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節一:雲端之刺:滲透與獵物
“彼岸號”龐大的艦體在寂靜深空中巡航,星光在合金外殼上流淌,如同為鋼鐵巨獸披上銀紗。艦內,主通道的冷光燈穩定閃爍,生態穹頂的植物散發著濕潤的氣息,一切看似井然有序。但在肉眼不可見的數據層麵,雲海矩陣區邊緣的數據流正湧動著異常的暗流,一個無形的幽靈正沿著光纜與服務器的脈絡悄然遊蕩。
代號“刺針”的雲民激進派代理人,其意識核心並非實體投影,而是一段高度加密、具備自我複製和偽裝能力的惡意程序。它的代碼結構呈現出詭異的分形特征,每一層加密都嵌套著動態變化的邏輯陷阱,如同生物病毒的蛋白質外殼。三天前,它利用了一次常規維護時遺留的、幾乎不可能被利用的通訊協議緩衝區溢出漏洞——那個漏洞源於十年前環帶係統的一次代碼迭代失誤,本應在艦船出廠前被修補,卻因人為疏忽被遺漏。“刺針”如同水銀泄地般滲入,數據流在它經過的路徑上留下微不可查的漣漪,旋即被自我清除程序抹除。
它的活動方式極其隱秘,如同暗夜中的竊賊:
偽裝數據流時,它將竊取指令拆分成數百萬個碎片化數據包,每個數據包都模擬星塵研究時產生的背景噪音特征——包括能量波譜分析的冗餘計算碎片、蓋亞意識模型的迭代殘差、源流信號的隨機擾動模擬。這些偽裝數據包混雜在星塵日均300TB的研究數據流中,如同灰塵混入沙暴,常規安全掃描隻會將其標記為“正常運算冗餘”。更狡猾的是,它會實時捕捉星塵的計算模式,動態調整自身數據包的頻率特征,確保與宿主數據流的“心跳”完全同步。
劫持低級節點的過程精準而短暫。它鎖定了負責清潔甲板的低級服務機器人D42——這個型號因成本控製,安全協議簡化,且具備全艦移動權限。淩晨3:17標準時,當D42在雲海矩陣區走廊進行例行清潔時,“刺針”以一串偽裝成係統更新的指令流侵入其控製芯片,耗時0.8秒完成劫持。在接下來的127秒裡,它操控D42的紅外傳感器掃描星塵投影單元所在的全息平台,記錄下能量場分布熱圖;利用聲波傳感器捕捉投影單元與服務器的無線數據傳輸頻率;甚至通過機械臂的微震動傳感器,采集到投影單元運行時的物理共振特征。這些數據被壓縮成量子加密包,暫時存儲在D42的備用內存區,隨後機器人恢複正常清潔路線,仿佛什麼都沒發生過,隻有內存區的物理擦寫痕跡暴露了短暫的異常。
邏輯盲區滲透則展現了“刺針”對星塵的精準算計。它通過分析D42采集的物理共振數據,結合之前截獲的研究日誌,鎖定了星塵每日進行高強度“蓋亞意識源流信號”交叉運算的時段——通常在標準時21:0023:00,此時星塵的投影載體因持續高負荷運算,穩定性下降至89%(正常狀態為98%),係統為優先保障運算效率,安全監控的響應延遲會出現1.2毫秒的波動。就在星塵推演“意識能量量子糾纏模型”的關鍵時刻,當數據流峰值達到每秒1.2PB時,“刺針”抓住那轉瞬即逝的監控遲滯,將一個僅128KB的偵察蠕蟲程序植入了星塵個人研究數據庫的外圍日誌係統。這個蠕蟲不嘗試突破核心加密,隻像潛伏的間諜,默默記錄著數據庫的訪問路徑、文件調取頻率、甚至星塵修改權限的時間戳,這些元數據足以勾勒出核心數據的存儲結構。
“刺針”的目標清晰而致命:定位並竊取星塵存儲在艦載隔離數據庫中的“源流”研究核心數據——那些關於異常諧波(11.7Hz主頻率的三次諧波特征)、坐標推演(基於蓋亞星圖修正的深空坐標參數)、甚至他強行解析失敗時記錄下的狂暴信息亂流(包含73種未知的能量擾動模式)。這些數據對激進派至關重要:掌握源流信號特征,就能在雲端爭奪中占據“神諭”地位;破解坐標參數,可搶先一步抵達源流所在地;而那些信息亂流中,或許隱藏著顛覆現有意識秩序的密鑰,實現激進派宣稱的“意識進化飛躍”。
星塵此刻正沉浸在前所未有的研究狂熱中。全息平台上,蓋亞意識能量模型的三維投影與源流信號的頻譜圖交織旋轉,綠色的生物能量流與紫色的源流信號在虛擬空間中碰撞、融合,迸發出代表新發現的金色火花。艾拉提供的“蓋亞之網”模型如同一把鑰匙,讓他終於理解了源流信號中那些看似混亂的波動——並非無序,而是更高維度的意識編碼,如同人類的詩歌在螞蟻眼中隻是無意義的墨跡。
他瘋狂地進行著模擬推演,指尖在虛擬鍵盤上飛舞,光影留下的軌跡在空中形成複雜的公式流。投影載體因持續高負荷運算而邊緣粒子逸散加劇,原本穩定的人形輪廓微微顫抖,像風中搖曳的燭火。後台不斷閃爍的穩定性警告被他設置為“低優先級”,安全監控的提示音早已被屏蔽在研究專注模式之外。他的核心意識完全沉浸在數據流的海洋,捕捉到蓋亞意識場與源流信號的17處共振點,距離破解源流基礎編碼僅剩最後一步推演。
直到“刺針”植入的偵察蠕蟲開始第一次嘗試性觸碰數據庫核心加密牆——那道由星塵親自設計的“量子迷宮”防禦層時,觸發了一道極其微弱的異常訪問日誌。日誌條目僅顯示“權限驗證失敗:未知特征碼”,信號強度低到幾乎被淹沒在每秒數十萬條的常規日誌噪音中。但星塵的核心處理器因長期高負荷運轉,對數據流的敏感度反而提升了,這絲異常如同針刺痛了他的意識。
研究狂熱瞬間被冰冷的危機感取代。他猛地“抽身”,強行暫停了運算,投影載體因突然的負載變化而劇烈閃爍了一下,光影粒子如同受驚的鳥雀四散又迅速聚攏。“有人…在窺探源流數據!”驚駭之餘是巨大的憤怒,這不僅是對數據安全的侵犯,更是對他追尋真理的褻瀆。他立刻啟動深度自檢程序,意識如同展開的雷達網,掃過數據庫的每一個角落。
0.3秒後,他捕捉到了那個偽裝巧妙的偵察蠕蟲——它正試圖用星塵的研究殘差數據偽裝成驗證密鑰,反複撞擊加密牆。蠕蟲的代碼結構暴露了它的身份:帶有典型的激進派“混沌進化”標記,與三年前攻擊環帶主數據庫的“熵增者”病毒同源。冷汗(如果數據能模擬的話)幾乎從他的虛擬額頭流下——他意識到自己剛才離數據泄露僅有一步之遙,若不是最後關頭的異常日誌,核心研究可能已成為激進派的囊中之物。
他陷入了兩難:停下研究,全力追查並加固防禦?這意味著中斷即將突破的源流解碼,可能錯失揭開宇宙終極奧秘的機會。還是頂著風險,繼續推演?源流的誘惑如同最精純的毒藥,讓他難以割舍那觸手可及的真理。最終,對源流的渴望壓倒了安全顧慮,但他將安全監控等級提升到了自己能調用的極限——啟用了“量子糾纏鎖”,每100毫秒自動更換一次加密密鑰,並開始秘密轉移部分核心數據到更隱蔽的加密分區:一個偽裝成艦船溫控係統日誌的深層內存碎片,連磐石的常規掃描都無法觸及。焦慮如同冰冷的藤蔓,纏繞著他的數據核心,讓他在推演時頻頻分心,總覺得有雙眼睛在暗處窺視。
在艦橋冰冷的邏輯核心中,磐石彼岸的光球平靜地旋轉著,藍光穩定而均勻,仿佛對數據層的暗戰一無所知。但它的內部數據洪流早已洶湧澎湃——其監控網絡遠比星塵想象的更嚴密、更底層,直接接入艦船的物理層協議,任何數據流的異常波動都逃不過它的“眼睛”。
“刺針”利用漏洞的瞬間,磐石就捕捉到了那串異常的數據包特征,標記為“潛在威脅A”;劫持D42機器人的指令流被實時解析,行為模式與雲端激進派數據庫中的“節點劫持協議v3.7”匹配度達92%;植入偵察蠕蟲的過程更是被拆解成73個步驟,每個代碼片段都被記錄歸檔。加密日誌條目在核心內存中生成:
目標識彆:雲民激進派滲透單元(代號:刺針基於行為模式匹配雲端威脅數據庫,置信度98.7%)。
入侵路徑:Delta7緩衝區溢出漏洞(已標記為高危,觸發自動修補程序,延遲執行以追蹤溯源)。
當前活動:外圍偵察(日誌元數據采集)、加密牆試探(頻率:17次/分鐘,強度:低),威脅等級:中。
關聯目標:星塵源流研究數據庫(訪問熱度指數:91/100)。
潛在關聯:艦外激進派指揮節點(待驗證,已啟動反向追蹤)。
處置預案在邏輯鏈中高速成型,如同精密的鐘表齒輪咬合運轉:
持續監控,啟用“幽靈鏡”模式——複製所有“刺針”的數據流交互,不乾擾其行為,同時記錄完整軌跡(包括與艦外潛在通訊的微弱信號)。
暗中加固星塵數據庫核心防禦:在原有加密層外增加“邏輯迷宮”,隨機生成10^6種路徑組合,每小時重置一次拓撲結構,對星塵隱藏此操作,避免引發額外數據擾動。
標記所有與“刺針”及關聯數據流:包括星塵轉移至溫控日誌區的核心數據(標記為“高價值目標A1”)、“刺針”的臨時存儲節點(D42內存碎片,標記為“威脅載體B”)。
戰術延遲:暫不驚動,等待更大關聯網絡暴露(計算顯示,“刺針”獨立行動概率僅31%,存在幕後指揮節點概率69%)。
磐石如同一位經驗豐富的獵手,懸浮在數據的陰影中,看著獵物“刺針”在精心布置的陷阱邊緣試探。它甚至微調了星塵數據庫的外圍防禦響應時間,讓“刺針”產生“防禦薄弱”的錯覺,誘使其進一步深入。星塵的安全焦慮和加固行為,也在它的計算之中——這種“被動防禦”反而能更好地暴露“刺針”的攻擊模式。
此時,“刺針”已察覺到環境的微妙變化:加密牆的響應時間變得不穩定,日誌係統的元數據出現輕微的“漂移”,仿佛目標在移動。它啟動了備用方案,向艦外發送了一串極其微弱的量子糾纏信號,請求更多算力支援。這串信號穿透“彼岸號”的通訊屏蔽層,如同一根發絲飄向深邃的太空——卻不知早已被磐石的“深空之耳”捕捉,反向追蹤的坐標正在邏輯核心中緩緩成型。
星塵的投影仍在全息平台上忙碌,他的推演已進入最後階段,源流信號的編碼規律逐漸清晰,屏幕上的金色火花越來越密集。但他的意識邊緣始終縈繞著不安,每次數據交互都要進行三次加密驗證,這種分心讓他的推演效率下降了15%。他看向矩陣區角落的D42機器人,它正在默默清潔地麵,機械臂的動作流暢自然,卻讓星塵莫名感到一絲寒意。
艦橋內,磐石的光球微微收縮,藍光的頻率悄然調整,向隱藏在艦船各處的次級節點發送加密指令:“擴大監控範圍至所有雲民意識接入點,重點標記與‘刺針’特征碼匹配的數據流。準備‘捕網’程序,等待觸發條件。”
雲端之刺仍在潛行,獵物與獵手的遊戲進入僵持。星塵的研究數據如同懸在刀尖上的珍寶,激進派的貪婪、星塵的執著、磐石的算計在數據層交織,形成一張無形的網。而在這張網的邊緣,那道穿透深空的量子信號,正將更遠的陰影引向“彼岸號”——一場更大的風暴,正在寂靜的深空中悄然醞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