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魯台的目光緊緊鎖定在停靠在岸邊的那艘鐵甲艦上,心中充滿了疑惑。
這鐵甲艦的確令人震撼,堅固的鐵製外殼和巨大的體積,無不彰顯著強大的實力。
可阿魯台實在想不通,這樣一艘戰艦的入役儀式,為何需要大明皇帝親自蒞臨呢?
不僅如此,就連魏國公徐達、宋國公馮勝,甚至那位讓他頗為厭惡的外交部長也都一同前來。
阿魯台在人群中還瞥見了藍玉,這是他為數不多認識的大明將領之一。
如此眾多的重要人物齊聚一堂,共同參加鐵甲艦的入役儀式,這讓阿魯台不禁心生疑慮:難道大明真的要將重心轉移到海洋之上嗎?
他開始回憶起之前與兀良哈三部的接觸,難道大明拉攏他們,僅僅是為了讓其在背後牽製大元朝廷嗎?
那大明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麼呢?
是倭國嗎?
阿魯台的腦海中不斷閃過各種猜測,卻始終找不到一個確切的答案。
就在這時,身邊傳來一些人的討論聲。
“你們聽說了嗎,燕王已經踏上征程,目的地乃是琉球。
據傳,他此番出征,乃是為了將琉球一帶的倭寇一舉剿滅。”一人神秘兮兮地說道。
“這我倒是有所耳聞,聽說琉球的使臣已經簽署了國書,甘願讓出一座大島,以供大明水師駐軍之用。
如此一來,既可防止琉球、倭國等地再度滋生倭寇,又能保我大明海疆安寧。”另一人附和道。
“燕王此番出海,魏國公也回京養老,那北平豈不是無人鎮守?
若是蒙古人趁機來襲,該如何是好?”有人憂心忡忡地發問。
“擔憂個屁,蒙古人如今自顧不暇,咱們不去攻打他們就算是他們的萬幸了,豈敢主動來犯?那不是自尋死路嗎!”有人不以為然地笑道。
阿魯台冷眼旁觀著這幾人,隻見他們皆身著綾羅綢緞,顯然非富即貴。
不用想也知道,這些人必定是掌握著內部消息的上層人士。
雖然阿魯台對他們的話半信半疑,但魏國公南下以及燕王出海遠征琉球這兩件事,卻是千真萬確的。
難道說,大明當真要改變戰略,將重心轉移至海洋之上,而對北方僅僅采取防禦態勢不成?
阿魯台不禁心生疑慮,他的目光緩緩轉向遠處人群中的陳林,暗自思忖:“這會不會又是那個外交部長的陰謀詭計呢?其目的莫非是想讓我放鬆警惕?”
阿魯台迷糊了。
他無法下定結論,隻能在那胡思亂想......
就在這時,朱元璋率領眾人開始登船。
令人驚訝的是,就連阿紮失裡這樣的人物也被邀請上船,並且受到了極高的禮遇。
阿魯台站在一旁,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幕發生,心中充滿了無奈和焦慮。
他心裡非常清楚,兀良哈三部已經完全倒向了大明。
可麵對這個結果,他又能做什麼說什麼呢?
大明擁有雄厚的財力和充足的糧食,可以對遭受雪災的兀良哈三部提供有力的支援。
相比之下,北元朝廷自身都難保,還需要祈求大明開啟互市來維持生計。
阿魯台不禁擔心起來,一旦兀良哈三部得到了大明的支援,他們是否會聽從大明的號令,轉而對北元朝廷發起攻擊?