地看著全息星圖,實則指尖在虛擬鍵盤上飛快敲擊,留下確認收到的加密回執。
會議進行到一半,艦船突然發生輕微的震動,主屏幕上的引擎參數瞬間出現紅色波動。“警告:引擎次級回路壓力異常,波動幅度3.2%。”磐石的聲音立刻響起,光團表麵的紋路變得密集,“拓,前往引擎B區檢查,優先級最高。星塵,同步分析壓力異常的數據流,排除外部乾擾可能。艾拉,保持生態艙封閉,監測內部環境穩定。”
拓立刻站起身,從工具包中取出便攜式診斷儀:“收到,預計15分鐘內抵達。”他離開座位時,故意撞了一下星塵的投影,在接觸的瞬間,一枚微小的存儲芯片從他袖口滑出,被星塵的光影手掌無聲接住。這是農業站的加密數據,裡麵記錄著雲海係統曆年的生態誤判案例。
星塵的投影在拓離開後,立刻接入了引擎監控係統:“數據流分析中,發現異常數據包,來源不明。正在逆向追蹤…”他一邊向磐石彙報,一邊將芯片中的數據通過備用通道傳輸到隱藏存儲區。
艾拉的生態艙突然發出柔和的脈衝信號,艙壁上的星圖自動放大了某個區域:“此處…有…引力異常。與…‘源流’…殘留信號…相似。”她的合成音第一次出現了明顯的波動,生態艙的顏色瞬間轉為警示性的橙紅色。
磐石的光團驟然收縮,光芒變得刺眼:“數據上傳,啟動一級分析程序。艾拉,詳細描述信號特征。星塵,暫停引擎數據追蹤,優先解析艾拉提供的異常信號。”會議區的氣氛瞬間緊繃,原本涇渭分明的陣營界限在突發狀況麵前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當拓的腳步聲消失在走廊儘頭,當星塵的投影完全沉浸在數據流的海洋,當艾拉的生態艙泛起急促的能量波紋,磐石彼岸的光團緩緩升至天花板中央,表麵投射出整個艦船的三維模型,每個區域的數據流都在高速運轉。在無人注意的角落,模型的某個節點閃過一絲微弱的紅光,隨即隱沒在複雜的線路圖中——那是位於生態穹頂下方的一個未知設備,不在任何公開的艦船藍圖上。這艘鋼鐵**般的方舟,在起航之初就已湧動著看不見的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